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转战密林

发布时间:2025-07-16 16:10  浏览量:1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寇为巩固中国东北这一战略基地,把关东军增至8个师,日、伪、警兵力达到近60万人,并加紧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

此时,抗联的战略任务也由独立作战转变为配合全国其他抗日战场共同抗战。为更有利于统一指挥,抗日联军改编为3路军。杨靖宇任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周保中任第2路军总司令;张寿篯任第3路军总司令。

为打破日伪军的军事“讨伐”,抗联各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种措施顽强斗争。至1939年,各路军共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中共中央发出慰问电称赞抗联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之模范”。

抗联的反“讨伐”斗争激怒了日军,其中,第1路军更是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第1路军司令杨靖宇,被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列为第一号心腹大患,其规定的“讨伐”原则是:遇到土匪和抗联,打抗联;遇到抗联其他部队和杨靖宇的部队,打杨靖宇的部队。

1939年10月,梅津美治郎纠集日伪军7.5万余人,任命第2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为总指挥,向抗联第1路军所在的南满地区发动全面大“讨伐”,企图一举歼灭第1路军。

野副昌德诡计多端,他为这次大“讨伐”想出不少不同于以往的新招数。如:“陆空呼应”,就是由飞机在空中搜索锁定目标,无线电通信联络地面部队向目标合围。

除继续使用政治诱降外,野副昌德下令烧毁零散村户,实行“归大屯”政策,将群众驱赶到集团部落统一管理。大多数集团部落配备数百名武装,对出入群众以指纹对证盘查,稍有可疑即以“通匪”论处。

野副昌德还下令对粮食和生活用品实行“专卖”,将群众的粮食强制收缴,按人头配给不超过3天的粮食。如发现向抗日武装提供粮食和生活用品的,不但将其全家斩首示众,还要株连邻里。

面对异常严峻的形势,杨靖宇于10月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主要领导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组成若干小分队,分散在长白山区与敌进行游击斗争。

就在会议召开期间,杨靖宇突然接到密报,由于叛徒出卖,日伪军2000余人正向桦甸县头道溜河合围而来。杨靖宇当机立断,决定自己带领警卫旅及第一方面军800余人掩护部队主力转移。

第二、第三方面军的领导都争着留下打掩护,杨靖宇急道:“我是敌人的主要目标,只有我能把敌人引开,你们的任务是指挥各自部队尽快转移!然后落实会议精神,分散游击,打击敌人!”

杨靖宇带领800余名指战员迅速抢占有利地势,与包围上来的鬼子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激战,打退敌人6次进攻,牢牢地牵制住了敌人,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但是由于众寡悬殊,牺牲了200余人。

天渐渐黑下来,敌人停止了进攻。杨靖宇把参谋人员叫在一起,商量如何突围。一个参谋说:“等夜深敌人睡熟了,咱们趁机突围。”杨靖宇说:“鬼子哪会那么傻?我估计他们很有可能搞夜间偷袭,我们必须提前行动!”

入夜,杨靖宇让战士们在阵地上点起几堆篝火,把用枯草、树枝扎的一些假人放在每堆篝火旁,用以迷惑敌人。

然后,杨靖宇带领部队悄悄地摸到敌人阵地附近埋伏起来,等待时机突出重围。

日军果然如杨靖宇所料,企图趁夜偷袭。他们悄悄摸向抗联阵地,把几堆篝火像铁桶一样包围起来。一阵阵猛烈射击后,见没有任何反击,走近一看,篝火旁竟是一个个假人。而此时,杨靖宇趁敌人阵地空虚,率部一阵猛冲猛打,突出了重围。

杨靖宇指挥部队突围后,先后转战于桦甸县夹皮沟、濛江县瓮圈、柳条河沿和金川县回头沟等地。在回头沟、柳条河沿战斗中歼敌80余人,牵制住了敌人,大大减轻了主力部队在转移过程中的压力。

12月24日,杨靖宇率部在临江县板石沟与日伪军激战后,决定再次分兵,由他率领警卫旅牵制敌人。临走时,他叮嘱第一方面军领导,一定要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准备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12月底,杨靖宇得到情报,伪军1个连将路过濛江县7号桥。他手拿情报微微一笑,对警卫员说:“敌人给咱们送武器来了。”随后,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

杨靖宇率领警卫旅顶着凛冽寒风,昼夜兼程,向濛江县急行军。黎明时分赶到7号桥,杨靖宇命令部队立即着手设伏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们要在这里打敌人个“冷不防”。

上午9点来钟,敌人大摇大摆地来到濛江7号桥,钻进了杨靖宇设下的埋伏圈。杨靖宇见时机已到,大喊一声:“给我打!”顿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

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蒙了,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都跪在地上缴械投降。一个战士一边捡枪,一边跟旁边的战友说:“这伪军真不扛打,我还没过瘾呢,这仗就打完了!”

