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刘秉彦口述10:冀中大平原无险可守,地道成了抗日新阵地
发布时间:2025-09-01 23:01 浏览量:29
1943年春天,旷伏兆来了,我们回到了大苇塘。
我们开辟了十八块隐蔽的根据地,首要的是米家务。要暴露大苇塘,要把敌人吸引到大苇塘,因为证明敌人不敢进去。
十分区地委的一次正式会议讨论:要暴露大苇塘,开辟平南地区,即涿州、良乡、宛平、大兴,向敌后的敌后挺进。原来干部隐蔽起来,因为基础好,支部很快恢复起来。
大苇塘,接近红黄蓝白黑。
我在1942年冬,去平南地区去转过一次,到了涿县、良乡、宛平、大兴,考虑如何开辟这个地区。
暴露大苇塘,采取以下的措施:
1.建练兵场,公开打靶,宣传主力军回来了,我们大力宣传。实际上只是三十五区队的三个连,另外三个连向徐水、容城、定兴等靠近铁路边活动,这是拒马河的两岸,就是你的家乡那一带呀。我带队伍回到大苇塘,六个连全回到了大苇塘,加上警卫连,热闹极了。我们在这儿打靶,以连为单位,进行五六月份练兵。一直坚持了将近一个月,周围的敌人据点听得真真的。从胜芳、苏桥、五保……一个连一个连地打,投弹、刺杀、扔手榴弹,全让敌人知道了。这样天津、廊坊、霸县的敌人包括汪精卫的治安军,增加了四个团,加强了固安、永清、霸县的防守,达到了暴露的目的。一是开展北平、天津、廊坊、静海的城市工作。从苇塘派出人去与平津静海的地下党联系。可以让他们公开到大苇塘来,在这儿接头,也通过他们进行宣传。暴露是为了隐蔽,也为了到平南去。二是组织便衣队外围军(黑队)。有个黑队的头叫裴兆福,小个子,他接受了我们交给的任务,让他们在霸县以北,从李家口到永清县的公路上,专门打敌人的汽车。敌人说裴是小霸王,一辆客车也没有轻易放过。裴原来是朱占魁部的,是永清县龙虎庄国民党的派出所所长。他的腿因打仗负伤。他双手能打手枪,有二十响的盒子枪,在柳趟子里活动。大绅士朱伸的女儿从天津来,正碰上裴,他拐着腿拦车,身着日军服装,把日军的小旗一幌,把两把盒子枪一架,上车了。当时是伪军压车,他上去就打死了两个伪军,把客人拉下来,把车轮打爆,把开汽车的放走了。他和岗楼上的伪军配合好,让车上的人到柳趟子里,目的是让永清县的敌人出来。这里的白脖子和他有联系。日军出来一个小队,一过新溜,他带上一个班打,日本人要上岗楼,那角楼的机关枪,把日军全打死了。这比我们打还有力、有利。他打完了,便穿上八路军服装,就要打永清。他去永清一转,看到一些情况,不能打,就带着人钻柳林子了。
裴小个子,在主力军三十二团待过。他接受了我们的勤捉勤放。他把劫车上的人集合,他唱歌曲刺杀,表白是正规军;他把别人都放回去,只留下朱伸的女儿,让朱伸花四万大洋赎回去。永清四区区长疙瘩李,对朱伸女儿谈话,告诉她说这不是八路军干的,给了她宣传品,送她到了永清城里。告诉她说这是王禄祥的伪军干的。把这事栽在王禄祥身上。
裴是我们改造得较早的人,只是搞男女关系,在正规军里不愿待。他们土匪不要秩序,乱中取栗。裴兆福说:我只能在这红黄蓝白黑的乱哄哄的世界里才能打好仗,吃点喝点搞搞女人。他对百姓不错,讲义气,老百姓认为他是真打日本。
1943年春天,他回来了,搞了个手枪队。他没几天就和日本人打起来,打完了,就吃喝,只恨天下不乱。他有本事,真能打。
苇塘真的暴露了。楚小个子叫楚国恩,说说他打包运船。敌人要送粮食,用小汽船送。日军从天津出发,过杨柳青,有警卫护着。楚小个子把五保据点争取了,他借这个暴露苇塘。有几个地方的小船从大清河到大苇塘。他们在大清河北岸,做了机关枪阵地。五保的据点在大清河南北都有,他们的两个班把伪军的两个班换下来了,他们坐山观虎斗。
裴带一个排,打日本的包运船。船一到据点边,机关枪开枪了。
日军小汽船上的人大部负伤了,他带人上去,占了船,把日军的死尸扔进了大清河里,一直漂到杨柳青……
从此,日军再也不敢来了。
伪军立即在岗楼里报警,说八路军把汽艇打了……
他们还把一些日军的死尸扔到靠岸拉船的地方,把日军的大米也扔下一包。还有日军的子弹、手榴弹,表示这儿是战场。在麻袋上打了若干枪子儿……
日军一看,还表扬了伪军……
他们不只打过一次包运,给我送过一次日本的罐头。
打完包运之后,楚国恩和胜芳女武锡结婚。过去说南有苏杭,北有胜芳,这儿的女孩子个个漂亮。结婚仪式在苇塘里举行,非常热闹。我写了诗祝贺。许多人都去庆贺了。他没有打过败仗。他可以一直打到杨柳青附近,逼着敌人非从保定送给养给鄚州的敌人不可。
有楚国恩在那儿,日军不能从大清河走了。
1943年7月,敌人还没来大苇塘时,我和旷伏兆带4个连奔袭杨柳青。我们先化装侦察了几次,把大乡保安队、日军都侦察清楚了,保安队最坏。我们非打这保安队不可。这就是1943年的杨柳青之战。
