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担任红军独立师政委,建国后暂授少将,说:我不要穿军装下葬

发布时间:2025-07-13 15:52  浏览量:1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大获全胜,解放了全东北。令人没想到的是,作为纵队司令员的段苏权却在战后受到处分,被降职为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建国后,段苏权又因“历史问题”被暂授少将,以致于后半生对此事耿耿于怀,临终前留下“死后不要穿军装下葬,穿中山装”的遗言,段苏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一起来看一下。

1916年,段苏权出生于湖南茶陵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时期,段苏权主要在家乡读书,曾在私塾和高小读了六年书。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地区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没有束手就擒,开始进行工农武装割据,1927年11月,毛泽东在茶陵成立第一个工农兵政府,将茶陵这座小县城载入我党的光辉史册。

作为穷苦农民子弟的段苏权早在1926年就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大革命事变后,段苏权更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的队伍,还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茶陵县委书记。

1932年8月,段苏权带着一批少先队员报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被安排在红八军政治部担任青年科科长。在接下来的反“围剿”斗争中,段苏权迅速成长起来,1934年8月,中央军委指示湘赣苏区红六军团到湖南开辟新的根据地,段苏权被任命为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随军参加西征,同年10月,段苏权被任命为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军黔东独立师政委,领导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红二、六军团回师湘西,出发前任命年仅18岁的段苏权为独立师政委,和师长王光泽率领800多人留下打游击,掩护主力部队东进。

然而,段苏权和王光泽领导的独立师却遭到贵州军阀和四川军阀的“围剿”,弹尽粮绝之后,将士几乎全部牺牲,师长王光泽被俘后受尽折磨英勇就义,师政委段苏权在攻打秀山县邑梅镇时,右脚被子弹击中,可段苏权愣是拖着一条残腿靠着行乞回到家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段苏权再次离开家乡,前往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找到老首长任弼时,得以重新归队。

关于这段历史,任弼时的夫人陈踪瑛后来回忆:

“长征路上,我们己经为段苏权同志举行过一次追悼会,可他没有死,拖着打碎了的脚,一路乞讨又爬回部队,他那时就是独立师的政委了。唉,他这辈子,受过不少委屈。”

时间来到1946年,30岁的段苏权进入而立之年,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抗战胜利刚结束,段苏权就率领部众解放了塞北重镇张家口,被任命为热河军区司令员,为便于和国民党军协调工作,段苏权还被授少将军衔,成为北平军调部驻承德第十一小组中共代表。

1948年3月,在程子华的推荐下,段苏权接替黄永胜出任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然而,在接下来的辽沈战役中,段苏权却犯下两个错误,首先是在抢占锦州机场的行动中贻误战机,其次是小紫金山阵地后没有上报给东野指挥部。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8纵改编为中华人民解放军第45军,黄永胜担任军长。段苏权则被降职为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要决定,段苏权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随即又到大东沟志愿军空军司令部任第一副司令员兼任空二军军长,协助刘震指挥作战 。在此期间,段苏权对空军作战数据中的错误进行纠正,避免了荒谬的数据出现在我军的军史上。

1955年,中央军委举行授衔,段苏权因1934年11月底至1937年11月这一段掉队后又归队的历史被人质疑,被暂授少将。段苏权对此非常不满,他扯掉了军衔章,并在临终前留下遗言:“死后不要穿军装下葬,穿中山装。”

此后,段苏权先后担任中国驻老挝桑怒工作组组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等职,于1993年9月28日病逝,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