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与时代回响:一位97岁老兵的誓言与一座城的温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5 01:12  浏览量:1

在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柔和的灯光下,97岁的魏政治老人枯瘦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沉甸甸的勋章。岁月的河流冲刷了太多往事,但提起抗日战争,他眼中瞬间燃起如炬的光芒。“咬碎了牙也得往前闯!”——这句从战火硝烟中淬炼出的生命誓言,不仅是一个老兵的精神图腾,更成为一座城市代代相传的信仰坐标。

烽火淬炼:“小老四”的生死情报路

1943年的山东滕州,麦浪翻滚的庄稼地里,八路军“打鬼子、保家园”的宣讲,如星火般点燃了地主家放牛娃“小老四”沉寂的心。未满16岁的少年,在某个寂静的黎明,瞒着父母,毅然加入了八路军队伍。驻扎在孟良崮的深山中,八路军前辈们给他起了名字,他将“政治”这个承载着理想的名字刻入生命,开启了穿梭于生死边缘的情报生涯。

“送情报,就是和鬼子‘捉迷藏’,拿命在拼!”八十年时光流转而过,魏政治沙哑的声音里依然迸发着当年的决绝。情报的命运决定着战友的生死、家园的存亡。那些关乎战局的密令,有时被卷成细小的纸卷,塞进衣襟最隐秘的补丁夹层;在更危急的时刻,甚至要匿于挑粪的竹筐底层,与污秽为伴。军装就是移动的标靶,他和战友们褪去戎装,化身田间拾柴的农夫、河边割草的村妇、步履匆匆的走亲访友者,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编织着无形的信息网络。每一次接头,都是与死神擦肩的死亡之舞,只有那些刻骨铭心的暗号和烙印在脑海里的秘密路线。“对不上暗号,亲爹娘也不敢认。”老人反复强调着这条用鲜血写就的铁律。

最深的痛楚埋藏在一个无言的等待中。一次传递关乎战役部署的关键情报,约定的时间早就到了,等待的时间分秒流逝,接头人的身影却始终未现。死寂的空气里,无需言语,所有人都明白:战友已牺牲在途中。“怕吗?也怕!可情报送不到,前线的战友就要流更多的血,家就没了!”老人讲到这,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指节泛白。任务的压力远不止于此。有时白天刚在封锁线上传递情报险象环生,深夜又要化身幽灵,突袭敌营,“打几枪就跑,绝不恋战,搅乱他们的阵脚就是胜利。”凭借着对鲁南山区纵横沟壑的烂熟于心,以及远超年龄的机敏与胆识,这个年轻的“通迅员小鬼”一次次从鬼门关前夺路而逃。

这份在刀尖上淬炼出的英勇,支撑着他穿越抗日烽火与解放硝烟。从鲁中南抗日游击队的青涩队员,到八路军鲁南临城县独立大队的机要通讯员,再到鲁南独立团骑兵班班长、华东军区特务团骨干,魏政治在战火中迅速成长。他随大军南下,投身解放战争的洪流,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冲锋陷阵,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里劈波斩浪,两次荣立三等战功。1947年,战火纷飞中,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硝烟散尽,他随军解放了常州、上海、杭州、福建,最终选择扎根于曾为之浴血奋战的江南热土——常州。脱下浸染着烽火气息的戎装,他在中车戚墅堰公司(戚机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行政干部,在机床的轰鸣与图纸的线条间,将满腔热血转化为建设新中国的默默奉献。

铁血柔情:跨越世纪的未了心愿与深沉期盼

战争的硝烟早已飘散在历史的天空中,但一份沉重的挂念,如同嵌入心底的弹片,始终在魏政治老人的生命里隐隐作痛。“我的班长…他是替我死的啊!”采访中,九旬老人猝然哽咽,浑浊的泪水瞬间蓄满眼眶,滚落在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时间回溯到烽火连天的岁月,一次十万火急的送信任务。班长看着他胯下那匹瘦小、跑不快的马,毅然命令:“小魏,你回去!我马快,我去!”班长骑上缴获的高大东洋马,头也不回地冲向危机四伏的前线,最终陷入敌手,壮烈牺牲。“他姓年…年什么怀…我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几十年岁月流转,记忆的胶片磨损了战友完整的姓名,但那份锥心的愧疚与思念从未褪色。寻找班长的安息之地,亲手为他燃上一炷清香,道一声“这盛世如你所愿”,成了老人心底最深的执念。几年前,他甚至不顾年迈体衰,拖着蹒跚步履回到山东故地寻觅,奈何时光无情,线索湮灭,这份跨越世纪的心愿,至今仍是未圆的梦。

