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公告发表始末:为什么日本害怕第八条?背后真相一文解析
发布时间:2025-09-24 07:00 浏览量:9
1945年夏,第一批原子弹已生产出三颗,代号分别是“小男孩”、“大男孩”、“胖子”,总共耗费了二十多亿美元。
有了原子弹,紧接着就是选择投掷目标。早在1943年5月5日的军事政策委员会上,就第一次提出了目标地的选择问题。
当时的会议记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次的最初讨论,有的人主张应该首先使用在日本军舰麇集的特鲁克军港上。斯泰雅少将提出东京,他说:“如果原子弹万一没有爆炸,最好是投到不能简单挪开的场所,而且投到东京对日本的威慑力也最大。”
将原子弹投向特鲁克军港或东京,这两种意见各有利弊,议案暂时搁置。两年以后,1945年春季,B-29轰炸机随意在日本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飞行人员在机身两翼安置的摄影机拍的立体照片十分清晰。
这使美军对日本各大城市的布局及交通状况了如指掌,在选定原子弹投掷目标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目标地委员会于1945年5月4日在华盛顿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技术性问题。
关于目标地,提出了北九州的八幡炼钢厂、下关和东京三个地方。
5月10日、11日,该委员会又连续在新墨西哥州罗斯阿拉莫斯研究所召开会议,斯坦丁博士作了关于目标地选择的报告,提出目标地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应是直径约五公里以上的城市圈中的重要目标地;(二)爆炸后能发生最有效的破坏力;(三)应该是8月份以前还没有空袭过的地域。
他举出了五个候选的目标地:京都、广岛、横滨、小仓的兵器库、新潟。会议初步通过除新潟以外的四个地点,并对选定目标地时应考虑的心理因素作了讨论。
一致认为心理方面的效果是最重要的。
为此,应就下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要在日本产生最大的心理效果;(二)在新闻宣传原子弹威力时,应能使国际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所以,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必须起到非常惊人的效果。
“从这一点来看,京都的居民有高度的文化水平,最能使世界上充分认识到这个武器的威力。广岛也有优点,因为它有一定的面积,邻接群山,可以产生集中破坏效果,城内大部分建筑设施都会被摧毁。东京有皇宫,比其它任何目标地的名声都大,但在战略上的价值最小。”
第四次目标地委员会会议又回到华盛顿召开。这次,负责运载原子弹的经过特别训练的飞行队长也列席了会议。
会议决定:
这次的武器使用和管理,不委任第一线司令官,由华盛顿直接指挥。会议经过长时间辩论,最后通过斯坦因博士提出的选择京都、广岛、新潟为目标地的报告,同时还决定:
(一)照准点(弹着点)不能事先确定,应该依据当时气象情况,由基地来决定。
(二)照准点已无选择工业区的必要。因为这三个目标地的工业区规模小,散布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并不集中。
(三)照准点应是城市中心区。就是说,一次投掷就能完全破坏,再不需要二次投弹。
(四)关于高性能炸弹和原子弹的模拟弹对建筑物的损坏效果,还有必要收集更多的资料。
目标地委员会建议,一切决定均需由最高决策者认可。
史汀生陆军部长向杜鲁门总统建议组成一个最高级委员会,来审议原子弹和与原子能有关的各种问题。杜鲁门总统在白宫召集国务院、陆军、海军、科学技术等部门的代表组成临时委员会,由史汀生担任委员长。
2、原子弹的试爆最高临时委员会召开过许多次会议,最重要的是1945年5月31日和6月1日的两次会议。
会上,不但讨论了原子弹的投掷方法,也探讨了如何向世界发表公告,以及原子能发展未来前景和获得议会通过的程序等问题,工业界数名最高领导人在会上也陈述了各自的意见。
临时委员会经过数次研究讨论,决定了投掷原子弹的原则是:
(一)越早越好;(二)目标是军事设施和军需工厂,以及围绕其周围的容易被毁坏的房屋及其它城市设施,是一种双重性的目标;(三)投掷前不能事先预告。
这三项原则并不是轻易做出的。因为在5月31日那个阶段,尚无法肯定原子弹投下后是否会真正爆炸。如果事先预告而届时并没有爆炸,势必激发日本军部狂妄自大的情绪。美军期待的是给日本军部一个比投下原子弹更能发挥效果的办法。
6月13日,目标地委员会提出机密报告书,选定小仓的兵器库、广岛、新潟为目标。关于京都,由于史汀生认为是本文化古都,坚决反对,所以排除在外。
美、英、苏三国首脑原定7月1日在波茨坦开会,由于等待原子弹试爆结果,会议推迟到17日。
7月16日,原子弹的地上试验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中爆炸成功,由此开始进入原子时代。
7月24日,杜鲁门批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7月31日,华盛顿向马利亚那群岛上的B-29轰炸机司令部发出指令:
“既定的目标地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没有变化。如果您的情报可靠,以广岛为第一目标。”
8月2日,一颗以铀235为原料,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一颗以钚为原料,代号“胖子”的原子弹运抵提尼安岛的美军军用机场。
受过专门训练的飞机驾驶员正在待命。
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预定计划投到广岛市内。第二颗原子弹原计划在11日投到小仓,由于担心11日那天天气不好,临时决定提前到8月9日。
8月9日清晨,载有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在小仓上空盘旋了一个多小时,寻找最佳投弹点,三架观测机发现小仓上空云量很大,小仓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
