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速到吉野——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充和发展(下)
发布时间:2025-07-29 10:53 浏览量:1
苟缓一日,或遗百年之悔
中国去睡觉的同时,日本海军的扩军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885年,日本废除了太政官制度,改行内阁制。伊藤协文出任首届总理大臣,首任海军大臣由萨磨出身的西乡从道担任。长州出身的山县有朋为内务大臣,井上馨为外务大臣,大山岩(西乡隆盛表弟)为陆军大臣。新内阁中,长州和萨摩藩出身者各4人,均占据要职,日本的藩阀政治至此达到极致。此时海军的军令机关仍隶属于参谋本部。到了三年之后的1888年,即北洋海军成军之年,参谋本部海军部改为海军参谋本部,隶属于海军大臣之下。
在19世纪70年代,清日两国曾同时派员赴欧洲考察军事。中国咨询船炮机械,日本则考察军事学校教育。德国首相俾斯麦为此曾深有感慨地预言道:“日本共兴,中国其弱乎!”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便十分重视对西方军事科学的引进,将它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治时代的军事改革家们认为,更新官兵头脑中的知识,与更新他们手中的武器同样重要。如前文所述,在短短的十多年间,日本陆海军便建立起系统的近现代军事教育体制,使将、佐、尉三级军官普遍受到军校的正规教育。为了培养参谋军官和高级将领,日本又于1883年在东京建立了陆军大学,并从德国总参谋部聘请了陆军少校麦克尔等人来日本,教授兵学、军制、参谋演习等课程。
专门培养海军将领和参谋的海军大学于1888年在东京目黑区成立,首任校长为当年云扬号事件的主角-井上良馨海军少将。日本的军事教育不仅以其严格而闻名,更体现出求新的特点。日本人认识到,近代军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军官任职数年,其头脑中的知识便会落伍,因此不断更新军事院校中的教学内容,军官轮流进修,以不至于落后于时代。而军官具有常新的知识结构,士兵就会受到常新的军事训练。在清朝陆海军官兵还只知道打靶阅操的时候,日军已经大规模推广了兵棋推演、实战演习等训练手段。其对抗性实战演习规模之大,组织之完善,曾使参观演习的外国武官叹为观止。
参谋教育是必要的,工程师教育也同样重要。走上维新之路的日本面临的是被称为“钢铁文明”的时代:铁路代替了马车,钢铁巨轮代替了木帆船,青铜炮也被铸钢炮取代。日本自古就有优秀的炼钢术,可以打造出质量精良的日本刀,但是以其规模和产量,要实现工业现代化简直是笑谈。所以日本海军的大舰全都从外国进口,自造的中小舰船也是进口主要材料在国内制造。
甚至陆军的村田步枪都是进口造好的钢棒,然后在上面打孔。另外一方面,虽然钢铁不能自给,日本却派出人员去克虏伯等公司学习炼钢技术,同时争取在造舰和机械方面取消对外国的依赖。受海军委托,已经创办九年的东京大学于1886年设立了造船专业。次年东京大学和工部大学合并,成立帝国大学,在学科中开设了纯粹的军事技术专业武器制造专业和火药专业。此时中国连科举制度尚未废除,所以委托大学培养专业工程师这一作法也无从谈起。
1886年,日本海军三年造舰计划期满,日本政府开始了第六次海军扩张案。此案中有3艘专门为了对抗清朝的定、镇二艘铁甲舰而建的特殊军舰--三景舰。此计划如能按期完成,日本海军与其假想敌清朝的主力舰队--北洋海军将不相上下。但是,实现这个计划所需的经费来源却发生了危机。
1889年是日本实行内阁政治的最后一年。根据仿照德国宪法而订立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国家预算的审议权次年便要由内阁转交给国会。这一年的日本内阁通过了930万日元的海军经费,占该年度国家预算总额的11.7%,军费总额的40%。虽然海军经费仍没有超过军费开支的半数,但是其增长幅度是惊人的。根据日本外相大限重信统计,在1881年到1887年的七年间,陆军经费增加了40%以上,而海军经费则增加了200%(大限重信:《开国五十年史》)。
当时日本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土地税、公债和发行纸币三项、其中向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占了明治初年岁入的绝大部分。近代日本是依靠掠夺本国的农民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而且,由于日本的制造工业尚不发达,当时唯一的大宗外国资金来源是生丝出口。从外国购买军舰的钱,可以说是用每天只能挣几分钱的剿丝厂少女的双手挣出来的。主张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民权主义的自由党、改进党(合称民党)看到这种情况,纷纷主张国内要务以改善民生、休养民力为主,军备建设应当缓行。
1890年,日本第一届国会召开。内阁总理山县有朋在议会施政演说中提出了“利益线”的主张。他在演说中强调,国家独立自卫的道路,不仅仅是国家主权线(即国境),还必须要保护国家利益线,即和国家主权紧密关联的区域。山县虽未指明,但是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所谓“利益线”,就是朝鲜。山县演讲完毕,便拿出了以陆海军经费为主、总额达8307万日元的政府预算案。议会中的民党以"节减经费”、“休养民力”为由,削减了其中的海军造舰费、工厂建设费920万元。山县为了通过决议,动用保安条例,驱逐了54名议员。虽然预算被强行通过,但是山县因为得不到幕后元老伊藤博文的支持而被迫辞职。
