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南京照相馆:审判日本法西斯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发布时间:2025-08-03 04:45 浏览量:1
目前,是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领衔主演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各大影院热映,并取得了破10亿元的好成绩。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电影中的照相馆原型实际上是南京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但是银幕之外的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这部电影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罪证影像,因为有两位热血的中国人接力守护,最终让日军的罪行昭然若揭。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的时候,年仅15岁的罗瑾正在华东照相馆里当学徒。
在1938年1月的某天,一位日本军人来到了照相馆,要求冲洗两卷胶卷。
罗瑾当时也没在意,只是简单要求对方三天后来取照片。
可是等到冲洗完以后,罗瑾惊讶地发现,这些照片竟然都是日军屠杀同胞的场面。
曾经亲眼目睹过日军在南京暴行的罗瑾再也无法控制住内心的悲愤,决定私下保存这些罪证,好让后人知晓日军曾经犯过的罪行。
于是,他偷偷地多冲洗了几十张照片保留起来,并用硬纸简陋自制一个小本子,将其中16张展现日军暴行的照片贴上去装订成册。
与此同时,他在照相册封面上画了一颗“滴着鲜血的心”,右下角画了一把日本军刀,刀已刺进心脏,心下有五滴血。
然后,罗瑾又在右上角写了一个方形“耻”字,下面打了一个“?”号,以表达心中的震惊和愤恨。
罗瑾拼死保留的相册
制作完这本相册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把它藏在了房梁上。
到了1941年,19岁的罗瑾被招募到汪伪政府交通通讯集训队,住在毗卢寺。
在这期间,他忍不住把这本相册的内容给几位同事看过。
有位同事好心提醒他收藏好相册,不要再给其他人看,免得惹来日本人的报复。
罗瑾意识到自己太不谨慎了,就把相册藏在毗卢寺厕所的墙缝里,用泥糊封住。
然而几天以后,罗瑾突然发现砖块被人挪开,相册也没有了!
惊恐的他以为是日军发现了这些罪证,为防止自己有生命危险,罗瑾立即脱队逃离,离开了南京。
他先后在苏州、上海、青海等地辗转,最后隐居在福建省大田县。
这本记录了日军罪证的相册真的是被日军发现了吗?
实际上并不是,而是被罗瑾的同事发现并拿走了。
1941年的时候,为混口饭吃的吴旋参加了汪伪交通电讯集训队,成为罗瑾的同事。
就在罗瑾将相册藏在毗卢寺的第二天清晨,吴旋起来上厕所,无意中发现了罗瑾用泥糊住的相册。
等到吴旋看完相册里面的内容后,整个人都震撼住了。
他不知道这是罗瑾藏的相册,但和罗瑾一样知道它是别人精心收藏的日军罪证。
吴旋连忙把相册塞进怀里带了回去,不敢和任何人讲这件事。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本相册的事情终究被交通电讯集训队的日本教官的知道了。
没过几天,刚吃过早饭,汪伪的政训员召集全体学员训话。
那天的气氛异常沉重,翻译官一句一句地复述着日本教官的话:"皇军来是为大东亚共荣圈共同的事业!中日亲善,携手合作,每个人的言行,都要拥护皇军!如果发现有敌对行为统统死拉死拉的!"
日本教官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嗖"的一声抽出腰间的军刀,在半空中划了一道白色的弧光!
接着,他就厉声追问相册的下落。
吴旋强作镇静不敢吭声,而那几位看过相册的同事照样有中国人的良知,他们都没有说出罗瑾的事情。
见追查不到任何线索,那名日本教官灰溜溜地走了。
罗瑾生前在大田县柯坑中学向学生讲述南京大屠杀见闻
思前想后之下,吴旋把相册藏在寺内的毗卢寺大佛的肚子里面。
几天以后,他碰到同班的洪宗炎。
在和对方的私下交谈中,吴旋方才知道对方也偷偷看过那本相册,而相册的主人是已经偷偷离开集训队的罗瑾。
这让他更加知道了这本的相册的重要性,因此对任何人都是守口如瓶。
集训完毕以后,吴旋被分派到通济门外五团当修电话机的技师。
离开毗卢寺的前一天晚上,吴旋从佛像座下取出了相册。
从此,这本血迹斑斑的发黄的相册一直藏在吴旋的小皮箱里。
终于,他等到了日本法西斯投降的那一天。
1946年2月1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石美瑜被政府任命为了少将庭长,审判那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战犯。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主犯、前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全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
接受审判的谷寿夫
于是,国民政府号召市民检举日军罪行。
当时失业在家的吴旋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了。
他从皮箱底下取出收藏了5年的照片本,将它送到了新街口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当法官们看到照片以后,无不又是悲痛,又是兴奋。
悲痛的是几十万被日军所杀的同胞,兴奋的是这些照片成为日本人无法抵赖的证据!
吴旋向南京市临时参议会提交的“为呈献南京大屠杀案敌寇罪行照片事”呈文
这本被罗瑾、吴旋接力保存的相册,随后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在后来的审判中,法官将这些照片呈现在谷寿夫面前时。
这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瞬间慌了,最终俯首认罪!
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的那一天,南京市民扶老携幼,争看这个屠夫的下场!
即使过了几十年,吴旋仍记得当囚车开过来的时候,他看见囚车两边挂着的正是自己送去的那些照片。
现如今这本珍贵的相册,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在1986年,罗瑾当年的义举被改编成剧本并拍成纪实电影《屠城血证》,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95年,罗瑾(左)和吴旋(右)在南京重逢时拍下的合影
1995年6月10日,吴旋和罗瑾终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再次相见。
直到此刻,两位老人才完整知晓这本相册背后所有的风雨波折。
也就是那一年,两位老人的事迹被国内外媒体广为披露,由此拍成《血证》《历史的见证》等电视纪实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播映。
1998年,吴旋先生在南京去世。
2005年2月5日,罗瑾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2岁,留有记录抗日战争亲身经历的12万字自传体手稿《历史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