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兴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25-05-18 13:59 浏览量:3
东兴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广西南部,防城港市西部,东、西和北面与防城港市防城区接壤,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国海陆相连,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东兴历史悠久,境内有5000多年前的交东贝丘遗址,有汉代的马援伏波文化,清代的大清国一号界碑,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族哈节和京族独弦琴艺术等。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国电子商务百强县”“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十佳乡村振兴示范市”“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东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个,“上山下海又出国”旅游名片人气持续高涨。#广西#
历史沿革
东兴市依山濒海,古有“天涯海角”之称,地属南交(南交即交趾,最早见称于黄帝之孙颛顼,虞舜称交趾,尧称南交),乃蛮荒之区。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1958年在茅岭公社的珓杯墩,江平公社的交东出土的绳坟陶片,磨光石斧,砺石等文物,可为佐证),夏、商、西周三代,县境均为交趾东部濒海一区域,在荆州南境,尚未入版籍,所谓“在禹贡之外,未入职方,(东)周庄王(前696年)即位后,交趾之区,始有国家出现,县境在文郎国(后为瓯骆国)之东境。
秦始皇33年(前214年)占领百越,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县境才收入版图,属象郡为合浦县地,但政令尚未施及。
秦末汉初,赵佗占据南越各郡称王(南越王)县境属南越国。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县境属合浦郡西于县。此为县境正式划入中国版图之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二月,交趾郡麋泠(冷音零)县女子徵侧(嫁朱县人诗索为妻)雄勇杰傲,蛮横残忍,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徵侧怒与其妹征贰叛,略城六十五,自立为王(建都糜泠),寇祸连年。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征讨,途经县境。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二征授首,叛乱平,马援立铜柱于分茅岭(在今友谊关南十八华里之屯梅圩一一现越南境内)以表汉界。留裨将黄万定为平夷大夫,率部留守交趾边界(今之县境一带),以后其子孙世袭分守;时罗、古森、思勒、澌凛、罗浮、丫葛(河洲)等七峒。将西于县西南,析置封溪县,县境在封溪县西南部,属交洲交趾郡。
三国吴大帝孙权时(220至280年),封溪县改属交州合浦郡,晋因之。
南朝刘宋(即刘裕)划合浦郡西境析置宋寿、宋广、安京三郡,县境东部属宋寿郡,西部属交趾群,初隶交州,后隶越州。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于钦江置安州(今之钦州),隶桂林总督府,县境在安州之西南,是县境统一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始。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以黄娃(黄万定后裔)戍守之地置黄州,使之世袭为土司,辖安平一县,县境在安平县。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改黄州为陆州,县境在陆州东北部的安平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钦州为宁越郡,陆州为玉山郡,县境属玉山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县境分属安海、玉山、内亭、遵化四县、隶岭南西道、钦州都督府。肃宗乾元六年(六七O年)县境属钦州,隶邕州都督府。
五代后汉(六O七至九六O年)县境仍属钦州。
宋太祖开宝四年(九七一年)置广南西路,钦州版籍包括县境在内,才正式由中央直接派官员管理(以前还是藩属),开宝五年(八七二年)防城之名始见于典籍(以前叫闬寨),此是防城得名之始。(县志记载:防城古称闬寨(音汗,墙垣的意思),因此地是古交趾人经常入侵的要冲,土人为防御交寇,竖木为栅作为外卫,而聚居其中,故名闬寨。(现防城镇址原在防江西南岸城头村还有遗址可考)含防御外寇,竖木作城之意,到宋太祖开宝五年(九七二年)才把闰寨改为防城,故亦有防城无城之谚。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一二七九年)钦州改为钦州路,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海北道,县境属钦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改钦州路为府,领灵山、安远两县,县境属安远县,如昔巡检司(治地在如昔峒即今之江平圩,一说在今之那梭圩)、隶广东布改司,收七峒长官司印,罢为峒长。是为县境改土归流之始(流官是由中央派委定期任职的官,土官是土著世袭的官)。
明宣宗宣德(1426年)间,以防城汇为界,沿称东北部为三都(时罗、贴浪、如昔),西南部为五峒(澌察、罗浮、丫葛(河州)、古森、思勒),后本此而称三都五峒。