打杨柳青,有专门的回忆录,这儿就不详细讲了。
李琳会唱京戏,当工兵连连长,会炸铁路,让他带一个排去炸公路的隧道。我们连化装成日军。没有那么多的日本军服,全收集起来。顺着长堤上的土公路前行,我们带的两个连,用一个排控制渡口。李琳炸了隧道,便从渡口过来。
头一天下午出发,黄昏时刻过了王庆陀,到了杨柳青北,在高粱地里隐蔽。很热呀!另外两个连从大苇塘出发,从大清河南走。
我们两个连解决了警察局。因为我们穿着日本军服,四五个人就把警察局端了。
接着把保安队一下子全解决了,没有放一枪一弹。先压顶,散传单。河南的两个连没按时赶到,没有打日军的小队,又从桥头回来,这已是过半夜了。因为炸了铁路,日军的飞机来了。
敌人第二天出来了,有大炮声,是野炮声。
我们在大麻地的沼泽地走了一天。
这一下可让敌人围上了大苇塘。天津、永清、固安、霸县等地敌人全出动了,有两千多人,但敌人却不敢进去。日军让伪军进,伪军也不敢进去。
敌人围上了,就向里边打炮。党政军群,听着敌人的炮声开会。在边缘进行麻雀战,一个班分二三个小组。我们在深处做个工事,你进来就打。这是群众的创造,我也研究了水浒传里的蟠桃路。可以把敌人引进来,打几次就不敢再来了。有踩好的小道,靠迷魂阵打麻雀战。敌人打了两天炮,一个炮弹掀起一个水柱子,我们看着,没有伤着一个人。
从此,敌人把大苇塘视为畏途。
后来,敌人想了个绝招。他在沿河四十八村,把男女老少赶出来,让黄牛拉着碌磕,轰着老百姓向前走,碾压出路来。他们知道我们是保护老百姓的,不可能打老百姓。我们是专打日军。我们想法绕到最后边去,专门打日军。单枪打死两个日军就走,日军吃几回亏就跑了。
我们专打日军,别的分区就不能这样。
我们估计,敌人要压平苇子进到里边,至少一个月时间。我们根本不出来。后来伪军和我们商量:如果你不离开一时,我们可受不了了。
上有飞机,下有大炮,中间用碌磕压,这一切我们了如指掌。
我们决定出去一时,一个晚上全转移了。只留下种菜的和侦察员。知道敌人撤了,我们又回去,照常暴露。
1943年七八月之后,敌人再也不去了。我们的伤员一直在里边治病,一直到别的地区恢复了之后。我们把兵工厂也搬进去了。
现在说说我们如何从地道斗争发展成地道战。
1943年下半年,大搞地道战,地道联结村、区、县……
胜利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1986年4月,我和旷伏兆、魏洪亮一起回忆当年的地道斗争和地道战,认为我们亲自经历的冀中人民战争的伟大创造,应在中国以及世界战争史上,留下真实的记录,我们商量后,由我执笔写了这一篇文章。
人类历史,每次革命都有自己的传奇。抗日战争中的平原游击战并不例外。深深地铭刻在爱国者心中的是地道斗争和地道战。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严酷考验,千锤百炼,人民战争才得了胜利,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史诗,是考验爱国者意志、智慧、勇气和坚定性的史诗。它不仅是一个战斗、一次军事战役的胜利,主要是人民求生存的胜利。它证明了不仅在山地,而且在无险可守的平原,都可以建立根据地,并能够长期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经过反复同敌人较量,转败为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在大平原上得胜了。
地道斗争和地道战的时间是漫长的,经历是痛苦的,同时充满着英雄主义的壮烈场面,伴随着难以形容的悲剧、流血和胜利的欢笑。地道斗争和地道战是人民在平原改造地形的伟大工程,依托它进行着多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五次治安强化运动"的"总体战"。
岁月流逝,许多人故去了。应该尽快整理这场斗争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对待历史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仅要肯定这场战争中的普通民兵、地方工作人员、一般战士和指挥员的英雄主义气概,而且要肯定地道斗争和地道战这个革命的熔炉锤炼了一支队伍,会合全国革命大军,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并粉碎了蒋介石挑起的内战,进而夺取了全国政权。这一支情同一家、亲如手足的革命队伍已经载入史册。