杨靖宇见敌人已被消灭,命令部队清理战场后迅速撤离,以防被日军包围。于是警卫旅跟着素有“雪上飞”之称的杨靖宇,像练了轻功似的旋即消失在了林海之中。

由于沿途的一些补给线已被敌人破坏,又与群众中断了联系,粮食补给成了大问题。1940年1月初,杨靖宇率警卫旅攻克濛江县敌人重要据点龙泉镇,歼灭日伪军近百人,缴获了部分粮食和物资。

龙泉镇据点被袭,野副昌德大发雷霆,他命令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坐镇濛江,调集日伪军4万余人,组织多支“讨伐”队,专门针对杨靖宇进行跟踪追击。

1月18日清晨,杨靖宇率领警卫旅行进到马屁股山附近时,严冬的大山里忽然升起了罕见的大雾,能见度只有几步远。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重机枪扫射声,接着各种枪炮声在周围不远处相继响起。

当杨靖宇发现中了敌人埋伏时,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敌人从早已埋伏好的各高地,居高临下向警卫旅疯狂射击。杨靖宇带领战士们抢占高地英勇反击,可是敌众我寡,抗联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战士,杨靖宇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命令4连副连长马青山带领警卫旅主力和伤员立即突围,向桦甸方向转移。他亲自带领小分队60余人阻击敌人,掩护警卫旅主力撤退。

杨靖宇带领小分队顽强阻击敌人,直到马青山他们顺利突围才撤退。这之后,杨靖宇带领小分队转战于濛江、辉南之间山区,战斗30余次,部队伤亡较大,最后只剩下了10余人,可是仍未摆脱敌人追击。

2月,正是山里最冷的时节,大树被冻得“咔咔”直响,粗大的树干裂开大缝。杨靖宇带领同志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走了一夜,刚好又落了一场雪,把他们的脚印都盖住了,终于把敌人甩开了一段距离。

小分队走到一个密林旁的山沟里,杨靖宇停住脚步,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周围的情况。他发现南面是个大木场,有几千个工人在山上伐木,树林里的炊烟不时被风吹得腾空而起。

杨靖宇边看边念叨:“这里的环境不错,有利于部队活动,咱就在这儿过年啦!”小分队的帐篷、火炉早在转战中丢了,好在他们还有斧头和锯,大家一起动手砍树枝,在雪地上搭铺。

杨靖宇这几天得了重感冒,身体很虚弱。警卫员黄生发把一条小皮褥子铺在树枝上,又找了截木头当枕头。杨靖宇连身上的枪都没卸,就躺下来,用力翻转了几下,把身下的树枝压平坦了。他高兴地对黄生发说:“很舒服,你也抓紧时间睡一会儿吧。”

黄生发也累坏了,一躺下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睡眼惺忪地看见杨靖宇正坐在火堆旁,一边烤着被雪打湿的鞋,一边看着自己的裤子发愣。

黄发生一个激灵猛地站起来,跑到杨靖宇身边一看,糟糕!原来是那堆火烧着了杨靖宇身下的树枝,把他的棉裤烧了两个碗口大的洞。再一看杨靖宇手中的鞋,黄生发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原来,杨靖宇是个一米九三的大个子,脚也大,穿鞋需要特大号的。根据地被破坏,被服厂没有了,又买不到那么大的鞋,黄生发就用破布条子将早已破烂不堪的皮鞋层层缠裹起来。这段时间不停地行军打仗,踏冰踩雪,破布条子所剩无几,破皮鞋也快散架了。

黄生发找来些破布条子,重新缠裹好破皮鞋。接着脱下自己的破棉袄,撕下一块白色的里子布,比着棉裤上烧的那两个洞开始缝补。杨靖宇也上来帮忙,很快棉裤补好了。杨靖宇用手摸着缝补过的地方,微笑着说:“小黄,你的手艺还不错嘛!”

这时,第 2 路军的交通员来了,杨靖宇招呼他坐在火堆旁。两人交谈着,杨靖宇不时拿起铅笔聚精会神地往小本子上记着,有时若有所思地问两句话。

突然,山岗上传来一声枪响。杨靖宇忽地站起来,挥着手对大家说:“快进林子!”战士们立刻向密林深处跑去,很快淹没在了夜幕中。敌人是小股部队,害怕遭伏击,所以追打了一阵,就不追了。

黄生发和警卫班副班长朱文范在后边掩护,杨靖宇见他俩跟上来,忙问:“后边还有人吗?有没有人受伤?”黄生发说:“第2路军交通员的胯骨被打伤了,他叫我不要管他,快来找你。”杨靖宇一听,责备地说:“这就不对了,快,快去把他找回来!”