清高宗乾隆四年(1740)县境西南属如昔巡检司,东北属防城巡检司,隶广东省,廉州府、钦州。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翌年清法媾和,订天津条约,十三年(1887年)与越南划界订约,收回白龙尾、江平、八庄(即板八)、滩散、峒中各地(这些地方向属如昔巡检司)钦州疆域扩展,乃于次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增置防城县,是为防城县之始。原钦州防城巡检司,改为防城典史。原钦州州判,改为防城县丞(驻东兴)。原钦州巡检司改隶防城。收回江平地方(包括白龙尾),增置江平巡检司。典史及如昔、江平两巡检司辖地,皆属防城县知县治之。而钦州升为直隶州(不再受廉州府辖)辖防城县。全县疆域划为三区:东南区及附城属典史佐治;东北区属如昔巡检司佐治;西南区属江平巡检司佐治(江平巡检司就近受辖于驻乐兴县丞)。
越南自宋元以后,为中国藩属,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订天津条约,越南遂被法国占领。中国与越南定界,始于汉建武十八年(四十二年)马援征越立铜柱于分茅岭,以表汉界。是为中越最早立界之始。1884年法占越南后,1887年曾与越南划界订约,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清廷再派遣鸿胪寺卿邓承修、高雷廉道王之春会同钦州知州李受彤(当时防城隶属钦州)与法使狄隆协商划分国界,几经谈判,决定以沿江沿海为界;将白龙尾至竹山,经原属越南的巫头、沥尾、山心、江平之地划归中国,另有越属的峒中、板八亦划归中国。将竹山对面原属中国的狮子岭则划归越南。由竹山沿东兴汇直上至峒中,江之东北方系中国界,江之西南方系越南界。两方竖有界柱。我方界柱是用石刻制,上刻“大清国钦州界,大清光绪十六年钦州知州李受彤书”等字样,竖立沿江之滨。这条界河当时定名为“嘉隆江”也叫“明伦江”,解放后才改称“北仑河”。
民国成立(1912年)废除府、州制一律称为县,行政官初称知县,后改称县令,民国二年十一月改称为县知事,民十年,始定名为县长。防城与钦州不相统属,初同隶于钦廉军政府,继同隶于钦廉绥靖处。民三年九月,钦廉绥靖处改组为钦廉道尹公署,辖钦州、合浦、灵山、防城四县。民九年,钦廉道尹公署裁撤,防城县直属广东省政府,自此成为省县两级制。民元以后,驻东兴之防城县丞;驻县治之防城典史;驻大直圩之如昔巡检司;驻江平之江平巡检司;驻白龙昆之白龙营都司;东兴营移驻县城之守备暨分驻县城、东兴、白龙尾、江平、板兴之千总五员;分防冲仑、嘉隆两汛之把总二员;分防那马、松柏之外委千总二员,皆裁废。将全县划分为自治区与警察区各五个—一附城、东兴镇、平旺乡、大直乡、那芹乡。自治区各设自治会,县成立县议会,警察区各设警察署。民三年,各乡镇自治区及县议会一律解散,只保留警察署,民二年,设司法专员,专管司法。民三年以后,县知事仍兼理司法。民十年始设合浦地方审判厅防城分庭。至此司法与行政才分立,分庭后改为分院。至民二十六年改置防城地方法院。以民十七年(1928年)起,设县参议会。当时全县分八个行政区:防城、东兴、那梭、那良、大直、大茶、企沙、江平。和二十三个乡镇:防城、东兴、那良、企沙、江平、大直、大茶、那梭、华石、茅岭等十个镇,扶隆、光坡、三波、峒中、滩散、江山、平旺、那狼、竹山’黄竹、镇平、大东、那天等十三个乡。
防城全县解放后,县人民政权从革命游击区一一那梭迂至防城镇。当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1年,东兴曾划为市(县级市),时间仅一年。1952年3月防城县划归广西省,属钦州专区。1955年5月,复划归广东省合浦专区。1957年7月,防城划分为东兴、防城两个县,同时将大直区划给钦北壮族自治县(现属钦州县)。东兴筹建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1958年5月1日,自治县正式成立时,国务院批下定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防城县的县治仍设在防城镇。1958年12月,东兴、防城两县合并,取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县城设在东兴镇,属广东省湛汇专区。1965年7月,再次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属钦州专区。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和中越关系的变化,经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2月25日,县治从边城东兴迁到防城镇,并改名为“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5月23日,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原辖地分为防城区、港口区,隶属防城港市。今东兴市境域属防城港市防城区(治所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珠河小区)。
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东兴市,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同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东兴市由防城港市代管。
行政区划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马伏波将军平定交趾叛乱,设封溪县,立铜柱于分茅岭(属古森峒地),表示汉界。留下有功裨将黄万定、禤纯旺率部戍守,颁发九瓣花形铜印(俗称九爪印),世袭土司。封溪县辖时休、时罗、贴浪、古森、澌凛、丫葛、罗浮、思勒、如昔9峒。其中在今东兴市境内的有丫葛、思勒、罗浮、如昔4峒。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安平县,辖及今防城港市东兴市、防城区、港口区地域。
