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知餍足的海上霸权野心——旧日本海军“八·八舰队”始末
发布时间:2025-07-19 12:53 浏览量:1
不久前曾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中国游客在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内寻找美国航空母舰的锚地,四处乱转的他遇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日本老人,年轻人立刻迎上去用日语询问老人是否知道航母的停泊之处。老人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又感慨了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对军舰感兴趣的真的越来越少了!”老人的这番话语使得年轻人在没有表露身份的情况下与他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位老人是横须贺海军造船厂的老工程师,曾亲眼目睹过当年日本帝国联合舰队的盛况。分手之后,老人面对着巨大的海港码头喃喃自语:“当年‘大和'号就泊在这里,武藏’号就泊在那边,而‘信浓’号就是从我眼前开出去的……”年轻的中国人回头望了一眼老人,从对方的眼睛里,他依稀看到了自豪、眷恋和燃烧的火焰!
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国就一直渴望着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甲午战争之后,“八·八舰队”以及组成它的梦幻般的战列舰群仿佛已经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强大的海军的代名词,即使到今日也不断的被日本国民提到并被世界上的人们所熟知。大和民族这种建立强大海军的梦想一直延续到现在,最终被寄托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那些小小的驱逐舰群上。但是本文所要讲述的并非是导弹时代的那些舰队,同它的前辈们相比,那种在交战时只需要按几个按钮就决定胜负的海军已经蜕变了。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那些蒸汽时代的伟大丰碑,象征着那个年代科技与工艺的最高成就的战列舰队,重温一下人类在蒸汽时代鼎盛时期曾经有过的一个梦想一个追求更强、更大、更快速战舰的梦想。
100年前,日本联合舰队最为恐惧的对手-清王朝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的设计蓝本: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
尽管这些梦想所凝聚成的都是些精美绝伦的杀人机器。
“八·八舰队”的起源
近代日本的崛起始于明治时代。1895年日本依靠击败没落的清王朝而成为了亚洲强国,消化与吸收了甲午战争胜利果实的日本,又在10年以后击败了没落的沙俄罗曼诺夫王朝,这场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被称为“日俄战争”--日本从此挤身于世界列强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强国。
这两场使日本崛起的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规模的海战。甲午战争中的大东沟海战预示了近代海战的发端,海上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10年以后的日俄战争则将海战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至,日本利用甲午战争的中国赔款完成建设的“六·六舰队”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以一场海战的胜利奠定了最终胜局。这两场战争的事实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对海军的重视达到了颠峰。建造更强大海军更庞大的舰队去称雄世界-这成为了那个刚刚崛起于世界的国家的每个国民的迫切愿望。
1894年黄海海战中,日本“松岛”号战舰侧舷炮射击的情景绘图,可以看到当时无炮廓保护的炮位在战时相当危险
1905年,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最后战败,日俄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并最终继承了俄国在中国满洲南部的全部特权,但是基于各种压力和原因,日本被迫答应以放弃战争赔款来作为对俄国的让步。由于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获得巨额的战争赔偿,已经被战争重压挤的几乎喘不过气来的日本民众对这个胜利大失所望,他们认为政府软弱无能而美国人则出卖了自己。东京发生了大规模骚乱,群众涌上街头高呼反美口号并向政府机构投掷石块……战争尽管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也看到了自身实力的有限。