他们中间还有不少人健在,今后还会有很多插曲浮现出来。平原地道斗争、地道战是中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创举,这座被人民称为的"地下万里长城",只有在人民战争中才能出现,它的英雄主义点燃了胜利的火炬,使人民迈着同一步伐,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向民主革命的胜利。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当党领导着人民向前进而又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的利益时,就无坚而不克,无往而不胜。
一、地道斗争和地道战是交通战的继续
提到地道战不能不从交通战说起。交通战是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全盛时期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二年。交通战是从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开始的。这是全民的任务,自卫队和民兵是破坏交通的大军,而主力部队担负掩护破坏交通的任务。在冀中,平汉、津浦、沧石路上,成千上万根铁轨,成千上万斤电线被送到兵工厂和抗日政府。利用铁轨做手榴弹和土制武器,利用电线架起了抗日根据地内部的电话网络,逼得敌人不得不天天修复铁路,拼命构筑公路,不然他就要用两条腿同我们较量。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主要斗争形式表现为以交通线和据点分割、"蚕食"与"反蚕食"、"扫荡"与"反扫荡"的长期反复斗争,持续了五年之久。为了粉碎敌人的频繁"扫荡",人民动员起来改造了大平原的地形,一村村,一镇镇,夜以继日地把所有乡村道路挖成壕沟。一方面为了隐蔽地接近敌人的据点,也便于在敌人"扫荡"时,顺利地撤出村庄;另一方面,使敌人无路可走,游击队和民兵则把交通战和地雷战结合起来,如果敌人漫不经心,将招致不可想象的灾难。没有一条大车道不是交通壕沟的,村村相连;在村的前沿构筑了村落防御工事,挖有很深的堑壕;纵深的高房有火力点,形成村落防御战火网的纵深配备。交通战和地雷战对敌人的汽车和坦克来说,可说是"灾难"。在村村相连的壕沟内有排水沟、停车点,交叉处有防御掩体。冀中平原的壕沟网,给我军带来了村落连环作战的有利条件。冀中著名的村落防御战,有一九三九年的雄县神堂战斗,武清县的张陀战斗,涿县的湾里战斗,河间县的齐会战斗,一九四二年的安平县宋庄战斗、任丘县的军庄战斗和边家铺战斗。之所以能够大量消灭敌人,主要依靠的是交通战中的村落连环,迂回包围。无数有组织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平原壕沟网,造成了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奇观。武装斗争是围绕着交通战进行的。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中为了监视敌人,在接敌区用交通战围困敌人,把敌情及时报告子弟兵,通告群众,使群众能够照常生产、作息,发现敌情后,民兵游击队就及时多处埋伏,进行"冷枪战",这又是一大发明。民兵和游击队怕敌人两头堵截交通壕,还发明了短小坑道通往附近另一条交通壕的有利地形,如坟地、苇坑、寺庙等。这就是地道战的开始吧。人们不敢把粮食、衣物甚至病人留在村里,反"扫荡"时把他们藏匿在事前挖好的"土窝窝"里。如果伪装得好,就万无一失。于是交通壕沟内的"土窝窝"被有先见之明的人利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说,没有交通战,就没有"蚕食"与"反蚕食","扫荡"与"反扫荡"的反复。而"五一大扫荡"后的地道战,则是交通战的继续和发展。
二、"五一大扫荡"后的满天风雨满天愁
