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关键一局打响!美国财长突然“放大招”,不许中国购买俄伊石油!中方拒绝就加500%关税
发布时间:2025-07-30 21:46 浏览量:1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当斯德哥尔摩的海风裹挟着波罗的海的凉意,却吹不散中美经贸谈判现场的焦灼。2025年7月,这个本应是北欧旅游旺季的月份,因为一场关乎全球贸易走向的会谈,让瑞典首都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前两轮会谈达成的“休战”协议眼看着就要在8月12日到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边,全球贸易风险指数已经冲到了4.7,这可是十年都没见过的高数字。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放了个大招,说要是中国还接着从俄罗斯、伊朗买石油,就要对相关商品加征500%的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先说这地缘政治方面,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就是想切断中俄伊的能源合作链条。要知道,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占了中国原油进口的差不多30%。美国这么一搞,既能让这两个国家的外汇收入锐减,又能配合着他们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真是打得一手“好牌”。而且,他们还想逼着中国放弃和这些“非西方”国家的能源合作,转而去买美国主导的高价能源,这算盘打得也太响了。
再看谈判筹码这块,美国也是软硬兼施。一边暂停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还派波音这些企业的高管访华,另一边又拿关税说事儿,就是想在半导体、新能源这些领域让中国让步,好缓解他们国内产业的竞争压力。还有啊,2026年美国就要中期选举了,特朗普政府这强硬姿态,说不定也是为了拉拢保守派选民,转移国内的通胀和债务问题。6月美国CPI还高达4.8%,美债规模都突破35万亿美元了,国内矛盾不少呢。
在规则重构上,美国这500%的关税,早就超过WTO规则允许的范围了,说白了就是想搞“经济霸权”,逼其他国家选边站。他们还通过《纽约时报》《金融时报》这些媒体放风说谈判可能破裂,制造市场恐慌,想从心理上瓦解中国的谈判意志,这手段可真是不怎么光彩。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拒绝妥协,那也是有底气的。能源安全方面,中国的原油进口渠道多着呢,2025年上半年就覆盖了15个国家,中东、非洲、南美这些地方的进口量占了60%以上,俄伊的供应只是补充,就算真有什么变动,影响也能控制住。而且中国还有90天以上的战略石油储备,俄伊的原油价格又比国际市场低15%-20%,长期合同还占70%,美国想通过关税影响中国能源采购,没那么容易。
产业反制这块,中国手里的牌也不少。稀土这东西,中国控制着全球60%的开采量和90%的深加工能力,2024年还对镓、锗这些稀有金属实施了出口管制,真要是贸易战升级,美国的F-35战机、导弹系统怕是都要受影响。再说市场依存度,202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出口占其GDP的1.2%,而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经降到11%了。要是美国真加征500%的关税,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每年得多花2000亿美元,比中国可能受到的300亿美元损失可多多了,他们自己也得掂量掂量。
工人(资料图)
外交法理上,中国也站得住脚。外交部发言人说得很清楚,中美经贸磋商得基于WTO规则,美国把能源议题政治化,这违背了《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国肯定不接受这种“胁迫式谈判”。而且国际上,印度、南非这些新兴市场国家都反对单边关税,欧盟也说贸易问题该独立解决,美国想孤立施压,没那么容易。
这场博弈,在能源、地缘政治和技术这几个战场上都打得很激烈。能源战场上,美国联合日本、韩国搞“印太清洁能源联盟”,想垄断LNG定价权,还通过“船舶追踪系统”监控中国油轮,就为了精准实施关税制裁。中国也没闲着,加速推进中俄远东原油管道,这管道年输油量能到1500万吨,还和伊朗签了25年的长期能源协议,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点人民币结算,就是要削弱美元的定价霸权。
地缘政治战场上,巴拿马运河那个港口成了争夺焦点。李嘉诚集团想把巴拿马运河的关键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中国这边以“反垄断审查”为由介入,要求中远集团作为平等股东参与,拿到否决权。要知道这运河承担着全球5%的贸易货运量,可不能让美国轻易控制了。中国还警告说没获批准不能交易,暂停了长和集团在大陆的保险业务合作,就是要让李嘉诚想清楚,商业利益和国家责任哪个更重要。
技术战场上,美国一边暂停部分高科技出口限制,一边又保留《芯片与科学法案》对华禁令,限制14纳米以下制程设备出口,想拖慢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但中国也在努力突破,中芯国际的12纳米制程已经量产了,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超过7亿台,国产EDA工具覆盖了70%的中端芯片设计,自主创新这条路,中国走得很坚定。
这场“关键一战”的影响可不只限于中美两国,全球产业链都跟着震动。金融市场上,MSCI全球指数在谈判那周波动特别大,原油期货单日涨幅都到4.5%了,LME铜价也创了3个月新高,大家都担心供应链会出问题。产业链迁徙也有新趋势,苹果把15%的产能转移到印度、越南,可那边供应链效率低,印度iPhone的良品率才85%,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成本优势都被关税风险抵消了。能源格局也在变,沙特、阿联酋这些OPEC+国家开始和中国探讨“石油人民币”计价,2025年上半年对中国的原油出口还增长了8%,“石油美元”的单一体系怕是要被打破了。
展望未来,美国的极限施压其实也难掩其内在矛盾。要是真加税500%,美国汽油价格可能涨到每加仑8美元,通胀再升3-5个百分点,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怕是要受影响,现在民调48%,已经快到连任的警戒线了。而且波音、联邦快递这些巨头,因为会谈可能破裂,每周损失都超过2亿美元,他们肯定会给国会施压,要求回到务实谈判的轨道上来。
中国这边,战略很明确,就是以斗争促合作。商务部已经启动了“贸易战应急预案”,准备了500亿美元专项资金补贴受影响的企业,还在扩大东盟、中东市场的采购,对冲对美出口可能下滑的风险。同时,中国开放的姿态也没变,进博会新增了“绿色能源”专区,特斯拉、巴斯夫这些美欧企业签约额都到120亿美元了,就是要表明反对保护主义、扩大互利合作的诚意。
普京(资料图)
联合国贸发会议呼吁中美建立“关税波动稳定机制”,IMF建议设立“第三方仲裁小组”化解分歧。斯德哥尔摩这场谈判,不只是中美两国利益的较量,更关系到全球贸易规则是走向“单边霸凌”还是“多边共治”。在这个供应链深度交织、全球性挑战不断涌现的时代,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与其在对抗中两败俱伤,不如在碰撞中找到“非零和”的解决办法,这才是对全球经济负责的态度。毕竟,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逆潮流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