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杨炳阳:卢沟桥畔的回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发布时间:2025-07-24 14:25  浏览量:1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卢沟桥畔的回声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当最后一抹阳光从卢沟桥栏杆的石狮身上慢慢地消褪,淡淡的月亮便跃上天边,夜晚的降临使这座古桥和桥东的那座宛平小城沉浸在梦幻般的宁静气氛之中。只有当高悬的大红灯笼霎然点亮,把威严的城门楼映现于黑朦朦的夜空之上,才使人猛然忆想起那八十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震惊世界的一幕。

进入宛平城门,穿过那条宁静的街道,然后信步走上那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卢沟桥,你很难相信,八十多年前那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抗日的枪声,就是在这里响起的,因为你脚下的流水,是那样的平静。但是,如果你闭上双眼,用你的心灵,你的良知去倾听,你就会感觉到,那当年的枪炮声,如今仍然在这卢沟桥畔久久回荡,就是这声音,惊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就是这声音,惊醒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之魂。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这是一个炎黄子孙无法忘怀,也不应该忘记的日子。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并不仅仅为了一座卢沟桥,一座宛平城,而是为了打开华北通道,彻底地征服中国。民族的存亡已到了最后的关头,事实,已不再容许退让和苟安。这一天,历史的风云把中华民族推上了反法西斯战场的前线;这一天,睡醒了的东方雄狮发出了不屈的怒吼;这一天,我们民族的精英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捍卫了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方古国的尊严,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大东亚共荣的迷梦。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到外来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用自己全部的力量,自己全部的心血,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反对外来的敌人。正因如此,在这个生死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电告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巨大的爱国主义的凝聚力之下,亿万爱国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与骄横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生与死的决斗。中国,再也不能忍受别人的其侮;中国,再也不愿向强盗们弯腰,那卢沟桥的枪炮,就是它奋进的号角;那震天的呐喊,就是它醒来的咆哮。

漫长而艰难的八年啊,时空仿佛都凝固了,历史久久地在这片硝烟中徘徊。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每一只军国主义的铁蹄,都溅起了复仇的火花;每一把带血的屠刀,都燃起了扑不灭的火焰。哪怕血流成河,哪怕尸骨如山,就算只剩一滴血,也要撒在祖国母亲的胸膛;就算只有一口气,也要唱出嘹亮的战歌。

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浸渍了先烈的热血,头顶的苍天,每一方,都安息着义士的忠魂。那遍地的废墟、那满山的荒坟,就是历史的明证。

在这多年的噩梦中,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人,经济损失五千多亿美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是中国军民,用巨大的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疯狂的野心;是中国军民,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已难以形容和令人难忘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民族不屈的最强音;是中国军民,以“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壮烈之举,揭开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壮丽不朽的一页。

历史,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今天的卢沟桥,是那样的安详和宁静,可是,假如你不打算忘记昨天,假如你不打算背叛过去,那你就应该知道:那石桥上的累累弹坑,正在讲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骄傲;那栏杆上的只只雄狮,正在呐喊着一个永不屈服的中国魂!

中国需要“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铭记抗战英烈,弘扬抗战精神,中国需要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切缅怀抗战英烈。我们不应该总是把国耻挂在嘴上,而应该纪念那场胜利。毕竟那是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一次胜利。”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80年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也早已由民族解放转向了经济建设,我们还需要“抗战精神吗”?尤其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他们只知道日本人曾经侵略过中国。只在电影电视和手机视频上看到过日本鬼子龇牙咧嘴的形象,但却不知道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多么不易,不知道在整整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中,中华儿女已经形成了一种克敌制胜的“抗战精神”。要知道有了这种宝贵的精神,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激励我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奋勇向前。

“抗战精神”是万众一心的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是一首多么激动人心的旋律,当年的中华儿女们,就是这样的挺起胸,抬起头,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因为所有的中国人都懂得“一根铁棍容易折,拧成的麻绳拉不断”的道理。所以说,没有万众一心,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就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

“抗战精神”是不屈不挠的精神。日军曾经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而实际经历了14年,他们也没有让中国屈服。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每天都面对着烧杀抢掠,但是他们绝不屈服,前仆后继,奋死抗争。那时的中国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呢?正如罗存康馆长所说:“中国的功绩,就在于坚持抗战14年不投降。如果中国像法国投降德国一样投降日本,日本就可以在中国依靠中国的人力资源,组织起几百万军队投向太平洋战场。二战的历史就可能要重写。”

“抗战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14年抗战之艰苦,令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难以想像。我们都知道东北的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他牺牲后,敌人抛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连日本的一个军官,都被感动得流泪,说:“杨靖宇,中国人的英雄!”谁能想到杨靖宇将军牺牲前,连续20多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晚上睡觉,连一个草棚都没有,只能躺在冰天雪地里,至于身上所穿,更是破衣烂絮。可他仍然坚持斗争,仍然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

“抗战精神”是自我牺牲的精神。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共牺牲3500余万人,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在湖南常德保卫战中一支8000人的中国军队,只有83人生还。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受伤牺牲近10万人。多少个热血青年,多少个中华才俊,多少个优秀儿女。都倒在了日本军队的枪炮之下。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也有理想,也有追求,但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铭记历史,才能塑造未来。发扬“抗战精神”为的是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鼓舞民族士气,坚定民族信心。试想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都能取得14年抗战的胜利,如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历史有它自己的庄严……

历史有它自己的庄严。尽管时光流逝,日月更替,但是,历史自身并不是舞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可以任由时装设计师依照个人喜好和时代崇尚任意变换其流行的款式和色调。恰恰相反,当今天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看重功利目的,甚至“戏说”历史的时候,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正是珍爱今天的一种最好表现。