这时,日军高射炮开始轰击,日本零式战斗机也起飞迎战。美机的燃料已经快要耗尽,只好转向长崎方向飞去。长崎上空这时也有厚厚的云层,无法看到地面情况。飞行员正在焦急中,突然在云层中发现一道缝隙,从这个云缝里可以看到地面。在这里投弹虽然和原计划略有出入,但时间紧迫,只能毅然决然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当这四架美机完成任务返回冲绳基地时,有两架飞机的汽油只剩下几加仑了。
3、苏联的对日态度1944年11月7日,在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庆祝大会上,斯大林发表了异乎寻常的演说。过去,日苏两国坚守日苏中立条约,双方对对方互相保持沉默,没有过激言论。这次发生了重大变化,斯大林正式称日本是侵略国。
他说:
“从过去的历史来观察,侵略国发动新的战争,都是比被侵略国更有充分的准备,过去的珍珠港事件,在太平洋各岛上的进攻以及日本对香港、新加坡等的攻击,事实说明,都是事前准备好了的,绝对不是偶然发生的。他比爱好和平的美国、英国,对战争的准备更加充分。”
斯大林的演说,引起日本的神经紧张。事有凑巧,偏偏在西伯利亚铁路上又发生一件特殊事件。
日军参谋本部密码班长金子中佐带着新密码本在11月初从东京出发,乘西伯利亚铁路上莫斯科去。11月15日,在斯埃得罗夫火车站发现了他冰冷的尸体。是在火车上一个苏联人请他喝了伏特加酒被毒死的。与他同行的日本空军上尉滨田也喝了一杯,喝后人事不省,苏醒后,在这个车站暂时被保护起来。事后,日本驻苏大使馆派人从莫斯科赶来将他领了回去。滨田将装着密码本的手提包和其他物品都安全地交给了日本大使馆官员,但其中的密码本无疑被盗印过了。
日本大本营接到这个消息,非常恐慌,立刻着手改变新的密码本。这个事件又恰好发生在斯大林反日声明的同一时期,给日本很大打击。
曾多年在驻苏大使馆任武官的总参谋部次官秦彦三郎面带愁容,说:
“这是苏联与邦交国将要断交时惯用的手段过去,苏联和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发生过这类事件。估计日苏关系肯定要破裂了。”
11月16日,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对斯大林的演说进行分析讨论。
席上秦彦三郎次官发言说:
“由于对美作战,在满洲方面,对苏国防当然有了忽略。苏联现在一定要废弃日苏中立条约,因为他们已经认为这个条约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对于独裁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条约和战争是两码事,不能因为有条约就可以安下心来不做防御。”
会上决定对斯大林的演说不表示态度,用无言来回答。
美英苏三国雅尔塔密约签订后,苏联出兵已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日本却不知道,还在自我安慰,以为日苏中立条约还有效,苏联不会参加对日战争。
对于美英苏三国签订雅尔塔密约,日本是从驻瑞典大使馆武官小野秘密侦得的情报中得到的。当时小野一得到这个情报,连忙用密码电报报告给了日本参谋本部,但没有受到参谋本部应有的重视。
战后,在防卫厅战史部中还保存着这份电报。
1945年4月16日,日本驻苏联赤塔领事馆给外务省送来情报说,根据实际探察,4月上旬,苏联已经开始向远东输送进攻部队和大量的飞机、坦克,可以判断,苏联已经下定决心要对日开战,应该迅速确立对应的措施。
5月5日,日本拟定《对苏对中作战指导大纲》。为了防备苏联在北面的进攻,命令在华的第五十九、第六十二、第一七〇、第三十九共四个师团调到中国东北。
其中一部分已经开始移动。
关于防卫战略,有两种意见。
一种是继续在北面苏中的国境线上迎击,一种是放弃中国东北,退守鸭绿江一线,专门防守朝鲜。最后,还是不愿意放弃九一八事变以来占领的中国东三省,决定采用中间方案,把防卫的重点放在南满,苏联进攻时退到以东边道(即吉林省的通化附近)为中心的中长铁路(当时叫满铁)沿线,打持久战。
6月22日,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铃木内阁召开政府和军部的会议。这时,陆军方面也同意了早日结束战争。会议决定,作为第一步,由东乡茂德外相通过外交途径请求苏联从中斡旋。
为了摸清苏联的态度,首先派原首相和外相广田弘毅马上和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会谈。此时,马立克正在日本游览胜地箱根的强罗饭店休养,对日方要求予以婉转谢绝。于是又连忙给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发去训电,督促佐藤在莫斯科和苏联外交部会谈,请苏联从中斡旋,结束战争。
日本寄希望于日苏中立条约,认为苏联是中立国,可以当和事佬。实际上,苏联已经很快就要参加对日战争了,当然是不肯充当中间人的。
佐藤大使在莫斯科虽经苦心奔跑,苏联外交部总不予理睬。
裕仁天皇焦虑已极,7月12日,决定派前首相近卫文麿为特使前往苏联,和苏联交涉。为此征求苏联意见,苏联政府认为,派特使前来的目的不明确,不给回答。
7月13日,日本再一次请求允许近卫到苏联去,并说明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讨论结束战争,并准备了一份关于和平条件的底稿,以及对苏联的酬谢条件等等。正当这个时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已经出发去参加波茨坦会议,请苏联从中斡旋的设想顿成泡影。在此期间,苏联驻日大使馆的妇女和孩子纷纷回国,回国的原因,苏联使馆口头上说是空袭避难,骨子里是苏联参战已迫在眼前了。
5、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三国在德国柏林西部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参加的有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大元帅,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会中间,英国大选结束,工党获胜,从7月28日起,新首相艾德礼代替丘吉尔出席会议。