一九四二年五月,敌人集中了五万多日军进行了持久的"扫荡",先后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在反复"剔抉清剿"的基础上,平毁了我们的交通沟,修筑了公路,实行了点、碉、路、沟、墙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敌人把抗日根据地分为村、乡、县、道行政区划,特别是在大清河北地区挖了村、乡、县、道的封锁沟。"拦堤淘水","淘水捉鱼"。大乡、保甲、联络员和伪自卫团建立起了昼夜巡逻制度。抗日家属被杀的,至今难以有准确的统计。妇女被奸污的,仅大清河沿岸就有十七个村庄。人们把这个时期形容成"家家有哭声,无村不戴孝"。"大东亚新秩序","夏粮夏交,秋粮秋交","就地取给",使人民的生活困难到了极点。灾民遍野,逃荒者一群又一群。父母被敌人杀死,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到处可见。敌人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以后,竟出现了孩子与狗争食的惨状!战乱和人祸逼得人民妻离子散,哪里能找到一口饭吃?哪里能找到避风遮雨的住所?真是满天风雨满天愁!
起初,在遇到敌人"扫荡"时,干部、民兵、游击队跑到青纱帐里或洼地里躲藏起来,既然壕沟被平毁了,人们就在洼地里,青纱帐里挖个坑,消极地为了躲"清剿",躲"剔抉",人们到野地里挖个"土窑窑"藏身,一旦被敌人发现,就要拼个你死我活。后来,这了躲得更隐蔽些,把土窑窑盖上板、秫秸,再培起土来,上面种庄稼,也能应付一阵子。斗争残酷的时候,发现了"活埋"的办法,即在坟地里挖一个新坟,上面插个灵头幡作伪装,坟内放置风箱,用向日葵空心秆通气,人藏匿在里边。用这种办法"活埋"过的同志是不少的。但是天长日久,敌人在村里找不到人,就引起了怀疑。新坟毕竟是有限的,加上叛变者告密,于是就'拉大网'、"挖新坟",叫作"赶兔子"。大批的干部和民兵游击队员被"剔抉"而牺牲,村外站不住了,就回到村里来,但又怕敌人搜村。为斗争的需要,就在村里挖洞,叫作"蛤蟆蹲"。先是在村外背巷挖,后来在家里挖。这样的洞,除能掩护工作人员外,还可藏匿东西。怕敌人来得猛,人们来不及下洞,又改为一家一洞,洞口就移到家里来,这就是初期的"堡垒户"。这些都是死洞,只能消极地躲藏。一旦被敌人搜出来,就意味着躺在血泊里。这样牺牲的同志真是成千上万啊。十分区黎明报社社长黄英同志,分区政治部的王锡珍、阴俊清同志就是这样躺在了血泊里。
革命的"两面"政策贯彻执行以后,有了新的活力,把死洞变成了活洞。不仅依靠地洞消极地隐蔽,而且把这家地道与那家地道连通了,从一个洞口钻进去,可以从另一个洞口钻出来。当敌人从一家"剔抉"时,便能从另一家走脱,这样就解决了隐和走的问题,死洞意味着与死神做伴,活洞才能坚持对敌人斗争,在一个村隐蔽几天甚至半月,就有了充裕时间做群众工作,做伪保甲长的工作,开辟隐蔽的根据地,变"大东亚新秩序"为革命的"两面"政权。这种斗争有一个艰苦的转换过程,还有一个共存的时间,出现过矛盾复杂纷呈的局面。某些不坚定分子投敌人,出卖革命和贪污诈骗、鱼肉乡民的反革命两面派分子,给我党我军造成过极大的损害。一批批指战员、党政干部和坚持斗争的"堡垒户",英勇对敌,坚贞不屈,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闪耀着理想、信仰、纪律和道德的光辉,固安县姚庄子魏宝坤一家七口,为保护当年的区长李促仑全被杀害在洞口,这一家人是20世纪40年代最感人的革命家庭。
冀中大平原无险可守,人民才是铜墙铁壁。他们在敌人点线交织的碉堡群里,改变了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合法形式,即在敌占区的社会秩序、法律、法令以及"大东亚新秩序"的制度、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内,隐蔽地积蓄力量。我们的党员打入地方保甲制,即经济、政治、教育以致军事团体之中。这样一来,地道就得到了合法的保护。合法斗争、革命的"两面"政策又得到了在地道内活动的小分队和党政干部的支持。小部队的活动,不仅有了地道的依靠,可打可隐,而且得到了合法斗争的掩护,给合法斗争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一九四二年冬季和一九四三年的春季的地道斗争,主要表现为支持合法斗争、"两面"政策。以武装斗争为主,结合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去隐蔽地进行对伪军等伪组织的争取工作,使"五位一体"的"囚笼政策"失去作用,大面积出现了"两面"政权。依托地道进行武装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单打一,挑帘战,挖老窝等,以达到打一做百的目的。打了就走,掏了就隐,并把他们放在地道里进行教育。敌伪军在地上"剔抉",我们的干部在地道里指挥伪组织在地面上合法应敌。一九四二年冬季,霸县陈家柳保长和伪军家属陪着伪军中队长王德玉在保长家打麻将,我十分区司令部警卫连长李树维把伪中队副王德玉拉进地道,进行教育后放出来。从此王德玉变成了"合法"应敌的积极分子,进村先请示保长,把日军放在洞口有枪眼的地方,如果日军硬要搜洞口,就配合我军"打闷棍",砸死后送进洞口,下洞的伪军却从另一家逃脱了,诡说和日军一同丧生在地道里,这就叫"下面响枪,上面迎敌"。
