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姓之戎西迁记:被华夏驱逐的“梼杌”,如何成为塞种霸主?

发布时间:2025-08-31 13:01  浏览量:30

#我的宝藏兴趣#在广袤的中亚草原上,曾活跃着一个以佩戴动物纹金饰、头戴尖帽和拥有精湛骑射技术闻名的古老游牧民族——他们被希腊人称为“斯基泰”,被波斯人铭记为“萨迦”,而在中国的史书中,他们被称作“塞种”。而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的伊犁河谷就是他们崛起的家园之一。

西方油画中的塞种人形象

上期文章我们讲述到了伊犁河谷的先民们开采煤炭资源取暖,利用南来北往人群带来的先进冶炼技术,发展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这些物质基础为本地区政权实体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期文章我将结合史料记载,为大家讲述古代伊犁河谷主体民族塞种人的起源与迁徙历史。通过他们的精彩故事,讲述天山北部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塞种人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游牧民族,其起源与迁徙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西方文献资料记载和部分考古发现可知,塞种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西方称其为“斯基泰人”(亦称西徐泰人或西徐亚人),原来居住在黑海、里海北部的草原。他们长期袭扰南方的亚述、米底、希腊、波斯等农耕文明,就如秦汉时期的匈奴劫掠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

公元前7世纪的西亚、中亚政治格局

由于时代久远,与塞种接触的大多数民族又都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因此关于塞种人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东西方文献的描述与学界观点存在多元视角,它们共同构成了对这一古老游牧民族源头的探索。

公元前7-前6世纪,早期的斯基泰人与亚述帝国(西亚两河流域国家)结盟,击败辛梅里安人,占据黑海北岸,并且在公元前625年左右攻陷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都城埃克巴塔纳(Ecbatana,今伊朗西北哈马丹),并在此建立了短暂的斯基泰王国。这一事件被称为“斯基泰僭主时期”,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古希腊人通过亚述人的描述对这个族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著作《历史》(相传成书于公元前443年)第四卷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斯基泰人起源观点。

一种观点将他们纳入地中海文明体系,称他们是“天神宙斯与第聂伯河女神结合所生的塔尔吉塔欧斯的三个儿子繁衍出的部族”。另一个观点则通过黑海希腊殖民者的传说,称“斯基泰人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东方,因被‘金器坠落之地’的族群驱逐而西迁至黑海北岸,取代了这里的原住民辛梅里安人”。“金器坠落之地”一般被认为是指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这里最迟在秦汉时期就有游牧民族开采金矿,被称为“金山”。而驱赶他们西迁的可能是西周时期的西戎、猃狁等族群。

西方史料描述的塞种人东迁路线

在波斯帝国崛起之前,斯基泰人已控制从黑海北岸到中亚的广阔草原。他们的劫掠活动迫使伊朗高原北部的波斯部落向东南迁徙,最终间接促成了波斯帝国的形成。居鲁士大帝(前550-前530年在位)在彻底征服米底王国建立波斯帝国后,曾试图通过联姻和军事手段控制北方的萨迦人(斯基泰人),但均未成功。

他的夙愿在波斯第三位皇帝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前486)手中得以实现。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513年,对塞种人发起规模空前的征伐,但塞种人骑兵的机动性优势使其屡遭挫败,最终无功而返。此战波斯帝国虽然损失惨重,但也遏制住了塞种人的南侵。波斯在炫耀文治武功的大流士碑“贝希斯敦铭文”中将塞种人称为“Saka”(萨迦),并且将他们分为:居住在“海的那边的萨迦”(黑海、里海对岸)和居住在“河对岸的萨迦”(锡尔河北岸),以及“戴尖帽的萨迦”等三部分。其中“戴尖帽的萨迦”就是中国史书中的塞人或塞种人,他们的主要聚居在中亚草原。

修复的大流士碑“贝希斯敦铭文”

中国史书中对塞种人的记述虽然不够详尽,但也线索众多。史学家余太山先生认为塞种与斯基泰人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个族群是在中亚由多个族群融合形成的,与西亚东欧的斯基泰人属于不同的族群,其起源与“允姓之戎”的西迁有关。

《左传·昭公九年》记载:“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魑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这句记载包含一个古老的典故,舜帝在位时,曾将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流放到四方边远之地,用以抵御边疆敌人,其中包括允姓之戎在内的梼杌被迁居“瓜州”。三国晚期的学者杜预认为“瓜州”就是敦煌。

关于这次迁徙,《尚书·舜典》的记载版本为:“窜三苗于三危”。三苗即蚩尤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战败的部族。他们在舜帝时期居住在江汉平原,曾多次反叛中原,威胁黄河流域的稳定。舜为了巩固中原政权,采取“分北(背)三苗”策略,将战败的部族迁至边远地区——“三危”,既消除内患,又利用其开发边疆。允姓之戎就是被迁徙的三苗部族之一。“三危”,一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一说在青海东部黄河源一带。三危无论在哪里,这些地区都是羌戎活动的核心地区,“允姓之戎”就是三苗与羌戎融合形成的族群,是西戎的一支。

允姓之戎的西迁路线及名称变化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派兵攻打西戎,生擒了戎王,使十二个戎国臣服于秦国。此时允姓之戎已是西戎中较大的部族,一部分被秦晋两国拉拢,东迁至河南的伊川(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发展为陆浑戎,最终在战国晚期融入汉族之中;余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征服塞人部落,并成为塞种四部中的Asii(阿斯伊)部。