1891年,日本第二届国会开会,继任 首相松方正义提出的军事预算又被国会削减。国会要求海军进行改革,作为增加造舰费用的前提。这一次,海军大臣桦山资纪赤膊上阵,在讨论海军经费的国会会议上慷慨陈辞,发表了后来被称为“蛮勇演说”的著名演讲:“……无论是萨长政府,还是别的什么政府,保护今日国家之安宁,既与4000万生灵无关系,那么如果保护了安全,又是谁的功劳?……"2月25日,国会正式公布预算案,用于海军造舰和制钢所建设的892万日元经费被民党全部否决。当天晚上,松方内阁解散了国会。
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子爵(1827-1922) 日本海军”十二万吨计划“的提出者。后曾任 海军军令部长及首任台湾总督
1892年,日本召开第三届国会。政府提出的造舰费又被民党全面削减,导致政府与国会、贵族院与众议院、以及政府内部主张先扩军的“武断派”(陆相、海相)与主张先改革内政的“文治派”(内务相、递信相)之间的全面冲突。松方内阁被迫总辞职,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第二次出任首相。同年11月,日本召开第四届国会,民党又否决了全部造舰费用、并大力削减官吏薪俸。伊藤内阁于是向天皇控诉国会违反宪法、国会向天皇控诉政府不执行国会决议。就在政府和国会再次面临摊牌之际,明治天皇出面干涉了。
他在听取了枢密院的意见后,于1893年2月10日下达了名为《和衷共同》的诏敕,内中声称“兼六合而掩八荒”为“皇祖遗训”,又说“国家军防者事关大,苟缓一日,或遗百年之悔”,提出国会无权削减政府的预定经费,命令今后六年中,每年由内廷费用支出30万日元,并要求国会与政府“和衷共同”,文武官员同心协力,除有特殊情况者外,这六年间均要献出俸给的十分之一充当部分造舰费用。此诏一发,民间纷纷响应天皇号召,捐资造舰,短短一月即达103万日元。该年3月,国会通过了“七年造舰预算”,宣布每年再为海军增加投资300万日元,政府方宣布不再接受民间捐款。
无独有偶,当时的中国也是以农业税收为经济命脉。而且八旗耗银于内,鸦片泄银于外,财政度支比日本更加窘迫,虽然岁入从康乾时期的2000万两上升到了光绪年间的8000万两,但是已经达到了一个农业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象欧美那样通过自由贸易和工商业税收来增加岁入,筹措军事开支,在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异于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这样一个穷酸的政府,它所从事的军事近代化事业却又耗费巨大。
一艘战舰的造价相当于上千艘旧式木舟,一尊钢炮的价格远贵于上万把刀剑,皇论所费不赀的工厂船坞。中国又没有搞日本那样全民化的、由国家扶植鼓励的“殖产兴业”,即使有少数官办工商业,也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且被创办人视为奇货可居的政治资本,尚在赔本经营的阶段。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上从事军事近代化建设,即使不是“无米之炊”,也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业。
在日本国会因海军造舰经费问题与政府发生冲突的时候,三景舰的头两艘严岛号、松岛号在法国陆续下水。如前文所说,三景舰属于第一期对清军备计划。但是这种小舰大炮、被讥笑为“手持利刃之赤身裸体兵”的怪异军舰,实际上是对付定远、镇远的权宜之计,装甲防护薄弱,机动能力也不甚强,用于近海防御尚差强人意,在舰队海战中的实际价值不大。所以在三景舰开工不久后,日本便于1889 年取消了第四艘二等海防舰和另外两艘一等海防舰的建造。此时海军大学从英国聘请的战术教官英格尔斯上校提出日本海军的建设也应当以铁甲舰为主力,得到了日本海军高层官员的赞同。捎带说一句,甲午战争后赫德曾计划聘请英格尔斯为北洋海军顾问。这样,日本海军的第一期对清军备战计划在添置了23艘军舰之后便告结束了。
1888年底,从欧洲考察归来的海军大臣西乡从道雄心勃勃地提出了第二期对清军备战计划的最初构想,即第七次海军扩张案,主力为铁甲舰16艘,还有巡洋舰48艘,通报舰12艘,海防舰5艘,鱼雷舰36艘,鱼雷艇202艘。整个计划分为三期,总经费预计为3亿日元以上。该计划完成之后,日本海军不仅对中国海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吨位上还可以超过远东地区英、法、俄、荷舰队的总和,进入世界海军五强之列。但是此计划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国力,三亿日元差不多等于马关条约中国对日赔款的数额,而从1883年到1895年的十二年间,日本的海陆军费开支总额才不过2.7亿日元。所以此案甫一提出便在内阁会议中遭到了否决。
西乡从道的海军扩充计划流产后,继任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在1890年提出了十二万吨计划”,是为第八次海军扩张案,该计划由海军省舰政局长佐双左仲银订,以两艘8000吨以上的大型铁甲舰为舰队核心,为期六年,第一年先拨款建造铁甲舰2艘,巡洋舰1艘,通报舰1艘,但是所需经费被第一届国会否决。此后两届国会也否决了后续拨款计划。因此,从1890年到1892年的三年间。
明治时代日本海军的头号假想敌镇远号铁甲舰。注意其舰首的尖锐冲角
日本海军只得转向小规模的造舰购舰活动。在此期间,日本从英国购买了装甲巡洋舰千代田等中小型军舰。千代田号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用亩傍号的保险赔偿金建造。也许是英国人偷工减料吧,该舰竟然安装了6台蒸汽机车式锅炉,输出功率只有5000多马力,不过其排水量只有2400吨,所以也能达到19节的航速。千代田号搭载了10门由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发的4.7英寸速射炮。此为速射炮首次应用在日本巡洋舰上。
