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沈阳的九次大规模袭击

发布时间:2025-08-05 07:05  浏览量:2

黄建河 整理

1932年3月-9月,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伪统治核心沈阳,先后发动了九次大规模袭击,史称“围攻沈阳”。该事件以“城市游击战巅峰”载入抗战史。

九一八事变后, 沈阳成为日伪在东北的统治核心,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驻地,驻有日军第2师团主力+伪警宪5000人,城内设有电网、碉堡群、装甲巡逻队。

义勇军将反抗的尖刀直指日军的心脏,通过组织城市抵抗网络,以学生为神经,以工人为拳头,以小贩为血管,开展多点开花式的袭扰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策应了国联调查团(李顿代表团)在东北的行动。

1932年3月10日,辽宁各路义勇军在于德霖、赵亚洲指挥下,从沈阳的北、东、南、西个方向向沈阳发起进攻。

10日晨,金山好前头部队,侨装伪军闯入大北边门,缴械还在梦中的日伪军。

义勇军入城以后,一直攻到交通银行胡同口,另有一路打到太清官,后与王桐轩商团、伪奉天警备马队、日本守备队进行巷战。

由于子弹用尽,被迫退出大东门外,集结马官桥一带准备再攻。后来得到敌人从营口调来王殿忠部增援的消息,最后赵亚洲决定全部撤退。

耿继周部经马三家子、塔湾进攻小西不下,又转攻大北门,受到堵击。激战两三小时后,自动按原路退回新民。

南路刘海泉部由沈阳城东荒地出发,挺进至小河沿一带,因联络不上,未敢轻易前进,不战而退。

这次围攻沈阳虽经一夜苦战,但终因配合不好而失败。但是,义勇军攻人城内到处张贴了布告,揭露日军侵略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警告汉奸不要为非作歹。虽然没有光复沈阳,也大杀了敌人威风。从此日伪日夜不得安宁,经常戒严。

第二次:邓铁梅夜袭飞机场

1932年3月21日,辽东义勇军第28路军司令邓铁梅实施“焚鹰”行动,率义勇军300人突袭东塔机场,机场工人作为内应,切断了电网电源,使义勇军顺利攻入机场。他们用煤油烧毁日军库存飞机 27架,占关东军航空队1/3。使日军损失折合现大洋 300万元,航空兵大佐板田泰次郎切腹自杀。

第三次:学生军爆破兵工厂

1932年4月9日,沈阳学生抗日团在张金辉、宋黎的指挥下, 伪装成劳工混入兵工厂,在弹药库埋设定时炸弹。引发连锁爆炸,共引爆3万发炮弹,并摧毁枪械生产线。造成兵工厂大火连烧3日,瘫痪了日军军工生产。东京《读卖新闻》称“满洲军工心脏遭重创”。

第四次:黄显声劫狱战

1932年5月23日,义勇军总司令黄显声派义勇军化装成伪警察,突入大南门监狱,斧劈牢门。救出被囚爱国者:原沈阳警察局长熊飞。同时,解救出政治犯 800余人,其中400人加入义勇军。

第五次:三洞桥截杀

1932年6月8日,义勇军在三洞桥破坏南满铁路,颠覆了关东军参谋部专列,击毙曾经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核心人物,关东军高级参谋森赳中佐。

第六次:“火攻奉天驿”

1932年7月,满铁中国工人秘密小组,探明日占沈阳站(奉天驿)西侧粮库存放关东军30万斤军粮。辽南义勇军第5路军司令栾法章果断决定,派兵焚毁这个日军粮库。

7月11日,工人小组作为内应,故意引燃站台杂物制造混乱,义勇军突击队突入粮库投掷煤油火把,引燃粮库,使日军损失可供1个师团食用半月的粮食。日军战报承认:“紧急从大连调粮,行军计划推迟两周”。同时,粮库大火蔓延至日军装甲车停车场,焚毁汽车12辆。

此战首创了“后勤链打击”模式,成为后来八路军百团大战的范本。

第七次:“大和饭店斩首行动”

