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前,汤恩伯亲自送我党一名特工离开上海,此人是谁?
发布时间:2025-05-23 08:12 浏览量:2
“老汤,当真要送我走?”1949年4月的一个深夜,上海枫林桥官邸的雕花玻璃映出两个对峙的身影。陆久之放下茶盏,目光如炬地盯着汤恩伯。这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的手指在作战地图上敲了三下,最终颓然跌坐在红木椅中:“走吧,再不走委员长要起疑了。”
这个被汤恩伯礼送出沪的神秘人物,正是潜伏在国民党心脏二十余年的红色特工陆久之。他的身份堪称传奇——既是蒋介石的“驸马爷”,又是陈赓的救命恩人;既能在日军监狱里全身而退,又敢在汤公馆里当面劝降国军上将。当上海战役的硝烟即将燃起时,这个游走于多方势力间的“八面玲珑”人物,为何能让铁杆反共的汤恩伯网开一面?
1902年生于官僚世家的陆久之,骨子里却流淌着叛逆的血液。当父亲陆翰在五省联军司令部签发剿共令时,18岁的他正躲在阁楼里偷看《新青年》。1924年与蔡叔厚合办绍敦电机公司,表面是租界里不起眼的商行,暗地里却藏着上海滩最早的地下电台。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硬是把父亲的人脉网织成了红色交通线。
要说陆久之最惊险的掩护行动,当属1933年陈赓遇险。当时这位红军名将因腿伤秘密来沪治疗,行踪暴露后全城悬赏十万大洋。陆久之直接把陈赓安置在自家洋房二楼,每天照常带着日本女友出入舞场,连巡捕房上门搜查时,他还能翘着二郎腿用流利日语训斥:“宪兵队都没查我,你们倒来添乱!”这种胆色,连后来接应陈赓离沪的董健吾都感叹:“这小子天生是干特工的料。”
抗战时期的上海滩,陆久之的“多重身份”玩得更溜。他打着“中日亲善”旗号创办《华美晨报》,却把编辑部变成了情报中转站。有次日军要查报社账目,他竟提前三天在头版连发《大东亚共荣赋》,气得日本顾问反倒送来两百袋面粉“劳军”。更绝的是他利用日本海军关系搞运输通行证,将药品、电台藏在成吨的棉纱里,堂而皇之运往苏北根据地。
要说陆久之最得意的身份伪装,还得数1946年与陈瑶光的婚姻。作为蒋介石养女,陈瑶光对这位风度翩翩的接收大员一见倾心。婚礼当天,京沪警备司令部送来的鎏金喜匾还带着火药味——那是汤恩伯刚从苏中战场缴获的战利品。洞房花烛夜,陆久之却在密写情报:“已获第三方面军编制表,速转邯郸局。”
当1949年中共中央将策反汤恩伯的重任交给陆久之时,这个任务堪称刀尖跳舞。且不说汤恩伯刚出卖过恩师陈仪,单看他在上海修筑的永备工事,就知道此人死硬程度。但陆久之抓住两点要害:一是二十年前东京振武学堂的同窗之谊,二是汤部实际已陷入三面被围的绝境。
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密谈发生在清明夜。陆久之故意选在汤公馆佛堂见面,香案上还供着汤母灵位。“听说傅宜生(傅作义)在北平过得滋润,每月还能领五斤龙井。”陆久之一边拨动念珠,突然话锋一转:“要是上海变成四平街…”话音未落,汤恩伯手中的《金刚经》“啪”地掉在青砖上。这个细节被陆久之写进当夜密报:“汤部士气已堕,唯蒋氏父子尚在沪,需防狗急跳墙。”
有意思的是,当蒋介石乘“太康号”军舰抵沪督战时,陆久之正陪着陈瑶光在霞飞路买旗袍。侍从室送来紧急召见令,他竟慢悠悠吃完凯司令的栗子蛋糕才赴约。这种“驸马爷”的派头,反而让生性多疑的老蒋放松警惕。据后来毛人凤回忆,戴笠生前早就怀疑陆久之通共,但每次调查都被宋美龄拦下:“瑶光的丈夫怎么可能有问题?”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汤恩伯最终选择死守上海时,他给陆久之的送行理由竟是“免得瑶光守寡”。这个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却对救命恩人留了最后的情面。离沪轮渡鸣笛瞬间,陆久之望着外滩要塞的探照灯,突然想起1927年那个雨夜——他护送周恩来躲过青帮追杀时,周副部长曾说:“我们这样的人,注定要活在影子里。”
1995年台北“陆久之特展”引发轰动,展柜里既有日军颁发的“大东亚勋章”,也有周恩来亲笔签发的嘉奖令。当记者问这位93岁老人如何看待汤恩伯的结局,他摩挲着陈瑶光送的怀表,只说了一句:“他本该有更好的选择。”表盖内侧刻着1949年4月23日的日期,正是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