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名将到降日汉奸:庞炳勋的人生歧路与绝境抉择
发布时间:2025-09-12 11:13 浏览量:23
庞炳勋,这个名字在抗战史上绕不开——他是中将加上将,24集团军司令,台儿庄大战里守临沂的抗日名将,可1943年却成了降日汉奸,还是当时职务最高的一个。
同一年,他手下少将邵恩三在山洞里举枪自杀,宁死不降。
孙殿英叛变引日军围剿,两人都陷绝境,一个苟活,一个殉国。
有人说他是被逼的,为了儿子;有人骂孙殿英拖下水。
可同样山穷水尽,为啥邵恩三能挺直腰杆,庞炳勋却弯了膝盖?
环境和选择,到底谁在左右命运?
本期就带大家看看这个抗日名将咋成了汉奸,更看看绝境里“选择”俩字有多重。
1879年,庞炳勋生在河北新河的普通农家,爹娘都是种地的,家里穷得叮当响。19岁他跑去当兵,从西北军的小兵干起,扛过枪、挨过饿,凭着会来事、能扛事,一步步往上爬,30多年后竟当上了中将军长。他这人脑子活,凡事总爱盘算利弊,这性子,往后的路可就难说了。
1938年春天,台儿庄大战打响前,庞炳勋带着他的40军守在了临沂城。说是一军,其实满打满算就一个师,一万来人,武器还是老套筒,连重机枪都没几挺。对面的坂本支队可是日军精锐,配备坦克大炮,扬言三天拿下临沂。
庞炳勋在城楼上督战,子弹擦着耳朵飞,他吼着“死也不能退,退了台儿庄就完了!”士兵们跟着拼,肉搏战打了一夜,阵地反复易手,伤亡过半也没让日军前进一步。
这时张自忠带着59军赶来了——这两人中原大战时打红过眼,现在张自忠把私怨往边上一放,对庞炳勋说“老哥,我来给你搭把手!”两军里外夹击,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坂本支队伤亡三千多,狼狈撤退。
临沂保住了,庞炳勋一仗打出了名气,报纸上都喊他“抗日名将”,连蒋介石都发电报嘉奖。
临沂大捷后,庞炳勋的40军扩编,他也升了官,成了24集团军总司令,手底下除了自己兼任军长的40军,还辖着孙殿英的新5军。
孙殿英是谁?就是那个东陵盗宝的“东陵大盗”,两人早有过节——中原大战时,庞炳勋跟冯玉祥混,孙殿英跟蒋介石走,战场上还交过手,子弹都没少打对方。
如今部队编制绑一块儿,明着是上下级,暗着谁也不服谁,开会时孙殿英总阴阳怪气,庞炳勋也憋着气,这俩人凑一块儿,就跟火药桶旁边放了打火机,早晚得出事。
1943年春天,抗战早进了相持阶段,华北的局势一天比一天糟。日军开始对冀豫边区搞大扫荡,孙殿英的新5军先撞上了枪口——他那部队本就鱼龙混杂,新兵多、武器破,被日军围在河南林县的山区,打了没三天就撑不住了。孙殿英这人,向来是谁给好处跟谁走,东陵盗宝时敢挖皇陵,这会儿被日军俘虏,没怎么审就松了口,转头成了伪军“和平救国军”的军长。
庞炳勋在指挥部里急得转圈,一边调40军主力去救,一边给重庆发电报求援,可援军迟迟不到,孙殿英那边先传来消息——他带着新5军残部投降了,还当了带路党,亲自引着日军和伪军来合围24集团军。庞炳勋气得拍桌子,骂孙殿英“白眼狼”,可骂归骂,日军的坦克大炮已经压了过来,40军本来就刚打完几仗,兵力没恢复,被日军和叛变的新5军前后夹击,阵地很快被撕开了口子。
士兵们边打边退,伤亡越来越多,庞炳勋带着剩下的千把人往太行山深处跑,想找个隐蔽地方躲躲。日军在后面追,飞机也来炸,跑到辉县薄壁镇附近的山里时,身边就剩百十来号人了。庞炳勋让副官找了个深山洞,带着残部钻了进去,洞口用石头堵上,想着先避避风头,等日军搜山过去了再说。