从此,地道变成了对敌人斗争的新阵地。没有非法的武装斗争,合法斗争是不可能存在的;反之,以打为快,无限制地去破坏合法斗争的秩序,武装斗争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也不可能创造良好的战机。斗争需要把各村各家的洞连接起来,把一个村和另一个村在地下连接起来,于是"地道村"就应运而生。地下出现了新的区、县,扩大了新的活动阵地。这样,以武装斗争为主结合其他各种斗争,进而经常取得胜利的地方,就是当年的隐蔽根据地,表面上是敌人的秩序,实际上一切伪军组织已为我所用,我党我军逐步夺取了政权。隐蔽根据地已经具备了随时转化为游击区或根据地的条件。不单是村政权掌握在我手中,一些伪军、伪组织、即大乡、保甲、联络员都为我所用,而且我们抗日政府工作人员,群众团体,特别是党的支部在隐蔽斗争中建立起来,并领导着抗战的工作。地道的发展同合法斗争,"两面"政策是互相推动、互相发展的,终归是属于地道斗争的范畴,即革命的"两面"政策、合法斗争的范畴,它是个渐进的过程,量变的过程。这是平原游击战相持阶段一场广泛而又持久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天、地、隐"的地道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战术原则历来强调"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在平原,无论在村落外还是在村落内,一定要把敌人放在内线打。这样,在外线便随时争取了主动。地道战及时利用地道转移到敌人的外线,迂回包围,从侧背攻击,置敌人于死地。
要想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地道战,一般是抓住从隐蔽根据地向游击区转化的时机采取行动。例如,清苑县冉庄一带、高阳县皮里一带,新城米家务一带,地道工程完成了"天、地、隐三道"。在房顶上有制高点,在地上连房掏院,灵活运转;在地下地道交错,隐、打、走极为方便。很难说,这种浩大工程是哪天完成,但肯定地说,是在不断战斗中完善的。绝不是哪一个多谋善断的指挥员可以空想出一套完整的地道战来。
"天、地、隐三道"是群众的创造,也是群众的语言。"隐、打、走"是机动灵活的意思。无论是要村内村外都能机动包围敌人,从地下转到房上射击,从地道转到敌人侧背进攻,以便争取速决。一切"走"和"隐"都是为着"打",所以,要求连房掏院,地道相交,房房相连,院院相通。街口用交错的影碑夹墙堵起来,作战时,临街的门都是关闭的,形成死胡同。如果敌人敢于进来,就把他们引到十字街的地雷阵上,使其遭到地雷爆炸和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射击。当年人们叫它是"火焰山"。
"冷枪战"是地道战的重要打法。任何一个村庄不可能所有射击孔都有主力部队防守。分散在次要方面的射击孔上防守的是民兵和游击队。封锁街口和院落的射击孔多是利用厕所、墙角、鸡窝、碾棚、锅台、牲口槽和旧墙基,都十分隐蔽。"冷枪战"在地道战中几乎是百发百中,使敌人腹背受到打击。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七日,高阳县的皮里战斗,冷枪战打出了威风,敌人伤亡三百余人。
洞口地雷战,是防敌人破坏地道的另一手段。在清苑县的冉庄一带至今流传着"篮子"、"筐子"、"锅盖子"、"门扇子"使敌人成为惊弓之鸟的传说。把地雷安放在上述器具内,引上拉线,如果敌人掀一下锅盖、推一下门扇就碰上了厄运,搞得敌人草木皆兵。在村沿复杂地形或空地,敌人便于集结的地方,设有布雷区,附近有隐蔽的火力点相配合。在明处摆些绳子,伪装成地雷的拉线,使敌人疑惧而迟滞前进,在堡垒户的院里或敌人必经之路上埋设踩雷,有多少敌伪军被炸死在雷区,半个世纪以来,只有惊心动魄的传说,却没有准确的统计。清苑县的冉庄一带村村都有地雷战英雄的传奇,老人们说起来,围听的孩子会瞪大眼睛,接受这历史的教育。英雄的冉庄曾被誉为"天、地、隐三道"的战斗堡垒村。这个村庄在一九四三年二月七日的战斗中发挥过地雷街巷战的威力,敌伪伤亡二百多人,它是平原地道战的佼佼者。巷战的威力,敌伪伤亡二百多人,它是平原地道战的佼佼者。
