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历史的伤痕与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21 19:17  浏览量:1

文丨吴刚

七月的青岛,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海天一色的蔚蓝,红瓦绿树的斑斓,啤酒泡沫的洁白,海风裹挟着啤酒的麦芽香,与阳光的热度交织,共同勾勒出夏日的独特韵味,让这座海滨城市在滚烫中绽放出别样的风情。

在这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充满烂漫情调的夏日时节,说心里话,我真有点舍不得短暂的离开一会青岛去远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27年军龄、15年警龄的我,尽管对青岛流连忘返,但随着纪念日越来越临近,不得不到一趟刘公岛。去回望一下历史,记住这些浸染血泪的日子,汲取奋进的力量,踏上复兴的征程。

我乘坐早晨6时30分的c6556次列车,从青岛站出发,8时24分到达威海站,用了大约1小时54分的时长。

到威海站后,我又乘坐公交转轮渡到刘公岛,用了大约1个半小时左右时间。

刘公岛是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这里是北洋水师的建军基地,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发生地,这里记录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标志着甲午战争正式开始。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结束。《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95公里,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为威海市海上天然屏障,素有‘东隅屏障’和‘不沉的舰船’之称”。

刘公岛在古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出土文物考证,战国时代已有居民在岛上繁衍生息,是刘公岛最早的居民记录。

在汉代,威海当时称“石落村”,刘氏家族迁至岛上开荒居住,刘公岛因此被称为“海上刘氏别业”。民间传说中,汉末刘辩的遗腹子刘民为避战乱定居于此,其善行被后人铭记。

北齐至明清时期,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刘公岛地属文登县。

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刘公岛居民曾被迁至陆地城郊。嘉靖年间,农民军王宪武曾占据刘公岛垦荒,后被镇压。万历末年,登州知府陶朗先招人进岛居住,岛上逐渐形成村落。

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刘公岛因疫病流行居民迁出;1690年,丛、邹、姜三姓进岛定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刘公岛仍属文登县。

刘公岛多次名称演变,汉代称“刘氏别业”,元代称“刘岛”“刘家岛”,明代后期称“刘岛山”。

明隆庆六年(1572年),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首次出现“刘公岛”名称,沿用至今。

民间流传刘公刘母救助遇难船民的传说,后人为纪念其善举修建刘公庙,逐渐将岛屿称为“刘公岛”。这一传说赋予了刘公岛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公岛在古代不仅是居民聚居地,更是海上交通和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其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变迁。

我最初了解刘公岛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甲午风云》,从那时起,那场悲壮的海战、那些英勇的将士,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对那段屈辱的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兴衰存亡有了更强烈地感受。电影中的刘公岛,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和民族情感,我一直心向往之,渴望有一天能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去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那份沉重与悲壮。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又从历史书籍、博物馆展览等渠道,对刘公岛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而真正了解熟知刘公岛,是在烟台当兵开始的。1991年至2001年,我在烟台的海军航空兵某师服役十年期间,多次到离烟台不远的威海,时不时去看看民族刻骨铭心的伤痛之地——刘公岛。有时是自己去,有时是陪人去,每次去都充满向往和期待,每次去都想了解感受一下近代甲午中日战争风云……

通过对刘公岛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懂得刘公岛不仅是甲午战争的战场,更是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重要见证。从此刘公岛成为了我心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育基地,它时刻提醒着我,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中心区直线距离大约为80公里。乘坐高铁最快仅需20分钟,如从烟台南站乘坐d6057次列车到威海北站。自驾驾车走荣乌高速,车程约1小时。长途汽车:耗时相对较长,一般在1.5小时至2小时左右。在烟台部队当兵时,每次去刘公岛都用的是军车,因为每次都有特别的任务。

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通常参观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需要1小时左右。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仔细观看展品、阅读展板等,需要1.5至2小时,我每次去都是1个小时以内,有人调侃我说:“你这不是参观,这是和刘公岛‘闪电约会’啊,下次可得多留点时间,让历史好好跟你‘倾诉’一番”。

这次参观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与以前大不一样,是自发的,是个人行为,没有组织的安排和约束,却更能体现出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与铭记。同时也应验了有人对我的调侃,在刘公岛我参观了3个多小时才慢慢离开。

到刘公岛,无论是组织上组织的,还是个人行为,每次只要一踏上这座岛,我仿佛在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北洋水师的辉煌与覆灭,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以及战争带来的屈辱与悲壮,都让我深感历史的沉重。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着手建立近代海军。1880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决定设立威海卫军港作为停泊战舰的基地,旅顺军港作为修理船只的基地,各设提督衙门,保卫渤海口。

1881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设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等,后又以此岛为基地,设电报局、建提督府、修码头和筑炮台。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朝廷任命丁汝昌为水师提督,最高指挥机关设于威海卫刘公岛。此时北洋海军拥有大小舰艇25艘,主力舰船均购自海军强国德国和英国,规模和实力在远东独占鳌头。

1894年7月25日晨,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和护航舰只,以不宣而战的卑劣方式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帷幕。济远舰发尾炮重创敌舰吉野号,广乙号战斗受伤后败退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而毁。不久,高升号驶至,日舰逼降,中国将士宁死不从,船被敌鱼雷和重炮击沉,和高升号伴航的运输舰操江号为日军俘获。