隋大业三年(607年),安海县(原安平县、海安县)辖今防城港市东兴市、防城区、港口区地域和钦州市钦南区等部分地域及今越南芒街一带。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宁海县(原安海县)入安京县,安京县遵化乡设时罗(辖时罗1峒)、贴浪(辖古森、澌凛、贴浪3垌)、如昔(辖丫葛、罗浮思勒、如昔4垌)3都辖8峒(时休峒并入时罗峒)。如昔都(治所在如昔峒,今江平镇江龙村恒山组)辖地在今东兴市境域。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如昔巡检司为文官,属正长官司,辖峒为副长官司,辖百户。思勒峒为武官,授千户。如昔巡检司管辖时罗、贴浪、古森、斯凛、丫葛、罗浮、思勒、如昔8峒。时罗峒治所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河西开发区,原水营村地;贴浪峒治所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扶隆乡;古森峒治所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一带,辖有“三不要地”(广东不要、广西不要、安南不要)的北仑、北基(鸡)等地,即东南和东北与澌凛、贴浪2峒接界,西沿大山麓至镇南关外分茅岭;澌凛峒治所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丫葛峒治所在今东兴镇河洲村;罗浮峒治所在今东兴镇楠木山村;思勒峒治所在今江平镇思勒村;如昔峒治所在今江平镇江龙村恒山组。如昔巡检司收7峒长官司印(如昔峒设镇将不设峒主,所以只记7峒),重新颁发印信。辖地由北部钦邕交界管界巡检司(今钦州市与南宁市交界处)驻地起,至钦州那陈圩(在今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东辖及钦州渔洪江(在今钦州市钦南区黄屋屯镇黄屋屯江往下流至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江);东南至龙门巡检司,接海;南至江平尾岛(在今江平镇尾村),接海;与佛淘径巡检司(在今越南芒街一带)接界;西至镇南关(在今凭祥市友谊关)外分茅岭。今东兴市境域属如昔巡检司管辖。宣德二年(1427年),黄金广等峒长以所辖澌凛、罗浮、丫葛、古森4峒并威胁思勒峒及佛淘径巡检司(在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芒街市)叛附安南,共99村,272户。安南入侵江平江龙、思勒村部分地域与东兴楠木山村(在罗浮江畔)、河洲村一带及今防城区那良镇、峒中镇一带。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钦州知州林希元向安南(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提出归还侵占地域,明朝遣都指挥王相、刘滋、知州文章、姚明相与安南划定疆界收回古森、澌凛、丫葛、罗浮与思勒5峒(1431年,安南合并罗浮、思勒峒,改称金勒,所以有归还4峒之说),但土地面积和人员不及1/10。回归疆土仍属如昔巡检司管辖。
清雍正五年(1718年),户部议准广东总督孔毓珣奏请,归并“三不要地”由钦州就近抚绥,设汛派兵巡游弹压。光绪十三年(1887年)[一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江平巡检司,管辖划界新收回江平(今江平镇部分地区,原为如昔峒地)、白龙尾(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乡,原为如昔峒地)、峒中(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原为古森峒地、八庄(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板八村一带)原为古森峒地、滩散(在今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滩散街,原为澌凛峒地)。其中,峒中、八庄、滩散,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划界收回。同年,防城县境设三区管辖。江平巡检司管辖西南区,东北区由如昔巡检司管辖,东南区由防城县典史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防城县设东兴镇自治区,江平警察区。民国三年(1914年),撤销东兴镇自治区,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江平、大桥(在今马路镇)3个警察区,各设警察区署。民国四年(1915年),境域有东兴(含竹山分驻所)、江平2个警察分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警察分所复改成警察区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今东兴市境域设东兴镇、江平镇和竹山乡、镇平乡。
1949年5月,成立防城县人民政府,辖域设东、西、南、北4个区管辖。今东兴市境域属防城县南区。
1950年,南区分为第二区和东兴镇,东兴镇成为区级镇,由县直辖;第二区驻江平镇,辖江平镇、镇平乡(今马路镇)。1951年3月,东兴镇拟升格为县级东兴市,辖东郊、北郊2个乡和原东兴镇的街道居民区。
1952年8月,防城县将第一区至第七区数序改为第一区至第十一区,今东兴市境域有第四区,由第二区改称,驻江平镇,辖江平镇和江龙、长山、交东、山心、竹山、巫头、东、尾8个乡;东兴市撤销,恢复为乡镇级建制东兴镇,1953年4月1日,东兴镇改称第十区,驻东兴镇,辖东兴镇和大旺、冲榄、楠木山、东郊、北郊、松柏、江那、河洲8个乡。今东兴市境域的北联、马路乡(今马路镇,由镇平乡改称)划入第五区;黄竹、大桥、横隘、竹围乡划入第六区。