村落连环战术,是在出现了地下区、县以后反复应用的。一个堡垒村可以从房上打到地面,再从地面打到地下,那么天、地、隐三道在一个战斗中上下反复就不奇怪了。遇到大规模的"扫荡",不单村与村成犄角之势,还力争外线作战。区县的战术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平、津、保三角地带的十分区地委曾号召过建立大批的战斗堡垒村。在县、区干部带头下,广大群众响应这一号召,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地道战的长期建设。在实践中,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建成了惊人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系统,出现了壮观的新面貌,为村落连环作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日军六十七旅团富永大队配合王凤岗伪军一千五百多人,固安、霸县、雄县的敌军一千二百多人,以及治安军十八、二十两个团,共二千五百余人,"驻屯清剿"米家务一带,这次战斗是我军主力部队、游击队、民兵三级武装配合进行村落连环地道战的一个典型。我以十余人的伤亡,坚持战斗了六个昼夜。最后配合三个主力大队的兵力,采用地雷爆破手段,歼灭了伪治安军十八团团部和第三营后撤出战斗。日军大队被我军一个班带领民兵用"天、地、隐三道"战术打得六神无主,既不能增援,也不能休息,胆战心惊地搜索到十八团团部和三营驻地鲍家染房大院时,天已大亮,留下的只不过横尸累累、血肉模糊的战场了。这说明,我们主力部队也可以打村落连环地道战,从中找弱的打,以少胜多,吃掉一口算一口,歼灭一营算一营,断其一指。最后驻屯"清剿"的敌伪军被吓跑了。
村落连环战不单在几个村的村内打,还可以在村外打。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六日的一次战斗,我军在村内打防御战。黄昏时,我主力三十五区队偷袭了治安军二十团的大车队,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因为治安军的辎重车怕在村内打地道战,汇集到村外,我军通过地道接近他们,把他们打了个人仰马翻。
一九四五年一月十五日,盟军观察员、美军中尉杜伦,接受过杨成武司令员的礼遇,并把他转到九军分区参观地道。他饱尝过一次村落连环战的眼福。杜伦是由高存信同志陪同到了任丘县的边关村,受到魏洪亮、王道邦同志的热情接待。十六日,任丘、高阳两县的千余名敌伪奔袭边关,九分区司令部匆忙转到有地道依托的高阳县皮里村。拂晓,敌人又追上来,分区的领导陪着"富有冒险精神"的杜伦先生下了地道。大概敌人除发现了九分区的领导机关,也发现了杜伦这位观察员。杜伦被迫钻进地道后,亲眼看到房东芦大娘为了掩护他,被日本兵剁去了四个手指头;亲眼看到了白洋淀打野鸭子的民兵特等射手瞄准房上的日军,枪一响敌人应声而落;亲眼看到敌人施放毒气时,警卫战士扑上去抱着瓦斯筒冲出洞口,投放到敌伪群里去,吓得他们捂着鼻子乱跑;亲眼看到村支部书记从另一个洞口跳过来,为群众放下防毒帘;还亲眼看到我们的主力部队从远方跑来接应皮里战斗,裸背同敌人拼杀,刺刀见红。杜伦先生离开冀中时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这是盟军观察员对冀中平原地道战的评价。
四、地道工程和后方勤务
人们在战争中的聪明才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抗日根据地变为敌占区后,由隐蔽根据地向游击区转化,又向抗日根据地转化,地道斗争和地道战起了决定性作用。人们是按作战要求进行地道工程的,村与村之间的工程,适应军队迂回包围的需要,地道内可以屈身向前进,村落前沿可利用的地形,用地道连接起来后,并没有隐蔽的突出口,这是为了在野战中抢占地形,把敌人包围起来,腹背攻击,便于我军进行速决战。必要时,也可由民兵掩护全村的群众撤离村庄。
地道工程的巷道一般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以便通风,也必须防水、防毒、防火和防烟。地道后期的发展,把堡垒户有上下翻眼的地洞串联起来,但堡垒户一直保留着,在那里有长期生活的必备条件,有防"剔抉"的多层次、多洞口。它仍然是十分机密的。例如,司令部的电台设置在伪军据点米家务北庄三年之久,从来没有暴露过。这是由于地道是十分机密的,连天线也用麻绳伪装在房檐下,搭上干白菜。收发报机和十五瓦手摇发电机安放在深洞里,昼夜不停地工作,敌人根本发现不了。
