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四野是“五国联军”?简直太荒唐!
发布时间:2025-07-10 04:04 浏览量:1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极其魔幻的观点,内容大致是说,四野的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强悍,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支五国联军”。
在众多“揭秘”文章当中,最让我目瞪口呆的说法是这样的——四野的百万大军里面,收编的关东军合计34万,“满洲国军”合计17万,朝鲜籍士兵合计15万,海空军的主力是苏联红军——这就意味着,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其实是“五国联军”,解放战争本质上是第二次“五胡乱华。”
电影《辽沈战役》剧照
坦诚说,这样的“历史”,本来就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必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不懂历史的人,依然还在相信这些充满恶意且漏洞百出的错误结论,简直荒唐、滑稽、可笑。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正本清源,彻底戳破这种谣言。
1933年,关东军颁布《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要纲”提出,“满洲国陆军兵力应该减小到最小限度,总人数应缩减至6万,兵种限于步兵和骑兵两种,都应在关东军指导下承担维持治安任务,成为一支警备专用军队。”
由此可见,关东军一直将“满洲国军”视为一支带有附庸性质的辅助性治安武装。
“满洲国军”的基层官兵
全面抗战爆发后,“满洲国军”的总人数从6万增至8万多人,同时组建了飞行队、高炮队、汽车队以及多个特种部队,俨然有了那么一点正规军的意思。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实战能力依然没有显著提升。尤其是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上的拙劣表现,更是让关东军大跌眼镜。
因此,在抗战临近尾声时,关东军干脆收缴了除精锐部队“铁石部队”、驻承德部队、傅仪禁卫军以外的大多数“满洲国军”的武器,用于装备日军的新编师团。
这些被解除武装的“满洲国军”,被统一整编为17个辎重队、31个工兵大队、6个汽车队、13个通信队和6个高炮大队,主要负责关东军的后勤保障等工作。
“满洲国军”的骑兵
在苏联对日宣战前夕的1945年8月初,苏军情报部门的判断,“满洲国”的武装力量共约20万人。学界普遍认为,他们将近10万“满洲国”警察武装也算了进去。
以上种种足以表明,截至二战结束,“满洲国军”的总人数也就十万人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
苏军挺近东北后,“满洲国军”迅速崩溃。
驻守在城市的大部分官兵,基本上都成为了苏联红军的俘虏,大部分被遣散,自谋生路;盘踞在乡村的官兵,要么提前跑路,要么占山为王做了土匪。
老照片中的“满洲国军”高射炮队
我军在进入东北之初,对当地土匪武装“明投八路、暗附中央”的企图,存在着严重的估计不足,因此收编了数万前“满洲国”军警、山林队和土匪武装,甚至还包括了原“铁石部队”的2个骑兵团。
鉴于我军干部严重不足,对新收编部队只能派出极少量的军代表,根本无法打破这些成分复杂的部队原有的组织架构,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思想改造。
其结果就是,当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解放区大举发动进攻时,这些部队纷纷杀害我军派驻的军代表,携械叛变,致使我军遭受严重损失。
有观点认为,这些一度归附我军的“满洲国军”,后来被南京方面尽数收归麾下。
《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形象
截至1947年7月,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将收编的10余万“满洲国军”和警察部队编成了4个保安总队、20个支队和52个保安团,分别纳入13个保安区麾下。
陈诚取代熊式辉主政东北后,将上述部队改编成了12个暂编师,分别拨归各正规军。基于平息民愤和将“党化地方军”的双重需要,陈诚将一些原“满洲国军”中的高级军官开除了出去。
于是,这些“失业”的军官们,四处嚷嚷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但现实情况是,他们只是在打嘴炮而已,未付诸行动。
晚年的陈诚
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他们四处喊冤叫屈,才有了尹冰彦、赵可夫等人在1948年3月召开的“国大”上,极力指责陈诚不肯收编“满洲国军”,致使他们“投共”,“让东北共军战斗力猛增”,还提出了“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请求。
鉴于此,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据此脑补出了“满洲国军战斗力强悍”以及“四野骨干是满洲国军”等一系列荒谬绝伦的结论。