1894年9月初,日军率兵16000余人分四路大举进攻平壤。清军在船桥里击退日军,日军则攻下平壤北边的战略要地玄武门和牡丹台,其后清军抛弃辎重仓皇撤退,撤退途中屡遭日军伏击,撤退后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防御支撑点,伤亡惨重。至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大获全胜。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完成护航任务后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准备返航时,意外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烈的决战。北洋水师深黑色的浓烟导致行踪被敌人提前一个小时发现,由于军备处于劣势,北洋水师被迫首先开火,海战初期陷入炮战困境。北洋海军奋勇作战,一度逼近日本舰队,并且对多艘日本军舰造成了损伤。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日本舰队发挥其第一游击队航速高和舰炮射速快的优势,对北洋水师形成包围之势,北洋水师遭受腹背夹击,逐渐陷入了不利局势。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毅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历时近5个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号受重伤,阵亡4位舰长,死伤官兵约千人左右。日本海军伤亡官兵近300人,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实力大损,自此退入威海卫,丧失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1895年1月,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下于荣成湾登陆,随后向威海进犯。威海南北两岸炮台接连失守,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日军海陆配合,全力攻击刘公岛及港内北洋舰队。日岛守将萨镇冰顽强抵抗八昼夜,无奈力量悬殊被迫撤回。2月,日军展开鱼雷偷袭,定远舰搁浅后被自毁,刘步蟾炸沉定远舰后自杀殉国。来远、靖远等多艘舰艇被击中沉没,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率艇逃跑被击沉。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海军总指挥丁汝昌拒绝劝降誓死抵抗,最后自尽殉国。2月17日刘公岛沦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1月,日本“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下于荣成湾登陆,随后向威海进犯。威海南北两岸炮台接连失守,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日军海陆配合,全力攻击刘公岛及港内北洋舰队。日岛守将萨镇冰顽强抵抗八昼夜,无奈力量悬殊被迫撤回。2月,日军展开鱼雷偷袭,定远舰搁浅后被自毁,刘步蟾炸沉定远舰后自杀殉国。来远、靖远等多艘舰艇被击中沉没,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率艇逃跑被击沉。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海军总指挥丁汝昌拒绝劝降誓死抵抗,最后自尽殉国。2月17日刘公岛沦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失败,也预示着日本作为新兴海上强国的崛起。

当我在甲午战争博物馆,看着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时,深刻地体会到了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和战争的残酷,心中不禁涌起对那段历史的悲痛与惋惜。

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告诉我及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站在刘公岛,回望历史,让我更加明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激励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刘公岛,有许多关于甲午战争英雄的雕像和纪念设施,如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等。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让我肃然起敬。在他们的雕像前,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感受英雄们在面对强敌时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仰和缅怀。英雄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精神,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踏上刘公岛,从开始到结束,我自始至终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公岛是甲午战争的终战之地,北洋海军在此全军覆没,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悲壮的象征。来到刘公岛,我很自然而然地对那段历史产生崇敬与感恩之情,崇敬那些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的将士们,感恩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牺牲,也感恩先辈们在历史的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刘公岛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怀着崇敬与感恩的心情来到这里回望历史,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励我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带着一种油然升起的崇仰之情,我轻轻跨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鸿章手书的“海军公所”匾额苍劲有力,飞檐画栋间,往昔北洋海军的威严与荣光似乎触手可及。沿中轴线前行,建厅堂三进,前厅为议事厅,中厅是宴会厅,后面为祭祀殿。东、西跨间有廊贯通,迂回曲折,与陪厅、厢房连成一体。整个建筑飞檐高椽,宏伟壮观。两侧配房与厢房,曾是总兵、副将等要员的办公场所。庭院中,1400余张展陈图片、500余件展品实物,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饱含屈辱的历史。“济远”舰前双主炮、铁锚等巨型文物,以及北洋海军将士的委任状、望远镜等,带着我穿越时空,重回甲午海战的激烈现场。

在甲午海战纪念馆,看到了一幅幅的历史图片、文物和场景,便我的心情顿时感到沉重起来,愤怒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当我看到馆内展示的金州曲氏一家妇幼十口为免遭日军凌辱,毅然投井自尽的塑像场景时,我不禁义愤填膺,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咬牙切齿。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犯下了无数令人发指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除了甲午战争之外,还有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战和毒气战、强征“慰安妇”等。这些罪行给无数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也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在刘公岛的其他景点,旗顶山炮台、东泓炮台等,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冒着炎炎烈日下的炙热阳光和海面吹来的习习轻风,在两个炮台间流连盘桓了好一阵子。接着,我顺山径一路浏览,缓步到达岭下。

这次参观刘公岛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之久才结束,所见所闻即所得,跃然纸上。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硝烟虽已远去,国耻民殇不应忘记。作为一名中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吾辈当自强。要时刻牢记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勿忘国耻,发愤图强。那段屈辱的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甲午战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甲午战争中无数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

甲午海战是国耻,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像个警钟,时时敲响,让我们深刻铬记,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在刘公岛,当我看到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忠魂碑、古炮台等历史遗迹时,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内心深处立刻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从而产生了崇敬与感恩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和对先辈的一种敬意。

参观刘公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受党和国家教育培养多年的干部,我们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军力量也日益强大。从北洋水师的覆灭到现代海军的崛起,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国家的信心,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这让我们反思,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刘公岛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国家的繁荣和安全来之不易,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奋斗。作为一名离军从警人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毕业于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现改为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班。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