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注释“南阳”和三国著名学者王先生商榷
发布时间:2025-08-09 20:40 浏览量:2
断鹰攀崖:我们提出修正《出师表》“南阳”注释的“三大原则”。第一,不再注释“南阳”,让诸葛亮躬耕于人民心中,人民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哪里,诸葛亮就躬耕于那里;第二,若非要注释“南阳”,请保持《出师表》的“纯洁”,禁止以任何名义植入“隆中”;第三,若要把“南阳”注释为南阳郡,则必须要加上“治所宛(今河南南阳)”。那么请王先生推测“南阳”的“新注释”。
王先生:一说在南阳郡治所宛县(今南阳市卧龙区),一说在南阳郡邓县(今襄阳市北部)。前提是把注释放在“草庐”后面,不是放在“南阳”后面。
断鹰攀崖:《出师表》《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西晋部分)可没提“邓县”“隆中”啊。
王先生:裴注难道没地位吗?
断鹰攀崖:裴松之没有注释“躬耕于南阳”,尤其是没有注释“南阳”。
王先生:哪些史书可以做参考,标准不是南阳定的啊,你要让人教社判断。
断鹰攀崖:让诸葛亮判断,让人民判断。
王先生:如果不提“隆中”那对南阳太有利了,有关部门要的是不是找真相,而是两地平衡。如果不加入《汉晋春秋》,“古隆中”几十亿白投了,谁来赔?
断鹰攀崖:那么现有“注释”平衡了吗?是平衡吗?植入演义“隆中”是平衡吗?用“隐居于隆中”注释“躬耕于南阳”是平衡吗?扩大东汉南阳郡的管辖范围是平衡吗?
王先生:我已经说了,平衡,不等于真实。平衡两个省,两个市,两个景区的利益。
断鹰攀崖:平衡南阳卧龙岗的利益了吗?平衡河南南阳的利益了呢?
王先生:有啊,提了河南南部
断鹰攀崖:如果说删掉后面的“诸葛亮隐居地隆当时属南阳郡”或把这句话改为“诸葛亮曾在此躬耕”,这才是平衡。
王先生:你如果不提“隆中”,体现不了襄阳的利益啊。南阳市的名字,天然就被认为躬耕地,而襄阳隆中,你要是不提,多数人不知道也在争躬耕地啊。
断鹰攀崖:湖北北部不是包括了襄阳吗?
王先生:你不提“隆中”,就对南阳太有利了。
断鹰攀崖:既然提了“隆中”,就要提卧龙岗,起码要提“治所宛(今河南南阳)”
王先生:也行
断鹰攀崖:我半个月前推测为了保持平衡,新“注释”或许是“南阳,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诸葛亮曾在此躬耕”。
王先生:也行,看来大家认知差不多。
断鹰攀崖:这只是我的推测,要等到明年。2026年秋,原本位于初三上学期的《三顾茅庐》(小说)被删,同时位于原本初三下学期的《出师表》提前到上学期。
王先生:不提“隆中”,对南阳有利,所以才需要提。但要达到完全平衡,这个难。因为“南阳市”这个名字,究竟在躬耕地问题上加几分?说不清。比如完全不注释,在普通百姓眼中,南阳对襄阳是1∶0;在读过《汉晋春秋》的人眼中,南阳对襄阳是1∶1;对只知道汉代有南阳郡的人眼中,南阳对襄阳是0.5∶0。那究竟要给襄阳隆中加0.5,还是加1,还是不加才平衡呢,这个很难判断。
断鹰攀崖:要提“隆中”,也只能放在南阳后面。且必须提郡治宛(今河南南阳)。
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注释《出师表》《陋室铭》说“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且注释《隆中对》时说篇名曾用“草庐对”,且对话地点“一说在今河南,一说在今湖北”。
断鹰攀崖:我认为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