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禁止公开的南京老照片,明孝陵一片荒凉,秦淮河美得像幅画

发布时间:2025-07-29 13:13  浏览量:1

九一八风云起时,没有人会想到,会有那么一批身影,出现在中国的街头巷尾,手里不是枪,却带着相机。镜头无声地咔嚓一声,南京的鼓楼下人来人往,小贩叫卖,孩童追逐。此时的日本,并非只用军舰和步枪打开国门,情报的火力也正无声蔓延。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大东亚写真社这样诞生的名字听着有些别扭?然而他们的确就是专门替日本搜集中国情报的利器,一个镜头,也许,抵得上千军万马。这些摄影师,既是行走的记录者,转身,也是异国的间谍。

照片一批批汇总,被带回东京,在杂志《亚细亚写真大观》里悄悄出版。杂志封面上大字标出“禁止转载”,可事实是,南京的影像已经在日方密室反复审视。旧时南京的影子被定格——城墙、江河、城市的心跳都在胶片里。有人盯着照片里巍峨的鼓楼,叹一句不愧是六朝古都。那时的鼓楼,城垣高大得像是守夜的巨人,气势正盛。只是不久以后,战火烧过来,古老的砖瓦碎成一地尘埃。后来的南京鼓楼,修缮一新,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也真没几个人会忘记那些塌陷的痕迹。倒是有时候会有人疑惑,这么漂亮的鼓楼,究竟还能撑多久?

下关码头,也是当时南京最闹腾的角落之一。大码头,不停地有轮船进出,小舢板在江面点缀成一粒粒白米。南京的动能在这里跳跃,外地来的客商也在码头喝着茶,眯起眼,看岸边的搬运工汗流浃背。繁华,其实总是一点点拼凑出来的。轮渡、热气、叫骂、汽笛声搅在一起,有点乱,这种混杂给人的印象比照片更深。那些船只,哪一艘会想到日后江边血流成河?

南门大街是南京城里永远的老网红。照片拍不尽,那些穿长衫的老先生和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肩膀相碰。街上,从黄包车、小推车再到稀罕的汽车,偶尔出点小事故停下来,比谁都有耐心。堵得慌也还是谁都不着急。那种嘈杂,并不是紧张,是一块儿享受日子的味道。不过,真的有这么舒服?也有受不了闹腾的人抱怨,大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根本挤不开。真要说热闹,南门大街算全南京当仁不让。

南京山水里有燕子矶,不爱山的浪漫更别提江上的大气。站在高矶上,一江春水自东流。清晨薄雾里,渔夫撑着竹筏唱着老腔。矶石陡峭,攀上去喘一口气,只觉得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名字说是像燕子,将信将疑。倒是从山上望过去,整个南京城雾蒙蒙地铺在江畔,看起来像浮在云上一样。燕子矶的时光里,乱世与和平没有区别,只有风和浪从没停止。

绿筠花圃,民国初年那一片说没就没了,后来的人顶多从书里翻到几个只言片语。江南公园沉浮,火车驶过的铁轨响个不停。有时一阵烟雾之后,园子就变回了城市缝隙。明孝陵却始终没有彻底荒废过。照片里的它冷清得很,神道上石兽排开,姿势各异,像守着秘密。有人喜欢热闹的庙会,有人偏要安静地在这些石雕旁踱步。朱元璋的皇陵静悄悄,偶尔风吹过,整个山林都散开凉气。有人相信这正是老南京所谓的“皇气”,也许只是太过于寂寞罢了?

神道、石像,明孝陵的辉煌和凉薄被刻在石上。几百年没怎么塌,雕工所耗的匠心也就变成现在的谈资。小孩子沿着路边踢石头,大人指着石兽低声解释,说都是给皇帝守灵的。偶尔远处的相机咔嚓一声,记忆多半只能拼凑成片段。

说起秦淮河,谁都能续上一句诗。可真的站在河边,也没那么多诗意。碧水荡漾,只是泛着油光。船夫划桨,女子对岸系着衣物,孩子们在河沿追着打闹,笑闹混在拂面春风里。一到夜里,灯火倒映水中,好像旧时风月都扑面而来,未必人人都爱这些热闹。可谁让秦淮自古就是南京的灵魂呢?每一处涓流都浸润着温柔、欲望,还有一点寂寞。

中山陵孙中山铜像,曾一度也是南京城的标志。可惜日军攻进南京,铜像被拉倒,侮辱的事一件接一件。最后铜像被砸碎,铜料被铸成武器。四十年后才有机会重立。现代人再站在雕像边,仰头看过去,心里未必有当年那么多波澜。日兵的恶行,谁都该记得。可铜像换了,人的心思呢?有点乱,反正现在还立着。

鸡鸣寺的安静,是很多人逃难时最后的栖身地。寺里佛音阵阵,街上却炮火连天。难民挤进大殿,祈祷和平。每一块砖瓦都粘着泪,也有血。鸡鸣寺从西晋建起,如今早已不是起初模样,几经兴衰,重修和废弃交替。当年难民里,有几个留下名字?不记得了,只留下一地残香。现代人参观寺庙,大多拍照留影,很少有几个人真的停下来,为前人默念?

