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图利、不好色的汪精卫,为什么坚决选择背叛投敌,成了头号汉奸
发布时间:2025-07-08 22:03 浏览量:1
1909年,28岁的汪精卫正在北京谋划一件大事,他要刺杀摄政王载沣。
当时他跟着几个革命党人,在银锭桥附近偷偷埋炸弹,想趁载沣路过时动手,结果被巡逻的清兵发现,汪精卫当场就被捕了。
关在牢里的时候,他没怎么慌,还写了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首诗很快传开,不少人都说这小伙子有种,是不怕死的革命英雄。
他那时候信无政府主义,总觉得暗杀最直接,能快点把这社会改了,这种想着用死来证明自己的“烈士情结”,后来也一直影响着他早年的选择。
转眼到了1925年,孙中山去世了,国民党一下子没了主心骨。
于是就让他当了广东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了国民党内的“一哥”。
可这“一哥”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几个月后,廖仲恺就被人刺杀了。
汪精卫心里也清楚,这背后肯定牵扯到权力斗争,他便联合蒋介石,把胡汉民给流放了,这下算是把主要的竞争对手都除掉了。
不过,他没料到的是,蒋介石借着这个机会,势力越来越大,在国民党二大之后,蒋介石就成了仅次于他的二号人物,两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越来越多。
国民党二大之后,蒋介石手里的兵权越来越重,两个人表面上还客客气气,背地里却谁也不服谁,矛盾早就藏不住了。
1926年春天,中山舰突然开到黄埔军校附近。
蒋介石一口咬定是共产党和汪精卫要“兵变”,借着这个由头,他不仅抓了不少共产党人,还把矛头对准了汪精卫,说他这个主席“偏袒共党”,闹得政府里人心惶惶。
汪精卫本来就没多少实权,一看蒋介石又是调兵又是抓人,自己说话根本没人听,气得不行,干脆辞了职,带着老婆孩子去了法国,眼不见心不烦。
在法国待了不到一年,1927年夏天,国内形势又变了,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武汉这边的人就请汪精卫回去主持大局。
汪精卫一回国,立马在武汉也成立了国民政府,跟南京的蒋介石唱起了对台戏,两边互相骂对方“反革命”,闹得不可开交。
后来蒋介石下野,汪精卫倒是当了阵子“一把手”。
没多久蒋介石又回来了,兵权还是在人家手里。1931年,汪精卫干脆跑到广州,联合一些反蒋的人又成立了个国民政府,说南京那个不算数。
结果“九一八”事变一爆发,日本人打进来了,全国都骂他们“内斗误国”,
蒋介石这才主动找汪精卫讲和,让他当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算是给了个面子,可明眼人都知道,汪精卫早就不是当年的“一哥”了,真正说了算的还是蒋介石。
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一响,日本关东军、华北驻屯军一股脑往中国内地冲.
没几个月就打下了北平、天津,接着又在上海打了三个多月,把南京也占了,城里火光冲天,到处是逃难的老百姓。
国民政府没办法,先搬到武汉,后来武汉也待不住,又撤到重庆,大后方天天拉警报,人心惶惶。
日本那边看国民党退守西南,就开始放话,说只要“放弃抗日”“承认满洲国”,就能“和平谈判”,还能让汪精卫出来主持局面。
蒋介石在庐山说要“抗战到底”,可汪精卫坐在重庆的办公室里,看着前线送来的战报,手心里全是汗——他总觉得中国打不过日本,枪不如人,炮不如人,再打下去整个国家都得毁了。
这时候,周佛海、陶希圣这些人也老往汪精卫家里跑,几个人凑在一块儿,关起门来说悄悄话,后来干脆弄了个“低调俱乐部”,意思是别喊什么“全面抗战”的高调,得“低调”点看形势。
他们在俱乐部里天天说,“中国的工业、军队根本经不起日本打,再打就是亡国”“蒋介石那套硬扛是赌气,咱们得为老百姓想想,早点议和少死人”。
汪精卫越听越觉得对,心里早就活动开了——反正跟蒋介石斗也斗不过,要是能借着日本人的力,把权力拿回来,说不定还能“救”中国呢?他嘴上没明说,可暗地里已经开始让人跟日本那边搭线,打听“和平条件”了。
汪精卫心里早就憋着一股气——蒋介石总压他一头,现在抗战打得这么惨,正好是他翻身的机会。
陈璧君也天天在他耳边念叨:“老蒋靠不住,日本人说了,只要你出来,他们就支持你主持大局。”
1938年12月18日,天还没亮,他带着老婆陈璧君、秘书曾仲鸣,偷偷坐上一架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先飞到昆明,又转道去了越南河内,一路躲躲闪闪,连家里佣人都没敢告诉。
12月29日,他让曾仲鸣发了份电报,就是后来人骂的“艳电”,说要“响应日本近卫首相的声明”,跟日本人“和平谈判”,还说这是“为了救中国”。
这下全国炸开了锅,国民党立马开除他的党籍,报纸上天天骂他“汉奸”“卖国贼”,连他以前的朋友都跟他划清界限。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弄了个“国民政府”的牌子,自己当主席,可日本人派来的“顾问”就坐在他办公室隔壁,大小事都得日本人点头。
1940年3月30日那天,南京城里挂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汪精卫穿着一身笔挺的中山装,站在考试院的台阶上,宣布“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可台下站着的,除了几个点头哈腰的伪官员,就是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老百姓远远看着,没人敢靠近。
这个新政府,从里到外都透着日本人的影子——财政部的“顾问”是日本银行的人,军政部的“指导官”是日本陆军少佐,连开会用的文件,都得先送日本领事馆过目。
为了讨好日本人,他又搞起“反共清乡”,派伪军跟着日本兵下乡,把抗日游击队待过的村子烧光抢光,老百姓恨得直骂“二鬼子”。
城里的学校也被改了课本,天天讲“中日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孩子们背着“友邦日本”的课文,一个个吓得不敢出声。
当年在北平牢里写“引刀成一快”的热血青年,如今成了日本人手里的木偶。
每次见日本“大使”,他都得弯腰鞠躬,说话小心翼翼,生怕哪句惹对方不高兴。
有回日本报纸登了张他跟日本军官握手的照片,标题写着“日中亲善的典范”,底下配的小字却是“汪政权协助圣战进展”。
他自己看着报纸,半天没说话,只是把当年那首绝命诗的手稿,悄悄锁进了抽屉最底层。
南京那几年,汪精卫天天活在日本人眼皮底下,签字的时候手都抖,可他还是没回头——说到底,是权力欲望害了他。
抗战一打起来,他总觉得中国打不过日本,骨子里那点自卑全冒出来了,“低调俱乐部”的人一撺掇,就觉得投靠日本能把权力夺回来。
他以为是“曲线救国”,其实就是拿国家当赌注,赌自己能赢回面子和位子。
结果呢?伪政权就是个空架子,日本人说啥他就得干啥,老百姓背地里骂他“汉奸”,连以前的革命同志都跟他划清界限。
这事也给后人提了个醒:民族大义比啥都重要,为了个人那点野心背叛国家,最后只能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 上一篇:当电动爹开始操心市政工程:电池大会压垮马路?
- 下一篇:大汉奸汪精卫死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