当记者轻声询问他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时,魏政治老人略显浑浊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而灼热。“一是盼着有一天,能找到班长家人,告诉班长,国家现在强大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他没白牺牲。二是盼着你们年轻人,能把这段历史记在心里。”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仿佛从胸腔深处用力推出,重若千钧:“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好好读书,学好本事。国家要更强,家才能更安,你们强了,国家才有未来!”这不仅仅是一位期颐老人的谆谆教诲,更是一位历经沧桑的战士,用一生血火淬炼出的、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期许。

薪火相传:从战地暗号到社区温情密码

魏政治老人的殷切期盼,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这片热土上,正化作涓涓细流般的行动与触手可及的温暖。东方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徐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兵们是活着的历史丰碑,是民族精神的火种。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精准对接他们的需求,就是在守护我们历史的根脉,传承最宝贵的红色基因。”这份认知,驱动着社区将服务老兵置于工作的重要位置。

社区创新构建了“网格化+退役军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社区工作人员郝海晶是退役军人转业,本身就带着鲜明的军旅烙印。当他得知81岁的老兵张宝林因腿脚严重不便,无法独自前往3公里外的银行网点办理银行卡注销和重开业务时,没有丝毫犹豫。“老人家,您别急,这事交给我!”郝海晶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亲自开车接送张老往返银行。从填写繁琐的表格、耐心解答老人的每一个疑问,到最终办妥所有手续,再到将老人稳稳当当地送回家中安坐,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细致与尊重。“老兵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保家卫国的事业,流血流汗。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后来者,为他们跑跑腿、解决点实际困难,是理所应当的责任,更是一种精神的‘反哺’和价值的传承。”郝海晶语气平和却字字铿锵。这份主动担当的意识,早已融入他的日常。为了更好地掌握魏政治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他主动添加了老人儿子魏坚的微信,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通道。无论是最新的养老补贴政策、便捷的社区医疗服务信息,还是适老化改造的资讯,郝海晶总是第一时间精准推送给魏坚,成为连接政策与老人需求之间的温暖桥梁。

然而,社区的服务远不止于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精神的滋养与代际的传递。社区精心策划并常态化开展“红色记忆·薪火相传”品牌活动,邀请身体情况尚可的老兵走进校园的课堂、社区的讲堂。当老人用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那些穿越枪林弹雨、智送情报的惊险故事时,历史的厚重感便悄然浸润着年轻的心灵。11岁的马铭轩小朋友在聆听了魏爷爷讲述“对不上暗号,亲爹娘也不敢认”那段经历后,小脸上写满了震撼与沉思。“以前只在电影和书本里看到过地下工作,觉得离自己好远。听魏爷爷亲口讲出来,才知道原来真的那么危险,每一步都可能……他那时候也就比我大几岁啊!”马铭轩回到家,认认真真地在日记本上写下感悟,“我们每天能安安心心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不用害怕炮弹飞机,是无数像魏爷爷这样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才对得起他们。”那稚嫩却工整的笔迹里,承载的分量远超一个孩童的寻常感想。

心灯长明,照见未来

魏政治老人珍藏的勋章,在柔和的灯光下沉默不语,却仿佛回荡着一个民族在最危急存亡关头的呐喊与不屈的抗争。勋章上每一道细微的划痕,都凝固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诉说着“咬碎了牙也得往前闯”的铮铮铁骨。而今天,在戚墅堰街道,乃至更广阔的常州大地上,这份源自烽火岁月的英雄气概,正以另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方式延续。

街道、社区相关工作者们奔忙的身影,是“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期的生动脚注。他们穿行于楼宇巷陌,将便捷送到老兵门前,将关怀送进老人心坎,用一次次的主动上门、一件件的实事办理,诠释着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街道的精细化服务模式,如同精心编织的温情网络,稳稳托举起老兵们的晚年尊严,让历史的荣光在安稳的日常中得以妥善安放。

老兵浴血奋战守护的山河,正由新一代少年用心描绘。魏政治老人那份深沉的挂念,已然化作社区工作者不懈寻访的动力,也化作青少年心中对无名英雄的永恒敬仰。

勋章无言,历史有声。一个国家穿透时光的力量,正源于此——铭记,是最深沉的致敬;传承,是最温暖的告慰。这,便是从历史烽烟中走来的生命誓言,在和平年代最温暖、最有力的回响。(王羽柔)

本文来自【宝乐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