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四十六)巴勒斯坦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结构

发布时间:2025-07-25 04:57  浏览量:1

一、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至公元7世纪)

1. 青铜时代与“迦南”的诞生(公元前3000年-前12世纪)

巴勒斯坦所在的地中海东岸古称“迦南”,最早的定居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迦南人(闪米特族一支)在此建立城邦,如耶路撒冷、示剑,经济以农业和贸易为主。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犹太人祖先)从埃及迁入迦南,与迦南人长期冲突,后建立以色列联合王国(公元前1020年),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所罗门王修建第一圣殿。

2. 外族征服与犹太王国的兴衰(公元前12世纪-前1世纪)

- 亚述与巴比伦: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北方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国摧毁耶路撒冷,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巴比伦之囚”)。

- 波斯与希腊化:公元前539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允许犹太人回归,修建第二圣殿;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迦南纳入希腊化塞琉古王朝,希腊文化与犹太传统冲突加剧(如马加比起义)。

- 罗马统治: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征服此地,设“犹太行省”。公元66年,犹太人起义被镇压,70年罗马摧毁第二圣殿,135年哈德良皇帝将此地更名“叙利亚-巴勒斯坦行省”(“巴勒斯坦”一词源于非利士人,罗马人以此弱化犹太认同),犹太人开始大流散。

3. 基督教与拜占庭时期(4世纪-7世纪)

4世纪起,拜占庭帝国统治下,基督教成为主流,耶路撒冷因耶稣受难地成为圣城,修建圣墓教堂等遗迹。此时“巴勒斯坦”作为地理名称逐渐固定,但居民以基督徒、犹太人和少量阿拉伯游牧部落为主。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世纪(7世纪至16世纪)

1.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化(7世纪-13世纪)

638年,阿拉伯军队征服巴勒斯坦,纳入倭马亚王朝版图,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成为主流。居民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雏形,但仍保留基督徒和少数犹太人社区。阿拔斯王朝时期,耶路撒冷作为伊斯兰教第三圣城(仅次于麦加、麦地那),修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

2. 十字军东征与马木留克统治(11世纪-16世纪)

- 十字军政权: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统治近200年,期间阿拉伯人与基督徒冲突不断。1187年,萨拉丁率领阿尤布王朝收复耶路撒冷,终结十字军统治。

- 马木留克时期:13世纪起,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统治巴勒斯坦,经济以农业为主,阿拉伯村落(如纳布卢斯、希伯伦)持续发展,犹太人口稀少,主要集中在耶路撒冷旧城区。

三、奥斯曼帝国时期(16世纪-20世纪初)

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将其纳入“叙利亚省”,统治持续400年。期间:

- 行政区划:以大马士革为中心,巴勒斯坦分属多个桑贾克(区),中央控制薄弱,贝都因部落和地方贵族(如侯赛尼家族)掌握实权。

- 人口与经济:居民以阿拉伯农民( fellahin )为主,种植橄榄、葡萄;19世纪中期,欧洲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兴起,开始有犹太人从欧洲迁回巴勒斯坦(第一次阿利亚,1881年),购买土地建立定居点,与阿拉伯农民矛盾初现。

四、现代巴勒斯坦:从英国委任统治到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至今)

1. 英国委任统治与犹太复国主义扩张(1917-1948)

- 贝尔福宣言(1917):一战期间,英国发表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大批犹太移民(主要来自东欧)涌入,1922年犹太人口占比11%(8.3万),阿拉伯人占89%(66万)。

- 委任统治矛盾:英国虽承诺“不损害当地阿拉伯人的权利”,但默许犹太定居点扩张,1929年爆发阿拉伯人反犹暴动,1936-1939年掀起大起义,遭英国镇压。1939年英国发布白皮书,限制犹太移民(每年不超过7500人),但未阻止二战后犹太复国主义的激进运动(如伊尔贡组织袭击英国目标)。

2. 联合国分治与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1949)

-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国(55%土地,多为沿海平原)和阿拉伯国(45%,多为山地),耶路撒冷国际化。阿拉伯国家拒绝该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