1932年8月4日,日伪在沈阳大和饭店(今辽宁宾馆)举办“满洲建国庆功宴”。

李兆麟(化名张玉华)率学生暗杀队12人进行暗杀行动。

女学生柳文伪装服务生混入宴会厅,19时30分, 柳文在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酒杯投毒,小矶中毒呕吐离场。

20时15分,李兆麟引爆炸弹,炸毙伪奉天省警务局长三谷清。

20时20分,突击队枪击汉奸凌印清,使凌重伤致残。

次日,伪满《盛京时报》头版:“暴匪猖獗,三谷局长殉职”。关东军紧急实施全城大搜捕,柳文等6人牺牲。

“大和饭店斩首行动”,是义勇军深入日伪核心圈,唯一一次成功的斩首行动,由此李兆麟被共产国际所关注 。

第八次:“黑暗之夜”

1932年8月,义勇军设计开展了对沈阳电力系统的瘫痪战。目标是破坏日军城防电网的核心—— 奉天变电所。

为此,工人们研制了创新武器:“陶瓷绝缘炸弹”,以避开金属探测。

8月29日:城东义勇军采取声东击西策略,佯攻兵工厂吸引守军。

电工赵志刚带炸弹攀上变电所电塔,引爆炸毁220千伏主变压器。此次爆破,引起连锁瘫痪,全城停电36小时,使日军电网失效,监狱暴动越狱800人。

变电所爆炸后,赵志刚被捕,写出就义诗:“瓷瓶碎,电光灭,沈水夜涌英雄血——但教倭寇无眠,何惜此头飞雪!” 最后,被日军绞死在电塔上,现今沈阳铁西区仍有“志刚变电所”纪念地。

此后,日军被迫将变压器深埋地下防护,增加防御成本百万日元。

这次爆破,展现了义勇军技术游击战的威力,所制的“陶瓷炸弹”原理后来被延安兵工厂吸收。

第九次:国耻日总攻

1932年8月28日夜间,义勇军由赵殿良、董振华负责指挥,兵分三路,从南、东、北同时进攻沈阳城。

23时30分,第一支队司令吴殿祥和燕子队沈宝林带领七、八百人,在东南面首先攻入大东航空处,在反正的靖安游击队王营长配合下,用汽油烧着了飞机仓库,烧毁飞机7架,零件若干箱。

接着,燕子队砍断了围城的电网,攻打兵工厂,破坏了无线电台。在攻占讲武堂时,一部伪军警自动缴械。

进攻大南门的义勇军在林子升和吴兆林率领下,很快占领了药王庙,将勒石胡同西头至头条胡同一段电网割断。又攻到大南门城根,将督察队30余人全部缴械。

之后日军出击,在城外大战。伪警务厅长齐恩铭乘汽车督战,司机被义勇军击毙,齐恩铭狼狈逃命。

攻入大北边门的义勇军,攻占了北大营附近即现在的洮昌路和沈海路一带,击伤日本顾问吉川和伪第十一警察分局局长等若干人。

在城东项青山率义勇军围攻关东军司令部,把手榴弹投入院内,毙伤卫兵30余人。

在城西张海天炸毁浑河铁路桥,切断日军增援通道24小时。

在城内学生团张贴《告市民书》,一夜覆盖全城,日伪震动。

国联调查团成员法国军官克劳特目击了战斗,记录:“中国平民以土制武器攻击坦克,证明这是一场全民抵抗。”

这次攻打沈阳没有攻人城内。在大南门打响后,日军出动坦克、大炮进行反击,义勇军没有重武器,又无打坦克的经验,一见庞然大物,队伍就乱了,于早晨四、五点钟退出城外。

四大战略意义

一是心理震慑:辽宁义勇军对沈阳日军的进攻和破坏,证明日军核心区并非铜墙铁壁,鼓舞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二是国际揭露:迫使国联调查团承认“满洲存在广泛抵抗”。

三是战术创新:开创了城市游击战体系,即:情报网+心理战+精准破坏。

四是延缓殖民:日军被迫推迟建立“满洲国”工业计划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