杨靖宇派了两个人去找交通员,黄生发说:“司令,您一天没吃 东西了,把这个吃了吧。”说着从背袋里拿出仅有的一块苞米饼递到杨靖宇面前。杨靖宇两手放在火上,看了黄生发一眼说:“就这一点干粮,搞碎煮汤大家喝吧!”

黄生发知道杨靖宇从来都是和大家同甘共苦,只得按照他的嘱咐去做。可是,身边连个罐头盒都没有,用什么煮呢?他忽然想起山坡上有一片锅铁,急忙找来,用草擦了擦铁锈,装上雪,放在火上煮。雪化了,他把那块苞米饼掰碎放了进去。

这时,交通员被背回来了。大家围着火堆,用一只小铜勺轮着喝那点苞米饼煮的稀汤。小铜勺从这个人手里,传到那个人手里,谁也不愿意多喝一口,都想让杨靖宇多喝一点。可是,杨靖宇只喝了两勺,就又把勺子递给了受伤的交通员。

交通员对杨靖宇说:“我的伤很重,把我留下吧。”杨靖宇不同意,但交通员再三恳求,最后只得答应把他暂时留下。他们在一个隐蔽处专门搭了一个小棚,把交通员安置好,还设法搞了些干粮给他留下。

临走前,杨靖宇对交通员说:“你安心在这里隐蔽几天,等我们联系着部队,马上就派人来接你。”交通员紧紧握住杨靖宇的手说:“司令,你走吧,祝你们快联系上部队,快取得胜利···”

杨靖宇见身边战士们的脸上写满忧郁,就满怀信心地鼓励大家说:“你们看见过大海吗?革命就好比海潮,有时高,有时低。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就‘围剿’我们的红军,可是红军却越‘剿’越多,敌人是搞不过我们的。走,趁黑天翻过山去。”

为躲避敌人的岗哨和篝火,杨靖宇带领小分队在大雪中转了一夜。天亮时他们绕到一个木场旁,木场的工人已经开始工作了,森林里响着一片“叮叮当当”的伐木声。杨靖宇对黄生发说:“去,向工人们买些多余的干粮来。”

黄生发和朱文范二人一同下山,走出不远,是一条林中大道,一些伐木工人正往山上走。他俩站在路旁对工人们说:“我们是抗联战士,现在没有吃的了,把你们的干粮卖给我们一点儿吧!”

工人们先是惊讶地看着他俩,接着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争着把自己身上带的苞米干粮、高粱面饼往黄生发手里的布袋子里放。转眼工夫,就凑了几十斤吃的。黄生发二人高兴得连声说:“谢谢。”说罢,他俩把钱塞给其中一名工人,扛上干粮往回走。

这时,迎面又走来一个工人,他穿着棉衣,披着件破羊皮袄,走得头上冒出了汗。黄生发看到他的羊皮袄,想起杨靖宇仅有的一条毯子、一件皮大衣在上次战斗中全丢了,最近感冒一直好不利索,就是因为身上没有抗冻的衣裳。

于是,黄生发和那位工人商量,请求工人把皮袄卖给他。工人听说他们是抗联的,马上把皮袄脱下来递给黄生发说:“你们为老百姓吃苦受冻,什么买呀卖呀的,拿去穿吧!”黄生发硬塞给他10块钱,就转身跑了。

杨靖宇坐在篝火旁的木堆上,正和大家说话。见黄生发和朱文范回来,高兴地说:“啊!搞了这么多吃的,太好了!”

小黄兴冲冲地说:“司令,我还顺便给您买了一件羊皮袄呢!”杨靖宇不肯穿,说:“送给伤员吧。”伤员哪里肯穿,最后黄生发硬把羊皮袄给他披在身上。

这天晚上,小分队又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隐蔽下来。敌人包围得很紧,飞机整天在头上转,打机枪、撒传单、扔炸弹,情况十分危急。有的同志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晚上,大家围着火堆,看着跳动的火苗,心事重重,不言不语。杨靖宇笑着说:“饿了吧,给你们来点儿‘精神食粮’好不好?”“精神食粮”就是革命故事,杨靖宇讲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