- 战争结果:以色列获胜,控制78%的巴勒斯坦领土,约70万阿拉伯人被驱逐或逃亡(“大灾难”,Nakba),形成第一批巴勒斯坦难民;埃及控制加沙地带,约旦控制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联合国分治的阿拉伯国未建成。

3.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与武装斗争(1964-1993)

- 1964年: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成立,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恢复巴勒斯坦主权,1969年阿拉法特任主席,主导“法塔赫”武装。

- 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巴勒斯坦难民增至100万,巴解组织转移至约旦、黎巴嫩,开展针对以色列的游击战(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袭击)。

- 黎巴嫩战争与内部分裂: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摧毁巴解组织总部,巴解转移至突尼斯;1987年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爆发“第一次起义”(Intifada),巴勒斯坦平民以石块、燃烧瓶反抗以色列占领,推动国际社会关注。

4. 奥斯陆协议与自治政府的建立(1993-2000)

- 1993年奥斯陆协议:巴以在挪威秘密谈判,达成《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以色列承认巴解为代表,巴勒斯坦在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1994年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建立自治政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 和平进程挫折: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右翼势力抬头;以色列持续扩建定居点(国际法视为非法),2000年因沙龙强行进入耶路撒冷圣殿山,引发“第二次起义”,暴力冲突导致双方数千人死亡,和谈彻底破裂。

5. 哈马斯掌权与巴内部分裂(2006年至今)

- 2006年议会选举: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击败法塔赫,控制加沙地带;2007年双方爆发内战,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形成两地分治局面。

- 以巴冲突持续:以色列对加沙实施封锁,2008、2012、2014、2021年多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扩张加剧,2023年巴以暴力冲突升级,双方死亡人数创近年新高。

- 国际地位:2012年联合国大会授予巴勒斯坦“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但未获完全主权;目前138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以色列等拒绝承认,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难民回归等核心问题仍未解决。

五、核心争议与现状

1. 领土问题:巴勒斯坦主张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建国,但以色列实际控制上述地区,并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约70万犹太人居住)。

2. 耶路撒冷:双方均宣称其为首都,现状为以色列实际控制,联合国主张国际化。

3. 难民问题:约570万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裔)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加沙、西岸,以色列拒绝“回归权”,认为会威胁其犹太国家属性。

4. 国际干预: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欧盟、联合国呼吁两国方案,但中东局势动荡(如叙利亚内战、伊朗以色列对抗)使和平进程停滞。

总结

巴勒斯坦的历史是一部被征服与抗争、宗教交织与民族冲突的历史。从古代迦南到现代“两国方案”的难产,其命运始终与大国博弈和地区强权紧密相连。当前,巴勒斯坦虽以“非会员观察员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但主权独立仍面临以色列实际控制、内部分裂和国际政治现实的多重挑战,巴以问题仍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的症结之一。

1988年11月20日,中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同年12月15日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巴勒斯坦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独立主权国家,并主张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中国多次向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推动巴以和谈,是巴勒斯坦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耶路撒冷(Jerusalem)位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的犹地亚山区,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城,其历史沿革贯穿5000年,交织着宗教神圣性、政治争夺与文明碰撞,以下从古代到现代的脉络展开:

一、古代文明:从迦南城邦到犹太圣城(公元前3000年-公元1世纪)

1. 迦南时期与大卫定都(公元前2000年-前10世纪)

耶路撒冷最早的定居点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青铜时代成为迦南人城邦“耶布斯”(Jebus)。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联合王国大卫王征服此地,定都并改名“耶路撒冷”(希伯来语“和平之城”),将约柜迁入,确立其宗教中心地位。其子所罗门王(公元前960年)在圣殿山修建第一圣殿(所罗门圣殿),成为犹太教最神圣的祭祀场所。

2. 外族征服与圣殿兴衰(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

- 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毁第一圣殿,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直至公元前539年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居鲁士大帝允许其回归,重建第二圣殿。