在村落内坚持地道战的主干线,可以做成"由"、"田"、"井"、"中"等形状,但要同地面上的地物联系起来,以有利于作战原则,一般需避免顺街挖地道,免得被敌人分段破坏。雄县的小芦昝村沿街地道曾被敌人分段破坏成"天窗口",并有敌人持枪监视,给地道内的活动造成很大困难,民兵叫作"钻亮子",通过天窗口,牺牲了不少人。所以,运动的主干道要配合掏房连院,凡是战斗堡垒村,部队就可以在地上地下,急隐急现,忽来忽往,如急风流水,集中与分散,分进与合围,主动地打击敌人,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以逸待劳,敌人在明处,我在暗处。一个村要持久地坚持武装斗争,要紧的一条是地道民兵、游击队必须做反复演习,熟悉"天、地、隐三道"的战法。战前,各个射击孔、瞭望孔、机枪掩体的内部一定要洒水,不然最易被射击震起的灰尘影响视力,堵塞枪栓。
地道工程还要有后勤设置,如修造所、绑扎所以至长期的地下医院、被服厂。在大清河北地区还有地下小学、党校、仓库等。
最后,我们应该怎样估价地道斗争与地道战在平原游击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冀中平原游击战中的地道战,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奇观。人民和他们的子弟兵以极大的英雄气概,革命的坚定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地道阵地,得以坚持下来,把敌占区又转化为根据地,并以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作为一个战争的历史的现象成为过去。
人们把地道战看作战场,又把它作为进行各种对敌斗争的阵地,它同时又是巩固的后方,它既能防御,也能进攻;既能打村落战,也能打村落连环战;既能坚持地区,又能扩大地区,围攻敌人,缩小敌人占领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经受住了敌人的重大打击。人民长年累月一镐一锨地修筑了这个地下长城,并凭借它战胜了残酷的"清剿"和"剔抉",用鲜血开辟的道路,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毕竟是作为历史的暂时曲折而载入史册。
刘秉彦(1915-1998)河北蠡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后在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投笔从戎,献身抗日战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特派员,独立第一支队特派员,支队组织科科长,独立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五军分区三十二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参谋长,第十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二纵队二旅旅长,冀中军区第二纵队参谋长,冀中军区第二十旅旅长,华北205师师长,参加指挥了解放保定、石家庄的战役,参加了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代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参加了抗美援朝。1960年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导弹总局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8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河北省代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1995年离休。是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