战士们围在杨靖宇身边,火光映红了杨靖宇那张坚毅、沉静、长满胡须的脸。战士们的情绪随着他的话起伏着,激动着。最后大家情不自禁,低声而有力地唱起杨靖宇亲手写的战歌:“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的响声…………崛起呀!…………既有血,又有铁,只待去冲锋…………”

篝火旁的精神会餐,让大家暂时忘却了辘辘的饥肠。第二天,像往常一样,天刚一亮,杨靖宇就起来了。他站在山坡上,认真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忽然,他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嘴角掠过一丝微笑。

他把大家召集到身边,神秘地说:“马上要过年了,你们想不想吃肉?”“做梦也想啊!”“可哪里有呀?”杨靖宇往山下沟里一指说:“那林子里的骡马是敌人打马掌受惊跑散的,咱们把它们圈回来,不就有肉吃了?”

大家一听,都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要求去完成任务。最后,杨靖宇选派了身手好的朱文范、聂东华前去。两人刚到山沟里,就碰到了一匹马和一匹骡子。他们互相打了个手势,手拿自制的套马索,从南北两个方向悄悄接近目标。

不料,他们离骡马十几米远的时候,那匹马突然竖起耳朵,仰头长嘶一声,接着便发疯般从朱文范身边一跃而过,向山林中跑去。眼看到手的马跑了,可把朱文范急坏了。

他迅速和聂东华又交换了一下手势,还没等骡子反应过来,两人手中的套马索同时腾空而起,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然后稳稳地套牢在了骡子身上。两人高兴地把骡子牵上了山。

火烤骡子肉端上来时,战士们高兴得欢呼起来。虽然没有油盐,肉烤得也有生有熟,战士们却个个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过年能吃上肉,他们已心满意足。

杨靖宇带着大家在密林中又走了一两天,敌人阴魂不散,天黑的时候又围了上来。杨靖宇带领战士们利用有利地形,从第二天太阳出山一直跟敌人激战到天擦黑。

这次战斗,小分队损失很大,突围出来清点人数时,只剩下了7人。由于怕被敌人飞机发现,不能生火,大家静静地坐在木头上休息。雪夜的微光下,杨靖宇本就高大的身躯,显得更加魁伟,他迈着健壮有力的步子来回踱着。

最后,他停下脚步,掏出小本子,拿起笔匆匆写了几行字,然后撕下来,交给黄生发,说:“你和几个负伤的同志顺来路往回走,把信交给陈政委,告诉他这边的情况,请他策应一下。我带两个同志继续设法去找部队。”

杨靖宇想了想,又叮嘱道:“回去的路上,记着把第2路军那个交通员也带走。”几年来黄生发和杨靖宇形影不离,现在要分开了,黄生发想说点啥,可是刚叫了一声“杨司令!”泪水就不争气地淌了下来。

“哭啥?”杨靖宇两眼闪动着泪光,用手擦去黄生发脸上的泪水,慈爱地说:“要坚定、机智,等着你们的好消息!”“是!”黄生发郑重地行了个军礼。

黄生发将他突围时捡到的一块玉米饼子交给朱文范,千叮万嘱说:“一定要照顾好司令,你看他什么时候饿了,就烤给他吃吧…………”

杨靖宇与黄生发等4人一一握手告别,然后和朱文范、聂东华一起站在一块山石上,目送黄生发他们离开。黄生发他们都走出好远了,杨靖宇还在不停地挥动着手臂…………

杨靖宇一行三人在大雪覆盖的密林中艰难跋涉,与日伪军周旋四昼夜,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层层包围,到达大东沟附近。这时,由于四天四夜未见粒米,饿了吃树皮、草根,渴了抓把雪,3个人都已精疲力竭。

2月17日,杨靖宇让朱文范、聂东华到山下弄点粮食,他反复叮嘱两人一定要注意安全,并约定好了会合的时间和地点。

送走两人后,杨靖宇饿得一阵眩晕,他看到被树枝刮破的棉衣露出了棉絮,就轻轻地揪出一块,揉成一个个小棉球,蘸着洁白的雪,一口口艰难地咽了下去··

第二天中午,杨靖宇赶到与朱文范、聂东华事先约定的会合地点。杨靖宇躲在一个隐蔽处,焦急地等待着。可是,从正午等到日落,从日落等到天黑,也没看到朱文范、聂东华的身影。