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仅全体会议就举行了十三次。
8月1日,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签订了一份柏林会议议定书,由斯大林、杜鲁门、艾德礼分别代表苏、美、英三国签署,就成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德国初期,处置德国的政治原则及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的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让与苏联,惩处战争罪犯,奥地利问题,波兰问题,接纳意、保、芬、匈、罗参加联合国组织以及其他许多有关欧洲战后处置的问题,都达成了基本协议。
波茨坦会议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等问题,并通过了一项决议。
当时,杜鲁门总统已从破译电报中得知日本急于请求苏联斡旋、从中调停结束战争的信息,苏联斯大林大元帅则带着日本决定派近卫文麿为特使去苏联的信息来参加会议。
三巨头讨论的结果,一致同意对日本的和平姿态不予理睬,坚决要求日本一定要按大西洋会议、开罗宣言的内容无条件投降。斯大林向杜鲁门表示,预定在8月15日参加对日战争。
关于对日作战,三巨头主要交换了下列意见:
(1)盟军以进攻日本本土为主要目标,于11月1日在日本九州南部登陆。
(2)太平洋作战,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
(3)英国舰队和过去一样协助作战。12月以后,英国参加空军长距离轰炸机十个中队。
(4)扩大东南亚盟军最高指挥官蒙巴顿的指挥地域,负责指挥英联邦军队和荷兰军队。
(5)苏联于8月下旬参战,占领中国辽东半岛。
(6)美国希望苏联同意以下各项:
(一)在苏联境内设置美海军气象观测站。
(二)决定美苏间海军及空军的作战分担任务。
(三)美苏双方各派出联络将校。
(四)商定设立修理双方损伤舰船及飞机的基地。
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7月26日,发表美中英三国宣言,简称《波茨坦宣言》,由杜鲁门、蒋介石、丘吉尔签字。由于当时苏联没有参加对日战争,所以没有斯大林签字。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在公告上签了字,所以又成了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宣言》实际上就是反法西斯盟国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出的一份敦促投降书。
内容如下:
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于波茨坦)
一、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二、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空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此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直至其停止抵抗为止。
三、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此种力量当其对付抵抗之纳粹时,不得不将德国人民全体之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残殆尽。但现在集中对付日本之力量则较之更为庞大,不可衡量。
吾等之军力,加以吾人之坚决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摧毁。
四、现时业已到来,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其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于完全毁灭境地之军人之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他另一方式。犹豫迁延,更为吾人所不容许。
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
七、直到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时,及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有确实可信之证据时,日本领土上经盟国指定之地点,必须占领,俾吾人在此陈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九、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
十、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日本政府,必须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建立。
十一、日本将被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为此目的,可准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准许。
十二、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以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即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之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