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帮凶泰国为何能摆脱战败国命运
发布时间:2025-05-20 16:08 浏览量:1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本以借道为名,乘机占领泰国。泰国亲日政府不仅以“日泰经济合作”放任日本控制本国经济,还使其成为日本发动侵略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战略物资供应地,与日本军国主义沆瀣一气。1945年1月25日,为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泰国政府正式向美、英等同盟国家宣战,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
野心膨胀,鼓吹“泛泰民族主义”。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主张迎合了当时泰国政府的思想,1932年泰国右翼军人銮披汶.颂堪等靠政变起家,从此泰国少壮派军人取代元老派执掌了政权。1938年少壮派军人组成内阁,新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义”,仿效希特勒的人种优劣观点,这种民族论野心的膨胀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一拍即合。銮披汶.颂堪一上台,就身兼总理、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等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将国名“暹罗”改为“泰国”。成立了“唯国主义委员会”,由銮威集.瓦他干任主席。銮威集.瓦他干原是华裔,祖籍广东海南,中文名云金良。他出身贫苦,早年在曼谷玛哈达寺当和尚,1918年还俗报考外交部职员,后升任驻外使馆秘书、外交部处长和司长。1934年任泰国艺术厅厅长,爵位为“銮”。銮威集.瓦他干是銮披汶.颂堪政府意识形态的泰斗,他倡导推行法西斯统治,卖祖求荣,想方设法掐断华人文化的根脉。为体现“大泰民族主义”的优越性,泰国政府积极创办官方企业、在某些领域限制华人就业、禁止非泰民族在泰国渔区捕捞、划出禁止外侨居住区、取消华文学校和报刊等,大肆施行排华反华政策,大张旗鼓推行狭隘的“泰民族主义”,与日本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如出一辙。
感恩戴德,走向亲日外交路线。二战爆发后,英法忙于对付德国,无暇顾及东方殖民地。銮披汶.颂堪政府企图利用战争秩序,摆脱英法势力的控制。而英法为了对抗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力图使泰国保持中立,向泰国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英国与泰国签约后,法国与泰国之间却因条款边界争议大,迟迟没有换文,1941年1月,双方爆发战争。日本为了从中捞到好处,主动充当调解人,5月9月,法泰双方达成协议并签字。日本以调解人的身份扮演了泰国的贵客和朋友,銮披汶.颂堪政府逐渐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中立角色,转而倒向日本一边,成为日本的战争伙伴。让日本南下包抄战略要地新加坡,北上攻打英属缅甸殖民地,切断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妄图实现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
引狼入室,经济陷入大萧条状态。1941年12月21日,日本诱迫泰国政府与之签订了《日泰攻守同盟条约》,利用泰日经济合作的名义,对泰国进行明目张胆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泰国的经济秩序,泰国进出口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国库收入减少,经济停滞紊乱。1942年6月至1943年10月,日本动用盟军战俘62000人、180000缅甸人、80000马来亚人和45000印尼人修筑泰国通往缅甸的铁路。这条铁路全长415公里,起点为泰国北碧府,终点为缅甸丹彪扎亚。日本为了实现占领缅甸、切断滇缅公路的战略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强行修筑这条铁路。由于所处施工环境恶劣,施工中每铺设一根枕木就有一人丧生,人们把这条铁路称为“死亡铁路”。该铁路建设消耗了大量的泰国物资,使泰国经济雪上加霜,陷入大萧条状态。
力挽狂澜,迫使泰国亲日政府垮台。泰国摄政委员会主席比里.帕侬荣坚持与銮披汶.颂堪的军人专制和亲日路线作斗争。当时,泰皇拉玛八世年幼,正在瑞士求学,比里.帕侬荣作为摄政委员会主席,虽然位高,但无实权,为此策划组织流亡政府与亲日派作斗争。1941年12月16日,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在华盛顿建立爱国组织“自由泰运动”,宣布与銮披汶.颂堪政府决裂,推举跟随拉玛七世流亡英国的素巴斯瓦德亲王为领袖。一时间,泰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各地发生了反日罢工、怠工斗争,驻泰华侨也积极参与进来。1943年,在美国的自由泰成员经美国军事训练后,组成远征军取道印度经中国进入泰国;在英国的自由泰成员则由康提的186部队护送进泰国。国内外两股力量汇集在一起,与盟军里应外合夹击日本侵略军。1944年10月,美军切断了由印度尼西亚到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大势已去。1944年6月,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垮台,泰国銮披汶.颂堪失去靠山,在四面楚歌中提出辞职,“自由泰运动”拯救了泰国作为战败国列入清算的命运。
灵活外交,争取到较好的国际地位。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泰国摄政比里.帕侬荣以国王名义发布了《和平宣言》,声明:銮披汶.颂堪政府对英美宣战是违反泰国宪法和人民意愿的,是无效的。9月17日,社尼.巴莫由美国返回曼谷,组阁自由泰政府,组织与英美谈判并签订和平条约。新政府将战时得来的4个马来亚州和掸邦交还英国,赔偿英美公民在战时所受的损失。美国当即表态不把泰国作为交战国,承认泰国《和平宣言》;英国在美国的劝说下,经过多轮谈判,终放弃了很多方面的要求,于1946年1月1日,在新加坡与泰国签署了《和平条约》。社尼.巴莫政府的另一个紧急任务是颁布《惩办战犯条例》,对亲日主犯进行惩办,但因“对往事不得追究”的补充规定,这些战犯不久并被释放。为使泰国逃脱战败国的命运,面临与盟国进行谈判的艰巨任务,1946年3月24日,比里.帕侬荣出任内阁总理,他利用灵活的外交手腕解决了与同盟国的关系,为泰国争取到了较好的国际地位。
泰王遇害,国之功勋黯然退出政坛。1945年12月5日,泰国国王拉玛八世阿南塔.玛希敦由瑞士返国,在君主立宪政体下亲自执政。同一天,比里.帕侬荣辞去摄政主席职务。12月8日,拉玛八世颁布谕令,赐予比里.帕侬荣“国家元勋”尊称,并继续担任“资政”职务。1946年6月9日,阿南达.玛希敦因枪伤死于皇宫卧室中,比里.帕侬荣当即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报请国会决议,请拉玛八世之弟普密蓬.阿杜德继承王位,国会一致通过。对于拉玛八世的突然驾崩,有人判定是自杀,有人认为是谋杀。一时间,关于比里.帕侬荣涉嫌杀害拉玛八世的传闻在民间大肆流传,公众议论认为比里.帕侬荣对此重大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里压力,威胁到正常履行总理的职务。1946年8月20日,比里.帕侬荣以身体欠佳为由,辞去总理一职。但据现场情况及以后长达7年的调查,都没有任何证据说明比里.帕侬荣是这起事件的制造者。
二战时期作为日本的帮凶,泰国为何能摆脱战败国的命运呢?一是广大泰国民众和以比里.帕侬荣等为代表的上层爱国人士,对日本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在国内外组织了“自由泰抵抗运动”和抗日义勇队,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二是战后自由泰政府应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宣布銮披汶.颂堪政府对英美宣战的非法性,取得同盟国的承认和理解,从而摆脱了战败国的命运,恢复了正常的国际地位,并成功加入联合国,不得不说这是国际外交领域的一出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