原来朱文范、聂东华在下山找粮食的途中,遭遇日军讨伐队,他们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22日天擦黑的时候,杨靖宇来到濛江县城以南一个叫三道崴子的地方。杨靖宇在山沟里找到一个残破的窝棚,暂时栖身下来。这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杨靖宇在冻饿交加中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第二天上午,杨靖宇发现四个砍柴的农民从远处走过来,他高兴地走出窝棚,迎上前去,跟他们讲自己是抗联战士,被敌人打散了,请他们帮忙买点粮食和衣服。

一个农民看杨靖宇身上的棉袄破了洞,而且棉絮也不知去向,提出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跟杨靖宇换。杨靖宇怕农民被敌人怀疑,受牵连,没同意。那个农民很感动,答应买了东西给杨靖宇送过来。

四个农民中岁数较大的叫赵廷喜,他一边把杨靖宇给的钱往兜里揣,一边嘟囔着说:“遭这么大的罪,何苦呢?只要你投降,日本人是不会杀你的。”杨靖宇心平气和地说:“咱们要是都向日本人投降了,中国不就亡国了吗?!”

赵廷喜在回家的路上,碰到村里的日本狗腿子李正新,心慌意乱起来,不由低下头加快了脚步。李正新叫住他,经过一番连唬带吓的盘问,赵廷喜把遇到杨靖宇的事全招了。

根据赵廷喜的描述,李正新断定他们遇到的一定是杨靖宇。他非常清楚杨靖宇在日本主子那里的身价,急忙带着赵廷喜跑到日本人那里报告。听说有了杨靖宇的准确消息,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非常高兴,亲自调兵遣将。

虽然知道杨靖宇此时已是孤身一人,岸谷隆一郎还是如临大敌,进行了严密部署。他不信任伪军,命西谷警佐带领200余名日军,由赵廷喜带路,乘日本军车直奔三道崴子。

因极度饥饿和酷寒,杨靖宇在破窝棚里已经陷入了半昏迷状态。可是,长期征战练就了他异于常人的敏锐,当他隐约听到远处传来汽车的声音时,立即警觉地冲出破窝棚,向山坡林密的地方跑去。

日军将杨靖宇栖身的破窝棚层层包围,可是走近了才发现里面空无一人。正当敌人失望之际,忽然一个日本鬼子指着西边的山坡兴奋地大叫起来,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倚靠在一棵大松树下。

西谷警佐立即派人抢占四周的制高点,并将剩下的人分成两股,从南北两面向山坡包抄。因极度虚弱,杨靖宇靠在大树上,稍微休息了一下。当他发现敌人正向他逼近,立即敏捷地跳起来,并迅速向山顶冲去。

他冲上一道山梁,发现敌人已经抢占了制高点,只好从山梁另外一侧退向一个山谷,隐蔽在一道石壁下,双手持枪,向敌人猛烈射击。

日军越聚越多,步步进逼,在敌人进攻到距离石壁50米左右时,杨靖宇突然停止了射击。西谷以为杨靖宇的子弹打光了,命令日军停止进攻,他扯开嗓子用生硬的中国话劝杨靖宇投降。

杨靖宇知道脱身无望,他躲在石壁下,迅速打开挎包,取出机密文件点燃烧毁。处理完毕后,他从石壁下冲出,向密林深处跑去。

敌人紧追不舍,杨靖宇边打边退,最后闪到一棵大树后面,双枪左右开弓向敌人射击,一连打倒了6个日军。

就这样,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几百名日军交战数小时,敌人活捉他的企图始终没能得逞。眼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西谷担心杨靖宇趁天黑再次逃脱,只好下令:“不必生擒,就地击毙!”

最后的攻击开始了,四面都是敌人呼啸的子弹,杨靖宇挥舞双枪又接连打倒了数名冲在前边的敌人。此时他的身上已多处中弹,左腕中弹手枪落地后,杨靖宇顽强地用右手持枪继续射击。

1940年2月23日下午4点30分,一连串罪恶的子弹射进了杨靖宇的胸膛,将军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右手紧握的手枪枪口还冒着烟。一代抗日英豪杨靖宇将军就这样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好久,没有一个敌人敢靠近。西谷壮着胆子走近将军的遗体,却又不敢相信躺在自己眼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最后经叛徒上前确认,西谷才相信杨靖宇是真的死了。

岸谷隆一郎实在弄不懂杨靖宇为什么能在断粮五昼夜的冰天雪地里活下来,而且还能如此顽强地战斗。他令人解剖了杨靖宇的遗体,结果在杨靖宇的胃里,除了草根和棉絮,找不到一粒粮食,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杨靖宇牺牲后,抗联第1路军全体指战员,高呼着杨靖宇将军的名字,高唱着他写的战歌,与第2、第3路军一起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中,与日伪军继续顽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