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讲家乡故事,看哈尔滨九中王兵予如何在24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25-07-25 06:30  浏览量:1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高中生,以及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来华留学生齐聚京城,以语言为媒、故事为桥,共同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哈尔滨第九中学的王兵予代表黑龙江参加高中组比赛,凭借出色表现斩获“传播之星”荣誉称号。24日,在冰城女孩王兵予的学习间歇时间,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看她如何在24万参赛青少年中脱颖而出。

全英文讲红专街早市美食、冰城作家作品《呼兰河传》

倾情讲述“我热爱的家乡”斩获“传播之星”

高挑、白皙,记者眼前的漂亮冰城姑娘王兵予侃侃而谈。“我初赛时的演讲,就是为了展现家乡哈尔滨独一无二的魅力,我精心选择了最能唤起冰城记忆与生活气息的场景作为切入点——红专街早市。我用英文将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铺陈开来:尹胖子油炸糕在油锅中滋滋作响,金黄的粘豆包氤氲着谷物香气,晶莹的冰糖葫芦串起冬日甜蜜,铁板上烤冷面升腾起诱人烟火。这些对地道美食的刻画,不仅勾起了现场评委老师味蕾的想象,更传递了哈尔滨人日常生活的温度与活力。”没有悬念,王兵予初赛胜出。

初赛胜出的王兵予又开始了第二轮省赛和全国大赛的比拼中,主题是《我热家的家乡》,她用英文将哈尔滨的故事讲得淋漓尽致。“我用英文讲述中央大街的百年风情,那些历经沧桑的欧式建筑、光滑的面包石路面,以及四季流转中街头巷尾发生的故事,都是哈尔滨作为‘东方莫斯科’的鲜活见证。我觉得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能展现出东北人骨子里的精神,有东北人冰天雪地里的乐观。在全国大赛上,用全英文以《呼兰河传》作为切入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传递深刻描绘北中国乡土生活、蕴含黑土地人民坚韧生命力与淳朴温情的文学经典。”王兵予说,她用英文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打动了评委。在来自各地的24万参与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传播之星”荣誉。

三岁就会唱英文歌曲 长大看英文电影

学习英文有兴趣

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能将英语说得像母语一样?王兵予向记者介绍,“我对学习英语非常感兴趣,三岁时,我就能哼唱简单的英文儿歌。上初中以后,经常看英文原声的电影和电视剧。就是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方式,我逐渐掌握了语法规则和单词。在《神探夏洛克》紧凑的剧情和《老友记》幽默的对话中,我自然而然地吸纳了大量地道的词汇用法、习惯表达和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王兵予的妈妈是东北农业大学的老师,说起王兵予的英语学习之路,“我认为兴趣扮演了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我和 她爸爸一样,像好朋友一样,尊重她,无论学习什么特长,都从她的兴趣爱好出发。”

舞蹈十级 爱打羽毛球

英语学霸是语文课代表 全面发展

王兵予用全英语的表达赢得了“传播之星”荣誉,其实她在班级里是语文课代表,而她的才华也不仅表现在是一名英语“学霸”。“我现在已经考级通过了中国舞十级的专业认证,这次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会’的全国大赛上,我表演的就是极具东北特色的秧歌舞,而这次参赛表演的配乐为《大东北我的家乡》的秧歌舞,王兵予的妈妈功不可没,原来,她的妈妈是一名舞蹈爱好者,这支舞蹈就是她妈妈利用业余时间教她跳的。在钢琴方面,王兵予也可以做到听声识音,只要听到音乐就能辨别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羽毛球场上也常见她的身影。原来,只要班级文化课成绩在学年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师都会奖励他们一节体活课。“在体活课上我就打羽毛球。”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学习“小三科”比数语外更认真

做题重质量不追求数量

实现从学年500名到前100名逆袭

面对高中阶段科目众多的学业压力,王兵予总结出一套高效学习策略。她特别提到自己对物化生所谓“小三科”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语数外主科。首先,“我抓住课堂,科学分配时间。不仅重视数语外三大科,对于理化生三小科更重视。”第二,“我的秘诀在于做题要精而非多,我从不盲目追求刷题数量,而是深入钻研每一道做过的题目,确保透彻理解知识点,确保对题目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及其相关概念、背景、逻辑链条达到完全吃透、融会贯通的境界,达到做过的题今后再做不会出错。”“我刚入学时全学年大约有1000名学生,我当时在学年排名500名左右,高一的时候学习成绩名次波动比较大,有的排学年四五十名,有时130多名。我通过按照自己的学习和做题方式之后,成绩开始稳定在学年前100名,高二下学期最好成绩排到学年28名,班级也进入了前5。”

说起未来,王兵予说,“这次大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开阔了视野,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宣传我热爱的家乡哈尔滨。”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徐硕;记者:吕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