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拐点什么时候来?来自英美争霸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19 08:00  浏览量:16

当霸权频繁露出獠牙,便是它衰落的开始。

1899年10月,25岁的英国青年丘吉尔在南非被当地起义军俘虏,关押在比勒陀利亚的布尔战俘营中。

3个月后,丘吉尔逃出战俘营,加入南非轻骑兵团担任中尉,并率兵占领比勒陀利亚,一血被俘的耻辱。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不过,由于起义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英国军队采用了残酷的焦土政策,并且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明并广发使用了集中营才扑灭了这次起义,将这片土地重新纳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然而,这场表面上的胜利让英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2 亿英镑的军费,2.2万名帝国士兵,以及超过40万匹军马。

更重要的是,一个几乎没有工业,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对手,却能让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军队遭到如此严重的打击,这一结果引起了各国,尤其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对大英帝国统治地位的质疑。

此后,英国不得不通过更加频繁地展示军事实力,来压制挑战者的野心。维多利亚女王此前一纸诏令就可以得到的东西,如今则需要付出钢铁和鲜血的代价。

尽管英国军队依然强大,依然可以在世界各地取得一场场局部胜利,但是帝国的疲惫已经驱散了旧日的不败神话。

当各国开始认真计算对抗皇家海军究竟需要多少战舰,多少工厂时,一场将英国扯下霸权宝座的历史大戏便从不切实际的妄想走进了现实。

1.解除封印

1898年2月15日晚上9:40,古巴哈瓦那港口。一声巨响,美国缅因号战舰的前三分之一被完全摧毁,剩余的残骸也迅速沉入海底。

美国缅因号战舰被摧毁

乔治·杜威准将接到消息后非常惊恐,因为那时的古巴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此时,西班牙军队正在古巴镇压起义。缅因号战舰正是以保护美国侨民的名义前往哈瓦那。

如果此次爆炸的确是西班牙人所为,就意味着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了。而当时的美国还没有为对抗一个欧洲国家做好军事以及心理上的准备。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首次提出门罗主义,宣布如果欧洲列强试图控制或影响美洲的主权国家,将被视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换句话说,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更是美国人美洲。

詹姆斯·门罗

但是,由于美国当时极度缺乏令人信服的海军和陆军,这一主张在国际上基本被忽视了。直到70年后,位于美国家门口的古巴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此后,虽然美国的工业实力突飞猛进,在1890年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军事实力仍落后于传统欧洲强国。

1898年,在与西班牙爆发战争的前夜,美国陆军正规军的兵力不到25000人。美国海军现役舰艇总数为86艘,老牌帝国西班牙为137艘。

实际上,当时的美国具有很高的军事动员能力,海军舰艇也远比西班牙落后的风帆战舰性能更加优秀。西班牙的工业能力和后续战争潜力更是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但是,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

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美国国内舆论对于是否要跟西班牙开战犹豫不决,尤其是华尔街、大型企业、高级金融机构等多数商业利益集团都大力游说,公开反对战争。《新泽西贸易评论》警告说:“战争将打断美国繁荣的进程,使国家倒退很多年。”

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也认同,应该用外交和谈判的手段与西班牙进行交涉。

威廉·麦金莱

1898年2月16日,缅因号战舰沉没第二天,军械和爆炸物专家、海军上尉菲利普·阿尔杰在海军部发布公告称,爆炸是由战舰的煤仓自燃引起的。

不过,此时美国的另一股力量逐渐占据了上风,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时任助理海军部长,后来的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写信抗议这种说法为时过早,批评阿尔杰不应该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发表评论。

同时,美国陆军通过志愿者和州国民警卫队的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招募了超过 22万名新兵,将陆军规模扩大了10倍。

前战争部长,资深参议员普罗克托发表公开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得出结论:战争是唯一的答案。

在普罗克托和军队势力的影响力下,此前一直反对战争的商界人士和众多国会议员纷纷改变了立场。

4月11日,总统麦金莱结束了抵抗,并请求国会授权向古巴派遣军队,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不这么做,国会也将强行发动战争。

4月21日,美国海军按照查尔斯·特雷恩中校四年前制定一项作战计划,调动北大西洋分舰队对古巴进行了军事封锁。

4天后,美国国会作出回应,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四个月后,西班牙向美国求和。

拉斯瓜西马斯战役

这场战争使美国获得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几乎全部势力范围。美国70年前提出的门罗主义,到此刻才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这个新生的工业大国不可与欧洲列强宣战,争夺海外利益的心理封印。此后,美国的野心迅速膨胀,开始大踏步地将工业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并迅速武装出了上百万的现代化部队。

与此同时,大英帝国则因为深陷布尔战争的泥潭开始走下坡路。不过,这个世界霸主仍然有着当时最强大存量军事实力,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最广泛的盟友。英镑仍然是最流行的世界货币。

此时的英国如果将主要力量用来对付美国,人类的历史或许将因此改写。不过,对于美国来说,幸运的是,另一个国家承受了大英帝国的怒火。

2.共治天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了第4个年头,英、法、德、俄等欧洲列强在无休止的堑壕战中损失了数百万兵力,意大利则早已背叛了三国同盟,将枪口对准了德意志的后背。

高昂的战争费用将英、法等美国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此时,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相当于英、德、法、日四国的总和,全球黄金储备的一半都在美国人手中。