- 希腊化与罗马统治: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后,耶路撒冷先后受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统治,希腊文化与犹太传统冲突激烈(如安条克四世亵渎圣殿引发马加比起义)。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庞培征服耶路撒冷,设犹太行省,希律王(罗马傀儡)扩建第二圣殿,使其成为古代世界奇观。

3. 犹太起义与罗马镇压(公元1世纪)

公元66年,犹太人因反抗罗马统治爆发大起义,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摧毁第二圣殿(仅存西墙,即“哭墙”),135年哈德良平定第二次起义后,将耶路撒冷更名“埃利亚卡皮托利纳”,禁止犹太人进入,开启近2000年的大流散。

二、基督教圣城与拜占庭时期(4世纪-7世纪)

1. 君士坦丁大帝与基督教化(4世纪)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35年,君士坦丁之母海伦娜在耶路撒冷认定耶稣受难地,修建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将各福音书遗址转化为朝圣圣地,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圣城”。

2. 拜占庭统治与宗教冲突(4世纪-7世纪)

拜占庭帝国时期,耶路撒冷作为“圣地”被加固城墙,修建教堂与修道院,但基督徒与少数犹太人间的矛盾持续。614年波斯萨珊王朝短暂占领,摧毁部分基督教建筑,628年拜占庭收复后重建。

三、伊斯兰圣城的崛起与中世纪争夺(7世纪-16世纪)

1.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圣所(7世纪-11世纪)

638年,阿拉伯军队在欧麦尔哈里发率领下和平征服耶路撒冷,允许基督徒保留圣所。7世纪末,倭马亚王朝在圣殿山修建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和阿克萨清真寺,据信此处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起点,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圣城(仅次于麦加、麦地那)。阿拔斯王朝时期,耶路撒冷仍是区域宗教中心,阿拉伯基督徒、犹太人和穆斯林混居。

2. 十字军东征与圣城易手(11世纪-13世纪)

- 十字军占领(1099-1187):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屠杀城内穆斯林和犹太人,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将圣墓教堂设为天主教中心,圣殿山改为圣殿骑士团总部。

- 萨拉丁收复与阿尤布王朝(1187):1187年,萨拉丁率领穆斯林军队收复耶路撒冷,允许基督徒朝圣,展现宗教宽容,此后耶路撒冷在十字军与阿尤布、马木留克王朝间多次易手,1244年最终由马木留克王朝(埃及)控制,直至16世纪。

3. 马木留克与奥斯曼统治(13世纪-16世纪)

马木留克时期,耶路撒冷人口减少,经济衰落,但仍是伊斯兰朝觐路线上的节点。1517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征服此地,重修城墙(现存城墙即建于1538年),将耶路撒冷纳入“叙利亚省”,城内分设犹太区、基督徒区、穆斯林区,宗教社区自治传统形成。

四、近代衰落与殖民时期(19世纪-20世纪中叶)

1. 奥斯曼晚期与欧洲渗透(19世纪)

19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欧洲基督教国家(如法国、俄国)以“保护圣地”名义介入,耶路撒冷成为列强博弈焦点。1831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短暂占领,1840年回归奥斯曼。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兴起后,欧洲犹太人开始迁回,1880年犹太人口占比达12%,与阿拉伯居民矛盾初现。

2. 英国委任统治与圣城分裂(1917-1948)

- 1917年贝尔福宣言:英国占领耶路撒冷(一战击败奥斯曼),发表支持犹太人建国的宣言,犹太移民激增。1922年国际联盟将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耶路撒冷设为单独行政区域,由英国直接管辖。

- 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联合国计划将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托管,但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控制西耶路撒冷,约旦占领东耶路撒冷(含老城),圣城首次被分割,约旦禁止犹太人进入西墙,以色列禁止阿拉伯人进入东耶路撒冷圣地。

五、现代冲突与主权争议(1967年至今)

1. 六日战争与以色列占领(1967)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及约旦河西岸,拆除老城周围阿拉伯民居,扩建犹太定居点,并于1980年通过《基本法》宣布耶路撒冷为“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未获国际社会承认(联合国安理会242号、478号决议认定其吞并行为非法)。

