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百年的觊觎与贪婪,“九一八”事变始末
发布时间:2025-09-02 22:16 浏览量:31
四百多年前,中国明朝万历年间,地处弹丸之地的日本已不满足对半岛(朝鲜)的侵略,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狂言日本的最终目标是:
“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直入大明国,使四百州化我俗,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宿愿........;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
清朝道光年间,日本人设计了占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后大举南下占领整个中国的军事计划:
“军船由此入侵渤海边,趁其混乱,大军攻盛京……盛京危机,清皇帝必走陕西,或不走,我大军集结山海关,不得守固。这之间,大泊省的日向、萨摩诸军由琉球取台湾,直到浙江之地,攻略台州、宁波诸州……先头兵直冲江南,取南京应天府……”
明仇英绘《倭寇图卷》
一百年后,日军竟然完全按照上述路线,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先东北,再华北,再东南,再南京——岛国日本对大陆(中国)的觊觎和贪婪之心百年来未更改丝毫。
一九二七,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明确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国策。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猝然爆发。
蓄谋已久的阴谋与漫不经心的懈怠和惶恐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日本独立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河本末守率领几名部下以巡视铁路为名,来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10时20分,按照事先的计划,关东军用炸药将铁路一侧的路轨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关东军偷袭北大营的时候,中国东北的军政大员们正安闲自在: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长期驻留北平,那天晚上他正在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表演的京剧《宇宙锋》;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正忙着给他父亲做寿;
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也在北平,他将黑龙江的军政大权交给了他的儿子;
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为其父奔丧回了锦州,军政大权由他的参谋长熙洽代理;
沈阳城内的东北地区以及辽宁省的军政要员们大半不在岗位上,就连东北军重要的北大营军营驻军、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也不在军营里。
不抵抗命令是谁下达的?
关东军开始攻击后,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命令部队进入阵地,同时用电话向参谋长荣臻报告。荣臻给赵镇藩下达的命令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众多相关历史陈述都说是国民政府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关于这一点,一九九〇年,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么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冲突,他来挑畔,你离开他,躲开他……”
张学良后来以主张抗战而闻名史册。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他给东北边防军下达的第一个命令确实是“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图谋制造事端的迹象愈加明显,蒋介石曾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学良才在后来的采访中说:“政府给的回答不外乎是两句话,就是你妥善办理,相应处置。”
为此,张学良电令他的参谋长荣臻:“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在一九三一九月十八日。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他们的抉择是忍让。
关东军的狂欢与大东北之殇
东北军不战而退,9月19日八时,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省政府、兵工厂、机场以及所有的军政机关和金融机构均被日军占领,军警全部被日军缴械。日军犹如进入无人之境,仅在沈阳兵工厂就缴获步枪十五万支,手枪六万支,重炮和野战炮二百五十门,各种子弹三百余万发,炮弹十万发。张学良多年购买的三百余架飞机也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这些武器,足以武装一支20万人的亚洲先进水平军队——而当时整个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也就是23万左右。
以600人去进攻20倍兵力于己的敌国大城市,可能成功么?就算是那时参与事变日本军人也承认:这几乎是一场“毫无胜算的豪赌”。
之后仅仅一周之内,两万多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上几乎兵不血刃地相继占领了辽宁和吉林的三十多座城市,东三省很快全境沦陷。
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应该从这一天,1931年9月18日算起共十四年!
东北军真的那么不堪?关东军真的不可匹敌?
如果将1931年东北军和关东军的军力做一个对比,国人怕是真的要喷出一口老血。
一、军事实力对比
1. 陆军兵力与装备
o 中国(东北军):
驻沈阳兵力约1.2万人,装备坦克26辆、装甲车、欧洲先进轻武器及重炮(沈阳兵工厂库存:火炮3019门、机枪5864挺、步枪11.8万支)
东北军总兵力约40万(关外20万,关内20万),重炮数量甚至超过日本全军。
o 日本:
进攻北大营的日军仅600余人,以步枪和机枪为主,仅两门大口径火炮(唯一的这两门大口径火炮还是临战前关东军唯恐火力不足,才偷偷从日本本土运抵的,炮弹不充裕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引信,以致这些炮弹落在北大营里面时,大部分是哑弹,并无杀伤力。)。
全国陆军总兵力23万,可用兵力不足10万;九一八事变初期参战兵力仅2.7万(含朝鲜援军共5万)。
坦克仅50辆皮薄的老旧型号,远逊于东北军的36辆先进雷诺坦克。
2. 空军力量
中国:沈阳驻军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空军,飞机265架(全东北共328架),多为进口先进机型。
o 日本:全国飞机约300架,为亚洲第二大空军,但无显著质量优势。
3. 海军力量
中国:东北海军拥有舰艇27艘(总吨位3.3万吨),占全国海军四分之三,曾组建早期“舰载飞机群。
日本:总吨位30万吨,世界第三,但对陆地战争作用有限。
二、工业与经济实力
1. 军工生产能力
o 中国沈阳兵工厂:
亚洲最大兵工厂之一,机器8000台、工人2万,年产步枪6万支、火炮150门、枪弹41万发/日,可自产重炮、装甲车甚至汽车。
三个月产量即可武装1个日军师团。
日本:1931年因经济危机压缩军备,年产步枪不足万支、火炮不足百门,机枪仅数百挺。
2. 资源与经济基础
o 东北地区:占中国经济总量50%,资源极丰(煤、铁、木材、粮食)。
o 日本:深陷经济危机,九一八事变实为少数军官的冒险赌博,成功后掠夺东北资源(如黄金16万斤、银元1亿)才支撑其后续扩军与全面侵华。
三、精神与指挥层面
• 中国:
o 高层恐日情绪蔓延,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依赖中央支援,未作抵抗准备;
o 军队演习内容为“日军进攻时如何撤退”,事变中部分部队弃械溃逃,空军未起飞即陷落;
O 精英们开始极度的崇洋媚外,甚至吃里扒外;
O 普通国民只知道有大帅,却不知道有国家;
O 持枪的军人只知道为军阀卖命能混口饭吃,却不知道因何而战、为何而战。
• 日本:
o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通过考察认定中国“精神沉沦”,宣称“三千竹刀可占东北”,赌博式突袭成功。
四、东北沦陷的后果与历史启示
• 东北沦陷的代价:日本掠走资源支撑其战争机器(如沈阳兵工厂为日军生产武器14年),并利用东北资源渡过经济危机,兵力从23万激增至1937年的108万。
民族精神的转折:东北抗联等力量在极端环境下孤军坚持抵抗14年,他们没有飞机和大炮,他们没有粮饷和补给,甚至长期孤立无援。但他们始终在极端恶劣的冰天雪地中,14年如一日,坚持着自己的抗战,印证了精神力量对存亡的关键作用。
• 反思:
物质实力不弱,精神脊梁先溃——九一八之耻并非源于绝对实力差距,而是恐日心理与指挥系统崩溃。石原莞尔看透“未战心先败”的症结,而杨靖宇等抗联战士则以行动证明:民族魂魄不灭,则国终不亡。
日本人极大低估了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所具有的顽强韧性。
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总会有那么一批人站出来。他们可能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党派不同,但他们拥有着一个相同信念:绝不当亡国奴。
从北大营第一声枪响起的那一刻起,中国人的怒吼与反抗就从未停止过。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是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开始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