1892年,日本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吉野号为英国著名造舰专家瓦茨爵士设计的优秀作品,其早期同类舰为南美阿根廷、智利等国海军争相采购,该舰排水量4100吨,装备多门6英寸速射炮和4.7英寸速射炮。12台高压锅炉和两套Humphrys & Tennant四冲程蒸汽机使其达到23节的惊人航速。此舰的建造费用约273万日元,合30万英镑。
从外国大批购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在横须贺船厂自建了多艘军舰。除了桥立号外,最大的为3100吨的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号。设计秋津洲号时,日本聘请的法国设计师白劳易主张按照他设计的三景舰的模式,只搭载一门大口径主炮。但是,三景舰稳定性不足,防御力低下、大口径主炮效率不高等等缺陷此时已经暴露无疑,日本海军方面对法国的造舰技术完全失去了信赖。所以海军舰政局长佐双左仲主张采取英国式布局,安装数门6英寸和4.7英寸速射炮,海军元老西乡从道也支持佐双左仲的意见。白劳易为此辞职回国。
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号
在白劳易辞职和发生千岛号事件后,佐双左仲的“速射炮主义”成为此阶段日本海军建设的重点。日本在购舰政策上完全倒向英国。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日本海军不去与清朝海军比拼铁甲舰和大口径火炮,而是发挥自己的快速舰和速射炮优势。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摸索出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建军道路”。到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日清两国海军主力舰速射炮比率已达192:27。
至于清朝方面,在1888年到1891年的这段时间里,从英国订购了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从德国订购了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在福州船政局为北洋海军建造了第一艘国产装甲巡洋舰--平远。北洋水师的“八大远”至此齐备。日本海军订购吉野号后,阿姆斯特朗公司本想向中国推荐正在为智利海军建造的另外一艘同型巡洋舰,该舰满载排水量4550吨,航速22.5节,装备2门8英寸炮、10门6英寸速射炮和12门47毫米速射炮,另有鱼雷发射管5具,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防护都优越于吉野,惟速度慢半节而已。
此舰造价35万英镑,折银约206万两。正在同起义海军打内战的智利巴尔马塞达独裁政府也同意转让此舰,但是此时清朝户部和海军衙门停止购舰已经一年,各处都正忙着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庆典筹备钱款。大清国“以孝治天下”,所以为老太后祝寿可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因此中国自然是没有闲款购买军舰了。此舰最终在1895年竣工后被智利政府领去,取名为布兰科·恩卡拉达号(与智利内战中被击沉的旧巡洋舰同名)。大东沟海战后,清朝曾经通过国际军火市场求购此舰,但是智利人已经将价格涨到了50万英镑,而且由于多方原因最终未能成交。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近代海军的成军标准一般是:军舰构成方面,应拥有主力战舰铁甲舰(或海防舰),以及巡洋舰、通报舰、炮舰、水雷舰、运输舰等,以保证海战中的舰队指挥、进攻、联络、守卫港口、接送饷械、通讯联络等;有港口厂坞以停泊、修理舰船;有海防炮台以支援海战、拱卫军港;有完整的海军编制、章程;有独立的海军指挥机构。按照这一标准,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经成军,比日本海军那种名义上的成军晚了16年。除了北洋海军之外,南洋、广东海军均未达到此标准,虽然福州船政局在此期间还为广东海军建造了两艘1000吨级鱼雷巡洋舰广乙、广丙,但编是后两支海军的军舰基本上是又小又旧,无力参加海上作战。甲午战争的几位中方主角登场完毕,1891年6月,户部和海军衙门宣布停止购舰购炮两年。中国的海军扩充建设进入了停顿阶段。
1894年3月在横须贺外海进行全速公试的吉野号
1893年明治天皇发出《和衷共同》的诏敕后,日本国会同内阁之间实现了政治休战,顺从地批准了海军提出的七年造舰预算案(1893至1899年)。日本海军连忙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吉野号的准姐妹舰,23.5节的高速防护巡洋舰高砂号。此时,世界上第一艘近代意义上的战列舰“君权”号已经在英国问世,它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后两座主炮塔,宣告了旧式铁甲舰已经成为过时的玩具。于是日本海军连忙又请英国设计师马可罗为其设计两艘战列舰,即后来的富士、八岛号。但是它们还没有开工,中日战争就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