历史有它自己的庄严。透过历史的硝烟,可以洞察我们民族不朽的抗战精神。在80年前的烽火岁月里,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共御外寇,誓死不当亡国奴,与敌人血战到底,从平型关大捷到沪松抗战,再到沂口战役、徐州和武汉会战、台儿庄和昆仑关大战,乃至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殉国,坚守马家村的全排官兵壮烈牺牲,胶东全连82人全部壮烈殉国的杨家庄战斗等,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空前的觉醒和抗争,其中藴涵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民族悲歌,莫此为甚;民族精神,亦莫此为甚。

历史有它自己的庄严。在省思历史时,我们才发现80年前的胜利也埋下了中国国民难解的心结。战后的80年是中国赢得了战争却依旧值得不断反思的80年,更要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地走向未来的80年。

当今我们解读历史,重新正视历史,进一步探求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今天国人恭逢国庆,于祭国殇,悼国魂,祝国运的庄严时刻,可以告慰英灵的是祖国的跨越发展:国力增长,经济繁荣,人民安居。14亿多人民的不懈追求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纪念胜利 反思责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军民经过14年抗战,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战争夺走了3500多万中国人的宝贵生命,惨哉悲兮。我们只有牢记那段血淋淋的历史,时刻反思责任,居安思危,苦练杀敌本领,才能更好地抵御来犯之敌。

落后就要挨打。在近代史上,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和欺凌——八国列强的侵略抢夺、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等等无不显示出落后挨打,弱肉强食的规律。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俄乌战争巴印空战和中东巴以冲突、恐怖主义、民族残杀此起彼伏,霸凌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危害上升。特别要警惕的是,法西斯主义幽灵并未消失,日本帝国主义阴魂不散。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同胞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惕,遏制和消除可能导致战争的各种因素,绝不允许侵华战争的悲剧重演。同样,我们也要防止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和平演变。

可以说,没有比中国人更向往和平,更渴望天下太平了。战争意味着妻离子散、意味着经济萧条、意味着缺胳膊少腿甚至死亡。然而,当今世界总有那么一些想制造事端、制造流血事件,想称王称霸、颠覆别国政权、干涉他国内政,甚至企图掩盖历史罪行的犯罪集团和右翼分子。这一切充分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们要在纪念胜利中反思责任,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之心,更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杨靖宇: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常说:“向侵略者屈服的人,决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他,就是一个至死不向侵略者屈服的真正的中国人。

杨靖宇,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五岁那年就失去了父亲,他和母亲、妹妹依靠叔叔,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让他能识几个字将来支撑家庭,母亲节衣缩食,好不容易才把他送到了学校。性格坚毅的他,学习十分勤奋。

1918年14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确山县第二高等学校。那年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共产主义思想传到了中国。紧接着“五·四”运动爆发了,他和学校的全体师生一起,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上街游行,贴标语,散传单,抵制、查封日货。他是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一九二三年他在开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党派到白区工作。他先后五次被捕入狱,敌人给他灌辣椒水、石灰水、上电刑,各种酷刑用尽,但他坚强不屈,宁死也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几次都是在他的坚持斗争和党的营救下出的狱。

1928年他被党派到东北开展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20万大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拱手让出东北三省,东三省三千万同胞从此沦入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铁蹄之下。

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杨靖宇被选为共产党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反日同盟总会会长,宣传、组织群众,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坚决的斗争。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派他到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游击队的政治素质迅速提高,人数扩大,战斗力迅速增强,连续粉碎了日、伪军的四次“讨伐”。抗日游击战争的烽火很快燃遍东北各地,有力地打击了日寇。

1936年,杨靖宇已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南满省委书记,并任中共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这年冬,南满日寇调集日军、伪军、警察等号称20万人的联合部队,对抗联开始了“冬季大讨伐”,声称要剿灭抗联,并悬赏10万大洋通缉杨靖宇。在极端困难危急的情况下,杨靖宇和战士们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12月上旬,杨靖宇和警卫排30名战士,被敌人包围在辑安县一座山中,敌人发誓要“活捉杨靖宇”。杨靖宇沉着机智地带领战士利用地形挖洞隐蔽。几天以后,粮食吃光了,洞内无法生火和觅食,杨靖宇带头撕下衣服里的棉絮充饥,坚定地号召战士们:“坚持就是胜利!”第16天,敌人因长时间搜索不到杨靖宇而颓丧地撤退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抗战爆发。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日寇为解除其“心腹之患”,稳定后方基地,从1938年起,向燕北大量增加兵力,在东北全境加紧镇压“反满抗日思想”,大肆屠杀无辜居民,集中大量兵力对抗联活动的山区反复“搜剿”、封锁、制造“无人区”,企图困死、饿死、冻死我军。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同敌寇展开斗争。他们铺冰卧雪,断指裂肤,用泥土、水草来裹治创伤;夏天到来,“蚊吮血透衫”,昼夜难眠;没有粮食,他们吃野果、树皮、草根充饥。1939年10月开始,日寇调集20万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领的部队被围困在原始森林中,他们与敌人周旋度过一个严冬。1940年2月,杨靖宇带领几名战士在辑安县境内活动,遭到敌人袭击,两名警卫员也牺牲了,只剩他一人。敌人将他重重包围,敌机在头上盘旋扫射、撒下传单要他投降。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原林海里,没吃没喝,他只身与数百敌人周旋战斗了三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疯狂残暴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胸腹,发现他的肠胃中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在场的敌人惊呆了。

杨靖宇将军至死不向侵略者屈服,他永远是后世的楷模!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杨炳阳,生于1958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大众日报》《文汇报》《知音》《星星诗刊》《青岛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