“国际战犯审判史上的奇迹”何以成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首次展出珍贵档案

发布时间:2025-09-03 00:14  浏览量:30

昭昭青史,历历可鉴。大道同行,和合共生。

以“正义昭昭 大道同行”为题,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今起展陈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共分为“战胜侵略”“捍卫正义”“守护和平”三个部分。通过近400张历史图片、178套481件文物史料和历史影像,以及沉浸式互动场景,全方位呈现战后审判的历史过程,深刻阐释战后审判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彰显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

一次奇迹,改写国际战犯审判史

国徽高悬,审判长朗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现在开庭!”1956年6月,一场载入史册的审判在沈阳拉开帷幕。

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1956年4月25日通过的《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分别在沈阳和太原开庭,对45名在押日本战犯进行公开审判。

新中国成立后,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第一次不受任何外来因素干扰,独立开展的正义审判。

图为太原法庭日本战犯罪行调查联合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馆方特地收集了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影像、照片和史料,首次以展览形式向社会公开。其中,两段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细致遴选征集到的珍贵历史影像,反映了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改造和审判。

一段当年法庭录制的原声资料令人印象深刻。法庭上,幸存者们哭诉残暴酷刑。面对证人的控诉与累累铁证,法庭上受审日本战犯全部认罪服法。

这一“国际战犯审判史上的奇迹”被真实记录。最高人民法院向馆方提供了1956年对日本战犯审判系列高清历史照片,包括沈阳审判与太原审判的提票回证、押票回证、庭审证据、战犯供述、判决书等珍贵司法文书。

“这些珍贵档案,系统还原了历史全过程,展现了中国司法审判的严谨性与公正性,彰显了新中国审判的重要历史价值。”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孔祥俊表示。

一场世纪审判,以法理定罪暴行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东京审判中,南京大屠杀是重要一页。面对累累罪行,日本战犯却声称自己无罪。根据英美法系的无罪推定原则,中方必须找到足够有力的证据。

关键时刻,来自中国检察官团队的翻译兼秘书高文彬,从浩瀚文件中找到了《东京日日新闻》(今《每日新闻》)中一则题为《百人斩超记录》的报道。

日军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自上海进攻南京途中,约定以军刀砍掉中国人的头颅数量定胜负。该报道的配图正是南京大屠杀中“百人斩杀人竞赛”实照,成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重要铁证。

图为东京审判相关数据。/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历经30个月,4336件证据被呈上法庭,最终形成49858页的庭审记录……一排玻璃展柜上,与东京审判相关的重要数据被突出呈现。

作为亲历者,高文彬用相机拍摄了东京审判的大量现场影像,包括中方团队的工作场景、法庭内外实况以及部分证据材料的图像记录。此次展览中,他曾在东京审判期间使用过的Clarus MS-35型旁轴相机成为重要展品。

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王玉峰看来,这些照片不仅服务于庭审实务工作,彰显出法律工作者在历史审判中严谨细致的态度,也见证了中国检察官团队在国际司法舞台上为维护正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与重大贡献。

另一件珍贵展品同样与东京审判有关——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使用过的雷明顿牌机械打字机,由向哲濬之子向隆万所捐赠。

“直到过世前,我父亲一直在使用这台打字机。”向隆万解释,东京审判期间,向哲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国搜寻证据,隔天又要返回东京参与审判。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请翻译,只好自己用打字机翻译。他只记得,父亲每次匆匆吃完晚饭后,便坐在打字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半夜,睡眼惺忪的向隆万时常被“嗒嗒嗒”的机器敲打声吵醒。第二天醒来,父亲就带着一沓散发着油墨味的英文资料,赶去机场飞赴东京。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工作人员王玉皞介绍,这台打字机曾用于撰写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及数万字证据摘要,并记录下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她看来,这是中国检察官团队在无声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也是法理对抗暴行、正义终结侵略的历史见证。

一张地图,勾勒战后审判全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盟国相继在菲律宾马尼拉、日本横滨、新加坡等地设置了50个军事法庭,审判了5000余名日本乙、丙级战犯,涉及罪行多为虐俘、杀害平民、掠夺财产等战争罪。

此次主题展,不仅聚焦审判甲级战犯的“东京审判”,也打捞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图为策展团队核对的同盟国(部分)对日本乙、丙级战犯审判统计表。/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展览二楼入口处有一张各国乙、丙级战犯审判统计表,上面标明了制表者的姓名。上世纪70年代,部分国家曾出版过相关刊物,其中就有这张表。此次展览中,上海交大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精心梳理,多方比对材料,增补了部分数据。

“最难的是,每增加一个人,就要深入考证那段历史,并反复确认其真实性。”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曹鲁晓看来,虽然看似简单一张表,但专业参观者能从数字的变化中看出展陈的用心。

这张统计表旁还配有直观的“审判地图”。各同盟国在亚太地区进行日本战犯审判的法庭何时设立、审判了多少人,清晰可见。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曹鲁晓正介绍表格背后的故事。/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谈及战后审判,观众通常能道出溥仪参庭、南京大屠杀等相关事件,”曹鲁晓说,他们更希望立体呈现战后审判的全貌。

图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生产的细菌弹。/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此次展览中,馆方、策展团队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借来诸多展品。其中不仅有溶液瓶、手术刀等实物罪证,也有1954年田村良雄关于细菌毒力实验的供词、1954年原大连日本宪兵队队员三尾丰关于抓捕中国爱国志士并移送到七三一部队的供词等珍贵史料。

这些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拼凑出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伯力审判。这是历史上首次对细菌战的审判。审讯中,12名原七三一部队成员与关东军总司令官供出有关实施人体实验和细菌战等暴行的大量证词。

一群人,不分国界维护和平

与其他抗战展陈不同,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战后审判”的主题展,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策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实证文物少。

在孔祥俊看来,如何将相对单一的审判庭现场挖出故事、挖出新意,十分具有挑战性。

策展中,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找寻相关史料,并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从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档案处,到国内外多家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梅汝璈、向哲濬后人等,各方踊跃参与,也令展品来源广泛、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实证价值。

图为法国友人马库斯·德特雷兹所赠的有关上海抗战的部分历史照片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展出。/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其中一个特别展陈环节,展品为法国友人马库斯·德特雷兹所捐赠的照片。

今年8月,法国巴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交接仪式。法国友人马库斯·德特雷兹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捐赠了618张抗战历史照片。其中300余张照片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肆意破坏和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暴行。

图为老照片所拍摄的淞沪会战中硝烟弥漫的外滩。/文汇报记者邢千里摄

以“镜头下抗战时期的上海”为题,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选取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照片展陈,并以浦江暗涌、战火肆虐、城市之殇、民众蒙难4个单元展出。

王玉皞解释,战火肆虐主要呈现当年日军针对性地轰炸上海车站、厂房的场景。从四行仓库到大陆银行,这些极具标识度的地标,勾起参观者的记忆,引发共情。为更直观展现战火对城市的破坏,城市之殇板块,展陈了上海市政府大楼、龙华寺等多个城市地标遭轰炸前后的对比图。

“战后审判是首次成规模地正式对战争罪犯进行审判和处罚,并奠定了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等法律基础,”曹鲁晓说,“这是战后审判为当今世界留下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