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次拜战犯和对俄美低头,日本“欺软怕硬”的3个根源

发布时间:2025-08-11 07:12  浏览量:3

日本的行事风格令人深感诧异。一边是50次参拜战犯,深深刺痛中国人民的心;另一边面对俄美,却态度服软,不敢造次。这种“欺软怕硬”的双面操作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根源?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之处。

日本时至今日仍不愿向中国人民道歉,首要原因便是其错误的历史观。在部分扭曲的认知里,他们竟将侵略战争粉饰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而靖国神社正是供奉这些甲级战犯的场所,甲级战犯犯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滔天罪行,却被日本部分人供奉参拜。

截至2025年,日本首相及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已达50余次。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害国人民感情。

除了历史观的扭曲,日本对战争结局的认知偏差,更使其难以正视对中国应负的责任。

日本不认为自己是被中国打败。然而事实是:中国抗战的贡献:牵制60%日军陆军兵力,持续14年。中国战场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日本却将二战结束更多归因于美国投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等外部因素,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难以向中国低头。

历史认知的扭曲之外,现实中的实力对比,更让日本态度尽显功利。

日本面对俄罗斯和美国,态度截然不同。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争端上,面对俄罗斯的强硬态度和强大军事力量,日本只能忍气吞声,不敢造次。

而对于美国,日本更是亦步亦趋,态度服软。美国在日本设有大量军事基地,驻军规模达数万人。在近年的诸多事务中,比如在芯片禁令、区域安全等问题上,日本都紧跟美国步伐,对美国唯命是从。

根源在于其功利现实主义外交策略,简单说就是“谁强听谁的”。在这种策略下,日本只看实力不看道义,对强者屈服,对弱者强硬,以谋取自身利益。这种功利心主导下的外交,使其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欺软怕硬”的姿态。

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类似的功利外交再次引发悲剧。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坚定捍卫历史真相,就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唯有正视历史,日本才能走上真正的和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