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号人物张作相:秘密送儿子加入红军,儿子竟成红军名将!

发布时间:2025-09-10 09:02  浏览量:23

大东北这地方,天寒地冻,倒是总不缺大风大浪。说起东北的旧事,大家好像口口声声只记得张作霖——烟袋锅子一碰桌子,都是响当当的“奉天大帅”。可其实,在他身边有一个同样厉害的角色——张作相。你信不信?两个人虽然名字挺像,其实八杆子打不着亲兄弟,只能说老天爷有时候爱开小小的玩笑。

东北军的崛起,说起来像一出江湖好戏。张作霖当大旗,张作相紧跟不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种默契,比亲兄弟还牢靠。说起来风风雨雨一大堆,主角总是张作霖,可要没有张作相,纸糊的台子能撑这么久?俩人一个负责开疆拓土,一个擅长打理家底,把那支奉系大军搅得满人间风声。奇怪的是,关键节点上,权力就在张作相指缝中溜走了。他明明可以一屁股坐上大帅宝座,却偏偏自己往后退,把大权拱手让给张学良,然后自己在背后做影子。有人说这种人是“明白人”,也有人纳闷他到底图啥。

张作相这个人,命里坎坷是从头写下的。一八八一年冬,锦州郊外,农家草屋里刚落生一个孩子——这就是他。家穷到什么地步?他父亲白天种地,晚上打一晚鼓才攒得几个钱。日头一出来,张作相就背着书篓子蹭私塾,有书念是一回事儿,没书读的时候,跟着师傅学点泥瓦匠手艺。说白了,那年头穷孩子能不能有出息,全靠敢拼。

转眼到了青年,家里出了事儿。不是啥光彩事,本家兄弟和地主家闹腾了一回,结果流血见红。张作相为了护家人,惹上了麻烦,不得不连夜跑路。谁能想得到,这一头扎进了张作霖的队伍里。听说当时张作霖刚把手下保险队整出来,正缺讲义气的“跑腿儿”。有意思的是,张作相第一次见张作霖,俩人互相这么一瞅——一个是眼神里带着狠劲儿的穷家小伙,一个是嘴咧到耳根的江湖头儿——挺对路子,所以结了拜把子。

其实俩人情谊,靠的是命里搭救。有一回,外面巡防队打乱仗,张作霖险些沦了窝,张作相抢先一步扑上去,硬生生拦下了飞来的子弹。肩上开了花,张作霖扶着他,那个劲头,他们俩谁都忘不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较劲,让你在人堆里遇见对的人,剩下的路也就开了。

但是别以为张作相一根筋。实则,这人懂得进退。张作霖后来做了风风火火的大帅,身边举荐过多少人,偏偏张作相几次被要他顶上封疆大吏都不应。不是胆子小,而是明白做二把手也有好处。你想那年头,军阀割据,谁的位子坐高了谁就挨刀子。张作相不争头牌,却把心思用在稳住兵心、磨练本事上,倒是比很多挟权自傲的大员睿智得多。

这些年,东北风头盛的时候其实火药味不小。奉军扫荡关外,有时候比过独木桥。别家大员刷政绩,张作相倒自己“动土盖房子”。他去吉林做省长,头一件事就是“打开马路、种树、修水泥厂”。人们说他跟官场老油子不一样,总让百姓觉得亲切。夜里老百姓聚在新盖的马路边唠嗑,说“咱这地方都快成小上海喽!”其实不光基础建设,张作相还特意琢磨怎么办学堂。这哥们心思细,明白没有学堂,哪来新气象?结果,一所新式大学就这样冒头了。

不过他心里一直揪着根刺——日本人。彼时,日本人盯盘子似的看着东北。奉天铁路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日本人找各路头面人物签字画押。有一次,轮到张作相了,日本领事当面递协议,签字换面子,张作相只扫了一眼,压根不理,只回了一句硬话:“人活一口气,铁路要是让你们拿去了,还管什么工业、什么富裕!”