现实情况是,上述12个有“满洲国军”背景的暂编师,除了暂编第51师在1947年秋季攻势后被撤编,暂编第58师于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外,其他10个暂编师基本都在辽沈战役中灰飞烟灭。
驻防于长春的新一军官兵
起义的暂编第58师由原东北保安第2、4总队残部编成,核心班底由“铁石部队”和“满洲国中央军校”士官生组成的。
不久,这支部队被调到延吉地区,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整训和改造,直到1949年6月19日才誓师入关,最终在10月10日迎来加入我军后的首战——鄂西战役。
苏军进入东北后,关东军与“满洲国军”一样迅速崩溃。除了少部分战死之外,大部分沦为战俘,只有极少数“幸运儿”逃过一劫。
解放哈尔滨的苏联红军
苏军回国后,一部分原关东军官兵决定投奔八路军,其中就包括了在原吉林省朝阳川警备队服役的军官中村义光及其麾下的近百人。
鉴于我党一直奉行“优待和教育俘虏”的政策,所以这些日本官兵并未受到歧视,而且作为“同志”受到了平等待遇。尤其是特殊技能的人,如医师、飞行员、炮兵等,甚至享受到了特殊的士官待遇。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开拓团出身的日本青年,主动加入解放军参战。
辽沈战役爆发前夕,包括中村所属部队在内的合计300多个日本人,被编入四野第47军的序列。在整个四野当中,日籍官兵大约有4000余人,有的是机关枪手,有的是抬担架的队员,屡立战功者大有人在。
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中)
东北光复后,当地的大部分日本侨民被遣送回国,但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了解放区。据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统计,登记在册的日本人为12016人,倘若再加上遗漏的估计有3.2万人左右。
注意,这个“3.2万”是解放区内的日本人总数,在此有必要做出强调。
在解放战争时期,日籍医护人员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据统计,东北军区里的日籍卫生人员多达7200人,几乎在每个野战医院内都能看到日籍医生、护士的身影。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所载,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当中,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
解放军中的日籍护士
除此之外,军工和军需部门内的日籍技术员和工人的数量也比较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技术队伍。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截至1949年,东北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有103人,超过了50%。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部分日籍技术人员被分散到全国各地,参与建设。
比如在1950年秋,一支由800名日本铁路技术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建设队,被送抵甘肃天水,负责修建兰州到天水的铁路。
1951年春,天兰线正式开始建设。1952年10月1日,即新中国建国三周年时,天兰线提前八个月通车。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日籍铁路技术人员除了修建天兰线外,还有部分人员被抽调参建兰新铁路和山西铁路改造工程。
天兰线正式通车
众所周知,东北沦陷后,日本一直将东北视为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大后方和跳版。因此,关东军有很多富有训练经验的军事技术人员。
基于组建空军的需要,我军从关东军俘虏中挑出了具备丰富航空、空战经验的飞行教官和技术人员,并在原关东军空军教官林弥一郎少佐的主持下,于1946年在吉林通化建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
资料显示,林弥一郎所部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时,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
右边为林弥一郎
对于这段经历,后来担任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的林弥一郎在回忆录《我和中国》中如是写道:
我原是日本飞行部队的飞行员和教官,具有一定的飞机操纵和作战技术。八·一五东北光复的时候,所在的部队被苏联红军解除武装,全体人员被送进了俘虏收容所。
解放军认为,我们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从而把日本战俘当作朋友对待,向我们宣传革命道理,希望我们帮助训练解放军的飞行人员。
东北老航校的部分同志
毫不夸张地说,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是中国空军的摇篮。
数据显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林弥一郎总共培养、训练了160名中国飞行员,23人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式。