2. 巴以冲突中的圣城(1993-至今)

- 奥斯陆协议与地位冻结:1993年巴以和谈中,耶路撒冷地位作为“最终地位问题”搁置,巴勒斯坦主张东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以色列坚持对整个城市的主权。

- 圣殿山冲突:老城圣殿山(犹太教称“圣殿山”,伊斯兰教称“尊贵禁地”)是冲突核心,2000年沙龙强行进入引发第二次起义,2023年以色列警察多次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导致巴以暴力升级。

- 国际立场:美国于2017年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迁都,引发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联合国及多数国家仍视东耶路撒冷为被占领土,主张耶路撒冷地位应通过巴以和谈解决。

3. 现状:实际控制与宗教共存

- 以色列管辖:整个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市政当局管理,东耶路撒冷约28万阿拉伯居民拥有以色列永久居留权(非公民权),可自由通行,但面临住房、教育资源限制。

- 宗教圣地管理:圣殿山由约旦伊斯兰瓦克夫(宗教基金)管理,犹太人可参观但禁止祈祷;圣墓教堂由希腊东正教、天主教等六大教派共治;哭墙由以色列宗教事务部管理。

- 人口结构:2023年耶路撒冷人口约97万,其中犹太人占62%,阿拉伯人占38%,定居点扩张持续改变人口比例。

六、圣城的三重神圣性

1. 犹太教:圣殿山是上帝选民与神立约的中心,第一、第二圣殿遗址所在,西墙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

2. 基督教:耶稣受难、复活之地,圣墓教堂是基督教最神圣的朝圣地,《圣经》中记载的橄榄山、各各他等遗址遍布全城。

3.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起点,阿克萨清真寺被《古兰经》称为“远寺”,圆顶清真寺内保存着“登霄石”。

总结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一部宗教圣化与政治争夺的交织史,从大卫王定都到当代巴以冲突,其命运始终被“神圣性”与“主权”双重逻辑驱动。当前,耶路撒冷作为中东最敏感的地缘政治焦点,其未来地位不仅关乎巴以两国的核心利益,更牵动着三大宗教信徒的精神世界,和平解决方案的难产,凸显了历史遗产与现实政治的深刻矛盾。

巴勒斯坦人口结构

截至2024年,巴勒斯坦总人口约为1480万,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常住人口为561万,其余为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的难民及侨民 。其人口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 民族与宗教构成

- 民族:98%为阿拉伯人,其中巴勒斯坦人占绝对多数,其余为切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等少数民族。

- 宗教:

- 逊尼派穆斯林:占总人口98%,是主流宗教,尤其在加沙地带几乎全为穆斯林 。

- 基督徒:仅占1%,主要集中在伯利恒、耶路撒冷等地,但因歧视和经济压力,基督徒人口从1922年的11%锐减至2024年的1%,部分被迫改信伊斯兰教或移民。

- 其他:少量什叶派穆斯林和德鲁兹派信徒。

2. 年龄与性别分布

- 年龄结构:

- 0-14岁:占38%(2024年),属于严重多子化社会,年轻人口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潜力,但也带来教育和就业压力。

- 15-64岁:占58%,是经济活动主力。

- 65岁及以上:仅占4%,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 性别比例:

- 总体性别比为99.717(男/女),男性略少于女性,但不同年龄段差异显著:

- 15-24岁:性别比105:100(男/女),年轻男性比例较高。

- 65岁以上:性别比73:100,女性寿命更长。

3. 城乡与城市化

- 城市化率:高达83.3%(2024年),农村人口仅占16.7%。加沙地带人口密度全球最高,达913人/平方公里,加沙省人口密度更达8457人/平方公里,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

- 人口分布:

- 加沙地带:210万人口(2024年),因冲突和封锁,经济崩溃,贫困率接近80% 。

- 约旦河西岸:351万人口,经济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拉马拉、纳布卢斯等城市为核心 。