日渐风云压顶,日本强占东北成了明牌。九一八事变之前,不少将领跟张作相商讨,要不然咱们提前拉队应战?他支持备战,甚至让部下加强防务。可惜,高层一纸命令——“撤退,不抵抗”。人背着枪,无仗可打,你说这滋味谁顶得住?张作相那会儿气得瘦了一圈,据说他自己都憋着脾气边撤边骂。

撤下岗后,张作相不是没机会重回台面。日伪当局几次“点名邀约”他出头当傀儡,他非但把门关的死死的,还当众撂下一句:“自个儿打不过倭人不可耻,当汉奸才真叫不值钱!”你就说,东北陷落后多少旧日“老哥们”都一蹶不振,他却能铁了心在家熬日子,一直等到解放。

故事说到这要岔一句,父子情分另有一番味道。张作相倒是把希望全寄托到儿子张廷枢身上。有多少老爷子望子成龙,他这个“作相家主”偏要儿子从娃娃起练家伙、学枪法。张廷枢从武备学堂一路做新派军官,还是张学良认准过的好苗子。去了日本读军校,那会儿,心眼全用在琢磨“怎么练兵打日本”。回国后,带兵的事儿他玩得转,手底下的独立师,装备能顶半个小军阀。

抗战爆发后,张廷枢放下架子,带人打到古北口。那是个要命的地儿,山岭高、风沙大,俩边死咬着打。别看张廷枢年纪轻轻,炮火轰过来他死不让座,亲自定阵脚。有一回弹片擦了他的脸,他抬手摸了下伤口就转身吼士兵再往前。后面传说,这仗打到最后弹药都快耗光了,他带兵们绑着土雷堵敌人。有人说他是拼死硬汉,有人觉得傻。胜利没等来,却等到了退路。他这心思咽不下这口气,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将官,直接把官帽摘了。

西安事变闹哄哄,张作相带儿子张廷枢想救张学良。那天俩人临出门还跟家里人交待:“宁可搭上命,也不能眼睁睁看国家烂下去。”只不过天命难违,南京那边特务盯得紧,成全了“一场跑空”。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不。时间缓了一年,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张廷枢琢磨:“这世道,能混能忍,但总得搏一回。”于是他绕过旧部,转投八路军,成了第一游击纵队的领头人。到了延安,有机会和当时的大人物们同桌吃饭。他那会儿身受重病,每天疼得汗冒衫襟,身子却始终撑在抗战阵地上。其实,这段日子就像老百姓说的:“英雄未必是高大上的,有时候撑着一口气活下去,都很难。”

也得说句心里话,东北光复那会儿,不知多少老军阀变着法子往南跑,蒋介石几次三番邀请张作相去台湾,还给送了飞机票。张作相连翻都懒得翻,转身就劝旁人“留上,咱一起等解放。”你说,人到了晚年还守着这种念头,是种倔强,也是最后的尊严。

命运有时太爱捉弄人。整个中国风云将定,解放周年一天天临近,张作相、张廷枢父子先后倒在春天之后——一位是突发脑溢血离世,一位是重病离去。等解放军敲锣打鼓进城,那两位最该有资格“看见幸福”的人,却早已不在人世。

临到最后,据说周总理都感慨,“本以为还能和老张一起干点事,怎料天不遂人愿。”这一句,不只是送给他们父子,更像送给那个大时代里太多不能如愿的人。

所以说,张作相、张廷枢这俩人,既是从泥土熬出来、在风浪里打过滚的“东北硬汉”,又能在权力和大义之间分清轻重。父亲隐忍、儿子刚烈,前浪后浪互为长短,却都没赶上世事终了、“新世界”大门开启的那一天。人生走到尽头时,他们留给后人的,不是华服、不是什么功业,而是一句沉甸甸的“头可断,气不泄”。

咱常说,江山带着烟火气,历史长河里,也不光是炮火硝烟。像张作相和张廷枢这样的人,也许只是时代的一粒尘埃,但他们的命运、脾气、血性,无不叫人念叨。只是呀,等到安静下来想一想,你觉得他们这一生,到底算是成了?还是,留了个未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