另外,空军司令员王海、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以及曾经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张积慧等人都出自这里。
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
1956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表示:
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也有很多。
从19世纪60年代以后,因为不堪统治阶级的压和饥馑之苦,朝鲜半岛的贫苦农民大批迁入到东北境内。等到了日本投降之初,居于东北境内的朝鲜人已多达230万人左右;到了1946年,仍剩余130万朝鲜人继续在这里生活。
上世纪40年代的延吉街道
解放战争时期,居住在“解放区”的朝鲜人占据着绝大多数,居住在国民党“收复区”的则占少数。对于辖区内的朝鲜人,国共两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
国民党政府将辖区内的朝鲜人一律视为“韩侨”,不仅没收其个人资产,还打算将之遣返回朝鲜;我党一直把辖区内的朝鲜人视为“同胞”与合作伙伴,不仅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还在土改时分给了他们与当地人一样面积的耕地。
其结果就是,很多朝鲜年轻人主动加入解放军,并迅速成为了四野的精锐力量。
主动参加的朝鲜族青年
在解放战争期间,朝鲜籍官兵被编入四野的164师、166师以及156师等部,总兵力约5万人,展现出了非常强悍的战斗力。尤其是156师,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多,立大功者超过了2000人,获“战斗英雄”称号的有1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金日成亲奔北京,寻求毛主席的支持。
在经过反复斟酌后,1949年5月17日,164师和166师返回朝鲜,后被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5师和第6师;1950年4月8日,156师从江南调回朝鲜,被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4师。
后来,东北军区的 3100余名朝鲜籍官兵也返回朝鲜。毫不夸张地说,四野的朝鲜籍官兵几乎都被投入到了朝鲜战场。
老照片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官兵
学界普遍认为,朝鲜战场上的四野朝鲜籍官兵至少超过了5万人,一半或战死沙场或被俘。截至1958年年底志愿军全面撤回中国时,近1万名幸存的中低层朝鲜师官兵主动回到了中国,剩下的1.5万人选择留在了朝鲜。
苏联方面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在东北对八路军、解放军武器的供给上。对此,陈云曾表示,“那时,苏联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还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
沈阳街头的小贩,拍摄于1946年
根据军事史学者徐焰的研究,苏联对东北解放区的武器援助,主要有以下几批。
八路军在进入东北之初,曾在苏联驻军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批武器弹药。对此,陈云等人在1945年11月30日向中央报告中的数字是“枪10万支,炮300门”。
1946年3月至4月,苏联从东北撤军,恢复了向中共秘密移交了一些武器。此时,东北民主联军34万人,合计有枪近20万支,各种炮合计约700门。
电影《辽沈战役》中的四野炮兵
1947年,解放军在苏军的帮助下,拿到了一批武器。
林彪在1947年12月28日致斯大林的信件中表示,“我们用你们给我们的那批武器,合计装备了30个步兵团、2个山炮营”。
没过多久,苏联又通过朝鲜向解放区提供了2000车皮装运的武器。
有学者估算,在解放战争中,苏联向四野转交的武器大约有枪40到50万支,各种炮约2000门。
电影《辽沈战役》剧照
除了直接的武器支援之外,在苏联控制的大连,解放军还建立了全军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
比如如华东野战军使用的大部分炮弹,就是大连“建新公司”生产并通过海路运去的。资料显示,在淮海战役期间,该基地向战场供应了20万发山、野、榴炮弹。
由此可见,所谓“苏军全面参与海空军作战”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倘若苏联真的加入空军作战,我们根本不需要从关东军俘虏中抽调具备航空、空战经验的飞行教官和技术人员,组建东北老航校了。
驻扎在大连的苏联海军
综上所述,所谓“四野是五国联军”的说法,不仅禁不起推敲,而且充满了恶意。
支持这些观点的人或许在潜意识里认为,我党根本不具备战胜国民党的实力,要想赢得解放战争,只能依靠外援——无论他是日本人还是苏联人,哪怕是朝鲜人也行——反正一定不能是中国人。
限于篇幅关系,我会在下篇文章中,跟大家共同探讨“我党为何能够迅速战胜国民党”这一问题,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