余太山先生的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塞种起源于‘金器坠落之地’”的说法遥相呼应,在学术界得到了不少的支持。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学者李聚宝认为允姓之戎仅为塞种附庸,未直接演变为Asii,塞种主体为土著中亚族群;学者冉光荣则主张允姓之戎属姜姓羌族,与印欧语系的塞种人起源无关。尽管余太山先生的《塞种史研究》中的许多观点,尤其是“允姓之戎与塞种的关系”等论点存在争议。但这部著作仍被中外学界视为中亚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将其列为馆藏文献,肯定了其学术价值。因此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将大量引用书中的观点。

余太山先生的著作《塞种史研究》

余太山先生在《塞种史研究》中,根据古代欧亚大陆多个族群的语言发音习惯等研究成果,认为塞种人核心部落联盟由四部组成:

最大的一支为Asii(阿斯伊),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至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是塞种东部分支的核心。余太山先生考证认为,该部就是《尚书·禹贡》记载的“渠搜”,它与羌系的昆仑、析支并称"织皮三部",以生产毛织地毯“氍毹”(qú shū)著称。这一部族原为允姓之戎西迁支系,在迁徙中,融入了大量姜姓羌戎与塞人,保留了较多的西戎文化特征,粟等农作物以及马家窑彩陶文化的西传,与他们有较大的关系。

第二支塞种部族为Gasiani(迦萨尼),是东迁的印欧部族,属印欧语系西方语支(Centum),语言特征与公元前1900年活动于西亚的赫梯人接近,与当时居住在河西走廊东端的月氏(Gasiani)关系密切。可能是《穆天子传》等史书记载的“禺知”。大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后,征服迦萨尼部。公元前176年,大部分迦萨尼随大月氏南下阿姆河流域,后来在公元1世纪击败中亚大夏(又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跟随翕侯丘就却建立了贵霜帝国。

塞种四部分布图

第三支为Tochari(吐火罗),语言分为吐火罗A语(焉耆)和B语(龟兹),属印欧语系,与赫梯语同源,是较早东迁的原始印欧人。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于塔里木盆地的塞种人,后来在西汉早期建立了楼兰、龟兹、焉耆等城邦国家。距今3800多年前的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小河墓地以及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有高加索血统的小河公主等干尸,印证了其在塔里木盆地早期的活动。

最后一支为Sacarauli(萨迦劳里),居住在锡尔河以北至咸海地区,可能为塞种人中的军事贵族阶层,他们是中亚土生土长的塞种人后裔。长期与波斯帝国纷争不断,以戴尖顶帽为标志性服饰,与波斯浮雕中的萨迦人形象吻合,即大流士碑中的“戴尖帽萨迦”。这部分塞种人在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东征中亚时战败,部分族群也撤退到塔里木盆地,与昆仑山北麓的羌氐族群共同建立了疏勒、于阗、莎车等邦国。

西域三十六国

相似的游牧生活经历,尊崇强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伊犁河流域较为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使塞种人形成了相似的文化面貌。

(一)文化标志性特征

丧葬习俗: 塞种人盛行厚葬、以大量马匹殉葬。马匹既是财富的象征,又是武力的代表,众多马匹的陪葬,寓意墓主人将在另一个世界的草原继续纵横驰骋。2024年俄罗斯考古队在图瓦共和国北部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塞种人贵族墓葬中,清理出18匹战马的骨骼。可见这个民族对马匹是多么的喜爱。

塞种妇女形象

金属工艺: 塞种人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比较先进,他们制作的金牌饰,题材往往以狮、虎、狼等形态的野兽或怪兽嘶咬鹿、马、羊等动物的场景著称。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了塞种人的审美与工艺水平,还随着其势力的扩张与贸易往来,深刻影响了东方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族群。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南部的阿拉沟古墓群中,曾经出土了大量有狮、虎、马、鹿等动物纹饰题材的金牌饰,显示出他们对强者的崇拜。而哈萨克伊塞克湖塞人王陵出土的全身覆盖黄金饰品的“金人”,则将塞种文化中善于加工黄金的技艺推向了巅峰,引起了世人对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全新的认知。

在大月氏与乌孙没有西迁以前,塞种四部中除了定居于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之外,其他三部长期活动在东起新疆准噶尔盆地,西达中亚咸海北岸,北至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南抵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广袤草原上。伊犁河流域是塞种人活动的核心区域,在乌孙崛起前,他们是中亚草原的霸主。在近2000年历史的演进中,塞种人逐步从史前的部落时代过渡到西周晚期松散的王国体制时期,建立起若干“行国”和“城邦国”。中国史书中出现的“塞王”,标志着塞种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哈萨克斯坦塞人王陵出土的全身覆盖黄金饰品的“金人”

通过对塞种人起源与迁徙的追溯,我们揭开了这个游牧民族如何在族群冲突中扎根伊犁河谷的序幕。然而,这些动荡历程并非终点——它恰恰孕育了一个更具组织性的政治实体。由此可见,塞人部落联盟的凝聚,必将诞生一个强盛的王国。

下期文章我将通过阿拉沟古墓群的惊人发现,为大家展现塞人如何在这片“金山”之地(阿尔泰山),建立起中亚首个游牧汗国,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敬请期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