- 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口约37万,被以色列实际控制,面临住房限制和资源歧视 。

4. 难民与移民

- 巴勒斯坦难民:约570万(含后裔),主要分布在约旦(217万)、黎巴嫩(47万)、叙利亚(63万)及加沙、西岸地区,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负责其基本援助 。

- 加沙冲突影响:2024年以色列军事行动导致加沙人口减少6%,约10万人逃离,4.5万人死亡,经济体系彻底瘫痪 。

5. 教育水平

- 识字率:成人识字率达95%,在中东地区居前列。

- 女性教育:女孩小学净入学率91%,初中95%,但高中入学率降至76%,高等教育中女性教师仅占0.21%,反映性别资源分配不均。

全国行政区划结构

巴勒斯坦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实际控制领土约25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如下 :

1. 约旦河西岸(11个省)

- 北部省份:

- 杰宁省(Jenin):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31万,农业为主,首府杰宁是西岸北部枢纽 。

- 图巴斯省(Tubas):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6.5万,以畜牧业和橄榄油生产为特色。

- 图勒凯尔姆省(Tulkarm):面积246平方公里,人口18.2万,工业集中(纺织、食品加工)。

- 中部省份:

- 纳布卢斯省(Nablus):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38.1万,西岸最大城市之一,以手工业(肥皂、陶器)和高等教育闻名。

- 拉马拉和比雷省(Ramallah and al-Bireh):面积855平方公里,人口34.8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在地,政治、经济中心。

- 耶路撒冷省(Jerusalem):面积345平方公里,人口41.9万(含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主张其为首都,但被以色列实际控制 。

- 南部省份:

- 希伯伦省(Hebron):面积997平方公里,人口70.7万,西岸人口最多省份,以农业(葡萄、橄榄)和旅游业(亚伯拉罕清真寺)为主。

- 伯利恒省(Bethlehem):面积659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基督教圣地,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但基督徒人口锐减至10%。

2. 加沙地带(5个省)

- 北加沙省(North Gaza):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36.3万,人口密度5947人/平方公里,以农业和渔业为主,但受以色列封锁影响严重 。

- 加沙省(Gaza):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62.6万,加沙地带核心城市,经济以小型工业(塑料、食品)和国际援助为主。

- 代尔巴拉省(Deir al-Balah):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26.4万,农业集中区,种植柑橘和蔬菜。

- 汗尤尼斯省(Khan Yunis):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34.1万,南部交通枢纽,渔业和纺织业为经济支柱。

- 拉法省(Rafah):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22.6万,与埃及接壤,依赖边境贸易和走私,但以色列限制人员流动 。

3. 以色列控制与行政区划争议

- A/B/C区划分(奥斯陆协议):

- A区(18%):巴勒斯坦完全控制,主要为城市中心。

- B区(22%):巴勒斯坦民事控制,以色列安全控制。

- C区(60%):以色列完全控制,含70万犹太定居者,巴勒斯坦仅能在C区进行有限农业活动 。

- 东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过《耶路撒冷法》吞并东耶路撒冷,但联合国及多数国家视为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将其设为耶路撒冷省 。

行政区划的历史与现实挑战

- 历史演变:1995年后,巴勒斯坦通过奥斯陆协议逐步扩大控制区,但以色列持续扩建定居点,导致巴勒斯坦实际控制区域碎片化 。

- 经济影响:

- 西岸:A/B区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C区因定居点扩张,巴勒斯坦无法开发资源(如水资源、磷酸盐矿) 。

- 加沙:长期封锁导致GDP萎缩82%,失业率达80%,依赖国际援助生存 。

- 政治分裂:西岸由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加沙由哈马斯控制,两地分治局面自2007年持续至今 。

总结

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以年轻、高城市化、宗教单一化为特点,而行政区划因以色列占领和定居点扩张呈现高度碎片化。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与西岸的经济依赖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巴勒斯坦在政治独立与民生发展上的双重困境。未来,人口增长、难民安置与领土主权争议仍是其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