光华门,血迹斑斑。短短几千米,变成生死线。守城的军民和日军激战,门上的弹痕如今还看到。后人总爱在光华门下合影打卡,鲜有人细看那些锈蚀的弹坑。真要讲起来,什么“英勇与悲壮”,都太轻薄了。照片再怎么拍,也拍不出汗臭和绝望。可很多人偏要说这是“历史的光芒”,到底是谁见过那光?

乌龙潭则偏了些味道。三国时才有名字,晋代传说四条黑龙在泉眼绕着嬉戏,听着哄孩子的童话。其实到了民国和现代,大部分景致都换了样。所谓“西城之冠”,更多就是后人想出来的“好听的标签”。有钱人清凉山歇脚,谈笑风生,外地游客才会觉得稀罕。有一回,朋友到乌龙潭边摆摊卖冰棍,说那地方一天也就卖几根,倒是游客更愿意花钱拍照。一潭春水,说是“遗憾”,也没错吧?

江南贡院门前,考场空落落。那时候想考功名的人还真不少。明远楼一帧照下来,砖还很新。学生们争相挤进贡院,披星戴月,未必中榜。时日久了,贡院只留下砖瓦和几层尘土。南京的考试神话,未必真比现代高考让人头疼。

夫子庙、人头攒动。照片上的熙熙攘攘,和现在没太大差别。小摊贩、大商铺,灯笼如织。夫子庙热闹不变,唯独人心变得更快。过去的夫子庙也不都是诗酒风流,倒是更多点小市民的俗气。

驻马坡边的清凉山上,别人讲诸葛亮看“龙蟠虎踞”,总带了一点神秘味道。可见多了,也就麻木。现在游客拿着手机自拍,古人的长叹没人记得,反倒是如今的喧闹声有点刺耳。朝天宫原先是祭祀天地的所在,改做高等法院,用以审判曾经汪伪要员。如今换成博物馆,展览千奇百怪的东西,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只剩下“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历史自此也就像是隔了一层玻璃,没有多少痛感。

莫愁湖也是如此,“烟雨”早已散去。过去的诗人和才女,多半早成了传说。古今变化,不必过于感慨。湖边偶有人散步,一阵风吹过,倒是能让人想起些许旧事。

栖霞寺历史太久,南京的大劫难里,十几万人涌进来避难。寺院方丈也救了不少命。有两万多难民熬过四个月,不是人人都能说的壮举。后来寺庙修修补补,游客最多就拜几炷香。现代化景区,好像浪漫多了,但再难想象当年惊恐时的寂静和拥挤。

狮子山、总统府、中华门,哪个没见过腥风血雨。总统府门口曾经挂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标志,沧桑冷清。到了今天,门楣的“总统府”三个字焕然一新。来去匆匆的游客、工作人员,侧身而过。人说总统府见证时代,可真有几个人记得那些动荡?

中华门外,护城河流过。码头车辆拥挤,商贩喊声震天。城门高悬,牛皮砖还在闪着微光,蒋介石亲笔题匾,现在变成拍照景点。兴许,再过一百年连名字也要换。

仪凤门、北极阁这些地标,如今还剩多少老物件?细碎的青砖,铭刻着数不清的故事。可路过的大部分人都赶时间,看的是路牌而不是石雕。也有的人,拍拍照片就走,没有时间,就記不得故事。

南京今天熙来攘往。高楼迭起,地铁穿梭。从天桥望下去,一串串光影流动得飞快。夜晚的霓虹和车流里,有没有一点前人的呼吸?反正历史,永远都在变,没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

这些老照片,是被拍下的南京。然而,每个年代的南京其实都不一样——这就是现实。

过往的真实零零碎碎落在地上,现代人拾起来,有时也不知道是用来擦拭眼泪,还是用来庆祝。

信息来源:新浪博客——老照片:1929年的民国首都——南京 2018-05-03,网易新闻——《金陵胜观》:日本人拍摄的1910年南京名胜 2017-03-31,公开历史图档、南京文史研究数据库,以及南京市文旅官网等权威多源信源数据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