山洞里黑黢黢的,空气又潮又闷,十几个残兵缩在角落里,水壶早空了,干粮袋底只剩点碎屑。庞炳勋靠在石壁上,听着外面日军“哐哐”砸石头的搜山声,心里跟猫抓似的——他那抽大烟的老毛病又犯了,这瘾头一上来,浑身骨头缝都疼,眼前直冒金星。他咬着牙忍了两天,实在撑不住,拽过贴身副官:“去,下山找老乡买两包烟土,偷偷摸摸的,别让人看见。”
副官揣着几块银元摸下山,谁知刚摸到山脚下的村子,就被孙殿英的伪军逮了个正着。没等用刑,副官就把山洞位置抖了出来。当天下午,日军就把山洞围了个水泄不通,孙殿英站在洞口喊话:“庞总司令,别扛了!跟我投了日本人,保你还是大官,吃香喝辣!”
洞里的士兵们慌了神,有哭的有骂的,庞炳勋蹲在地上,烟瘾还没压下去,手抖得厉害。这时少将邵恩三突然站起来,他是40军的老参谋,打临沂时就跟着庞炳勋,此刻红着眼吼:“总司令!咱是中国人,不能当汉奸!要死也得站着死!”说着掏出腰间的勃朗宁手枪,枪口对准自己太阳穴,“砰”的一声,血溅在石壁上,人直挺挺倒了下去。
邵恩三的枪响在山洞里回荡,庞炳勋吓得一哆嗦,烟瘾都被压下去半截。他看着邵恩三倒在血泊里,脑子里乱糟糟的——刚才邵恩三吼的“宁死不降”还在耳边响,可洞外孙殿英的声音又钻进来:“庞总司令,别傻了!你儿子还在老家等你呢,你死了谁救他?”
庞炳勋攥着枪的手松了松。他想起出发前老婆哭着说“儿子才十岁,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娘俩怎么活”,又想起山洞里这百十来号残兵,个个面黄肌瘦,连枪都快举不动了。他叹了口气,把枪扔在地上,对副官说:“去,告诉孙殿英,我降。”
投降那天,日军让他换上伪军的军装,站在孙殿英旁边拍了张照,报纸上立马登出来,标题写着“庞炳勋将军毅然反正,共建大东亚共荣”。他成了伪“和平救国军”的总司令,手下还是那些投降的旧部,可走到哪儿都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连伪军小兵看他的眼神都带着瞧不起。
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念他“反正有功”(其实是想收编他的部队),没把他当汉奸抓起来,让他当了个空头参议。可部队早被打散,他成了没兵没权的光杆司令,后来干脆辞职,跟着孙连仲去了台湾。在台北开了家小饭馆,每天系着围裙端盘子,没人知道这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当年是台儿庄战场上的抗日名将。1963年冬天,庞炳勋在饭馆后厨摔了一跤,没挺过来,死的时候74岁,身边只有孙连仲一个老熟人。
而邵恩三的尸体,后来被老乡偷偷埋在山洞附近的山坡上,坟头前连块碑都没有,可当地老百姓都说,那山上有个“邵将军墓”,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献束野花。
有人说庞炳勋是被逼的,孙殿英叛变、部队溃散、山洞绝境,换谁都撑不住;可邵恩三不也在同一个山洞里?他没枪没粮,不也照样选择了“不降”?环境能给一万个理由,可举不举枪,终究是自己说了算。庞炳勋的故事落幕了,可要是换成你我,在那个山洞里,是会捡起邵恩三的枪,还是跟着庞炳勋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