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脚 一段嵌在城墙根下的岁月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29 13:36  浏览量:1

在海口的街巷肌理中,“城脚”两字像一枚褪色的印章,静静盖在大东路一带的土地上。它没有显赫的名号,却藏着这座城市从军事要塞到市井繁城的最初密码,每一块砖石的纹路里,都浸透着六百年的风雨故事。

“城脚”的诞生,始于明代洪武年间那座巍峨的海口所城。1395年,为抵御南海海盗的袭扰,安陆侯吴杰命人在南渡江入海口筑起方方正正的城池,夯土为墙,砖石为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扼守着海陆咽喉。那时的城墙脚下,是守军巡逻的甬道,是军民守望的前沿,也是城市与荒野的分界线。随着时光流转,城墙外侧渐渐有了人家,东门至大兴东路一带依墙而居,“城脚”之名便顺理成章地传开——它直白得像老辈人的昵称,却精准锚定了这片土地与城墙的血脉联系。清道光十八年的方志里,“城脚路”已赫然在列,成为这片区域最早的官方印记。

城墙拆了,砖土散了,但“城脚”的记忆并未随砖石湮灭。曾经的城墙根下,慢慢长出了骑楼的廊柱、商铺的幌子和市井的喧嚣。大东路取代了“城脚路”的名号,可老海口人闲聊时,一句“去城脚逛逛”,依旧能唤起彼此心中对那片土地的共同认知。这里的一砖一瓦,或许就来自当年的城墙——有的被砌进了民居的墙基,有的成了街巷的铺路石,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烟火。

“城脚”的故事里,从来不只有静态的城墙。清顺治四年的那场血与火,至今仍在老辈人的讲述中隐隐发烫。当清兵攻破海口所城,屠城五日的惨烈过后,是谢名世挺身而出,用自家园地收埋六千余具尸骨,“义祖墓”的青草枯了又荣,却始终提醒着“城脚”人家:安宁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西关内关帝庙的金指甲传说,更让“城脚”的岁月多了几分传奇色彩——海盗来袭时,吴元猷将军在庙前的一拜,拜出的是军民同心的勇气,也让“城脚”的街巷里,至今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战鼓与呐喊。

如今的“城脚”,早已褪去了军事要塞的肃杀,成了海口老城烟火最浓的地方之一。骑楼的阴影里,阿婆摇着蒲扇讲古,孩童追着花猫跑过石板路,老字号的老爸茶店里,咖啡香混着“城脚”的旧事漫出来。没有人刻意提起这里曾是城墙脚下,但每一个生活细节里,都藏着“城脚”与海口所城的羁绊。

或许,“城脚”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是一段活着的历史。它不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是融在市井的喧嚣中,刻在代代相传的称谓里。当我们走过大东路,踩着那些或许来自明代城墙的砖石,便是与六百年前的守城军民、与那些为家园安宁拼搏过的先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便是“城脚”留给海口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