4月6日,美国国会向德国宣战,准备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战后世界秩序制定。200万美国远征军奔赴欧洲,收割残局。不过由于美国人的战术理论老旧,不熟悉欧洲战场,仍然付出了32万人伤亡的代价。

美军在欧洲伤亡惨重

但是,这也给美国换来了主导战后谈判的机会。

1918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抵达法国巴黎。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踏足欧洲的总统。他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的领导人一起举行了 145 次秘密会议,在协议得到批准之前就做出了所有重大决定。

与热衷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的欧洲国家不同,威尔逊提出各国应该放弃传统的殖民做法,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体系。作为旧世界的霸主,英国显然不会同意。

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一枝独秀,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但是法国、意大利等战胜国也属于旧世界体系的受益者,因而选择站在英国一边制衡美国。最终,旧的世界体系和英国的霸权地位得以保留。

然而,大英帝国的王座已经出现裂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军。《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海军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德意志的威胁似乎已经结束,但是英、法、美等昔日的盟友之间仍然有可能爆发海军军备竞赛。

实际上,美国政府早已宣布了一项连续扩张海军规模的造舰计划,准备打造一支由 50 艘现代战列舰组成的庞大舰队。

作为回应,日本国会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授权海军建造更加先进的八艘战列舰和八艘巡洋舰。

英国为了维持海军优势,也提出要新建造8艘战列舰和四艘巡洋舰。但是,英国以及法国和意大利受战争影响,根本无力支撑如此昂贵的计划。

于是,英国准备筹划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如何控制军备竞赛。

而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倾向开始抬头。于是,美国主动于1921年11月召开了华盛顿海军会议,讨论世界主要大国海军力量的配额。

在强大工业能力的威慑下,美国国务卿查尔斯·休斯的提议很快得到了通过。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的舰船吨位比例被定为5:5:3:1.67:1.67。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可以保有与英国同等规模的舰队。

德克萨斯号战列舰

这激起了英国皇家海军的愤怒。要知道,英国维持世界霸主地位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拥有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

但是,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使其实际上可以完全无视任何条约的限制。这种情况迫使英国不得不接受美国开出的条件。

这场会议意味着,英国已经在事实上承认了与美国共治天下的两极格局。

此后,为了遏制美国的发展,大英帝国动员起它庞大的殖民地体系,约定英联邦成员之间相互削减关税,用高额的关税将美国商品拒之门外。这相当于发起一场与美国经济脱钩的贸易战。

凭借着海外殖民地的优势,英国对抗美国的这场霸主之争本来可以持续很久。但是,德意志人的亡命一搏耗尽了日不落帝国最后的国力。

3.新旧交替

1941 年 8 月 9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前4个月,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载着首相丘吉尔驶入加拿大东北部的普拉森西亚湾。

这里原本是英国的属地。但是,一年前,美国用50艘战舰交换了在英国各个属地建立海军或空军基地的权力,并享有99 年免租租约。

上午 11:00,丘吉尔登上美国重型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与早就等待在那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会面。

丘吉尔与罗斯福会面

这是两人在战争期间13 次会面中的第一次。但实际上,他们从1939年就开始通信。1940年,法国投降之后,英国更加迫切地需要美国尽快参战。而美国则需要英国拿出一个足够能打动它的理由。

经过5天的讨论,1941 年 8 月 14 日,美、英联合发布了《大西洋宪章》,描述了两国在二战结束后制定新世界秩序的原则,其中规定的民族自决、破除贸易壁垒等原则,实际上意味着大英帝国霸权的根基,英国面对美国最后的优势——殖民地体系将彻底终结。

英国以及欧洲各国庞大的殖民地都将对美国强大的工业敞开市场。

尽管首相丘吉尔一再向英国议会保证,宪章只适用于那些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英国的自治领与殖民地在不在民族自决的范围之内,但这不过是鸵鸟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4个月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

两年后,苏联付出了巨大牺牲在东线取得了主动权,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被迫全面转入防御,意大利则再次调转枪口对准了德意志的后背。

就在战争的走向日渐明朗之时,1943年11月28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同意在德黑兰会面,就如何安排下一阶段的战争进行讨论。

当时,苏联急需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轻反攻的压力;美国在出兵日本方面也有求于苏联。

尽管位列三巨头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已经感受到了无力与美、苏相提并论的趋势。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三国元首合影

一年后,来自44个盟国的730名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酒店,讨论二战结束后的货币和金融秩序。

英国派出了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提出由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组成一种新的国际货币,试图为英镑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留下一席之地。但是,这位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却输给了一位籍籍无名的美国财政部官员。

这当然不是因为凯恩斯的理论水平不够高,名气不够大,而是“真理”的标准已经握在了美国人手中。

1946年,战争已经结束,新世界的塑造却刚刚开始。

连任失败的丘吉尔为了给英国最大程度地保留实力,决定再一次远赴美国。

3 月 5 日,他在密苏里州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渲染苏联的巨大威胁,强调英美之间必须结成亲密的盟友,并肩作战。

丘吉尔试图让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付苏联的努力成功了。但是他没有想到,美苏之间的竞争反而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解体。

1947年,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宣布独立。英国在世界各地的势力范围也大都被美国和苏联瓜分。

从1890年英国的工业能力被反超,到1921年英国被迫接受美国与自己拥有同等军事实力的现实,再到1947年大英帝国全面解体,这场历经半个世纪的新旧秩序交替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