1955年8月,各区原按数序称谓冠以地名称谓,第四区改称江平区,第十区改称东兴区,北联、马路乡在那良区,黄竹、大桥、横隘、竹围乡在那梭区。
1957年3月,防城县分为防城县、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驻东兴镇,划辖东兴区9个乡(镇),江平区9个乡(镇),那良区13个乡,滩散十万山偏族(1958年定为壮族)瑶族自治区10个乡,并从大菉区(归防城县)划辖扶隆、那果2个乡,从那梭区(归防城县)划辖大桥、平风(平丰)、光明和稔稳4个乡。共4区47个小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348平方米。防城县撤区并乡,设置14个乡(镇),今东兴市境域的横隘、竹围村在防城县那梭乡。1958年3月,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撤区并乡,重新设置为13个乡(镇),其中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镇、江平镇和北郊乡、马路乡、大桥乡、竹山乡、巫头乡。
1958年5月1日,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县更名为东兴各族自治县,将防城县那梭乡的横隘、竹围村划属东兴各族自治县。10月,成立东兴、那良、火光3个第一批人民公社。其中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火光2个人民公社。12月,火光人民公社改称马路人民公社,防城县并入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兴各族自治县辖东兴、那良、马路、防城、大菉、那梭、企沙7个人民公社,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马路2个人民公社。
1959年2月10日,从东兴人民公社分出江平人民公社。6月,东兴各族自治县辖东兴、那良、马路、防城、大菉、那梭、企沙、滩营、江平、江山、那勤、光坡、滩散、峒中14个人民公社。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马路、江平3个人民公社。
1961年3月,东兴各族自治县辖21个人民公社。5月,东兴各族自治县设江平、那良、那梭、防城、大菉、企沙6个区,辖29个人民公社。今东兴市境域有1个区6个人民公社。江平区辖江平、江山、巫头、吒祖4个人民公社,江平、吒祖、巫头3个人民公社在今市境,东兴镇、罗浮人民公社(东兴公社一分为二)属县直辖;马路人民公社属那梭区。9月,增设东兴区,辖东兴镇、罗浮、马路3个人民公社。
1963年2月14日,撤销管理区,人民公社合并为19个,即东兴(东兴镇为生产大队乡及镇)、江平、江山、防城、茅岭、企沙、光坡、滩营、平旺、大菉、那勤、扶隆、那梭、华石(滑石)、马路、那良、滩散、板八、峒中人民公社,其中今东兴市境域有东兴、江平、马路3个人民公社。
1972年3月,东兴镇由东兴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级镇升格为人民公社级镇建制,与东兴人民公社合署办公;11月1日,东兴镇人民公社独立办公。
1978年12月,今东兴市境域属防城各族自治县辖域。
1984年7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今东兴市境域的东兴镇人民公社改为东兴镇,江平人民公社改成江平镇,东兴人民公社改为松柏乡,马路人民公社改为马路乡,共有2个镇和2个乡。
1990年12月,马路乡改为马路镇。
1991年10月,松柏乡并入东兴镇。境域有3个镇,下辖4个街道居委会和33个村公所。
1993年5月撤销防城各族自治县,其辖地分为防城港市防城区、港口区,今东兴市境域属防城港市防城区辖域。
1996年4月,成立东兴市(县级),从防城港市防城区划辖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4个街道居委会和33个村委会)为东兴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88.78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
2002年东兴市辖3个镇(10个社区居委会31个村委会)。
2014年,东兴市行政区划为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10个社区居委会,31个村委会。东兴镇辖中山、七星、公园、北郊、花溪、东郊、深沟7个社区居委会和楠木山、松柏、竹山、牛轭岭、长湖、江那、河洲、大田8个村委会;江平镇辖城南、城北2个社区居委会和江龙、交东、班埃、吒祖、黄竹、思勒、贵明、山心、潭吉、横隘、那漏、长山、巫头,沥尾、榕树头15个村委会;马路镇辖兴桂1个社区居委会和马路、大桥、平丰、竹围、吊应、冲榄、大旺、北联8个村委会。
2015年东兴市下辖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有31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面积590km²。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东兴市常住人口有14.47万人,主要居住有汉、京、壮、瑶等民族,是京族在我国唯一的聚居地,现有京族人口约1.5万人。
2019年,东兴市辖东兴镇、江平镇、马路镇3个镇,市人民政府驻东兴镇。
2023年3月,东兴市辖辖东兴镇、江平镇、马路镇3个镇,31个行政村,11个社区。
目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590平方公里,海陆边境线89公里,辖东兴、江平、马路3个镇31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常住人口近22.1万人。
大美广西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