1906年,历史上第一个“八·八舰队”设想被提出,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拥有8艘一流主力战舰和8艘装甲巡洋舰的强大舰队。8艘战列舰的最初2艘“香取”号和“鹿岛”号是由日本向英国维克斯铁厂以及阿姆斯特朗公司分别订购的,同日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几艘战列舰相比这两舰各加装了4门10英寸二级主炮从而使火力增强不少。这2舰当时已经完成了船体建造进入了舾装的最后阶段,近期即将交货。
第三和第四艘战列舰“萨摩”号和“安芸”号则已经于1905年5月15日分别由吴港造船厂与横须贺造船厂开工建造,这两艘战列舰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排水量高达19800吨,拥有4门12英寸主炮以及12门10英寸二级主炮,这也是日本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工业力量来建造高性能的主力舰。日本海军计划再兴建4艘同类型的战列舰,使新式战舰总数达到八艘。因此若是不出意外的话,第一代“八·八舰队”很可能将最终是以这样的面貌所呈现。但是一切随着一艘前所未见的战舰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无畏舰时代
1906年10月1日,一艘灰色的战列舰驶入了北海的冰冷海水中,开始了她的处女航并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这艘战舰拥有弹道性能完全一样的10门12英寸主炮,这使她的在拥有空前火力的同时每一门主炮都能共享射击参数,从而使得那些装备有二级副炮的前无畏舰复杂且烦琐的射击控制问题得以解决。而真正可怕的倒不是那统一口径的主炮,而是统一口径后安装的全新概念的火控系统,它使得战舰能像一个整体一般进行战斗,而不是过去那样每个炮塔凭借着各自的火控系统各自为战。
“吾妻”号装甲巡洋舰,该舰由法国人建造。
此外全新概念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实用使得这艘战列舰的航速突破了原先那些使用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战舰的20节瓶颈,同时大大改善了高速航行时的震动以及可靠性问题。这艘战列舰的出现使得以往的所有战舰显得统统过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军新时代开始了!“无畏舰时代”将成为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最绚丽岁月的代名词。
“无畏”号的出现无可避免的冲击了世界上所有列强的神经,最最直接的后果是使美国海军当时正在环球航行、起航时尚雄壮威武并使得出访的列国倾慕不已的“大白舰队”转瞬之间就显得老旧过时,而新兴的日本更是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和自身力量的不足。日本海军紧急修订了原来的计划,将另外四艘尚未开工的战列舰重新进行定位,彻底放弃了原本的建造思路,转为寻求获得无畏型战列舰。
就这样,第一代的所谓“八·八舰队”计划的最终形态呈现了出来。整个计划的核心是建造4艘新式无畏型战列舰,这些军舰的船体将由日本国内制造,而主炮则只能向日本当时的盟友英国订购,第一批两艘战列舰分别被命名为“河内”号和“摄津”号。至于日本国内,则继续完成“萨摩”号以及“安芸”号前无畏舰,而计划所规定的8艘装甲巡洋舰则还是日俄战争时的老将。日本人很快就发现,即使这样也依旧免不了落人于后。
赶超时代潮流的努力-第二个“八·八舰队”计划
无畏舰时代海军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在突破了一个传统模式后随之带来的变革也是巨大的。
由于Mark XI上的实际缺陷,日本海军打算委托维克斯公司为日本研制一种新式的长身管12英寸主炮,维克斯公司接下了这个定单,并给新炮冠名为“12英寸维克斯MarkJ”。但是一切到了1909年又生了波折。
1909年9月和11月,皇家海军最新式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开始动工建造、这些最新锐战舰将安装有皇家海军军工技术的最新成果13.5英寸45倍口径Mark XII 型舰炮,其威力远远凌驾于“无畏”号之上。世界舆论在赞叹的同时将其称之为“超无畏舰”。这一变革再次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经,他们意识到原本那种跟随时代潮流的做法可能永远无法得到一支世界顶尖的舰队。日本方面紧急同维克斯公司商议修改原本的主炮研制合同。修改后的合同要求“秘密”为日本研制一种14英寸口径的主炮,但是为了保密起见新式主炮将依然沿用“12英寸维克斯Mark J”的名称。
就在不久之后,最新的“八·八舰队”方案正式出台,这一方案的出现可被视作日本向一流海军强国迈进的开始。但是还是由于资金问题,日本决定将计划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是实现以8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舰为重的“八·四舰队”计划,待国力加强后一步一步的使之成为“八·六舰队”进而完成整个“八·八舰队”。
新的舰队计划将目标定的很高。初代“八·八舰队”计划中的8艘装甲巡洋舰被8 艘最新式的战列巡洋舰所替代,这级战列巡洋舰被命名为金刚级,将由日本当时的友好盟邦英国帮助建造,具体是由英国设计师G·R·瑟斯顿爵士的领导下参考了皇家海军新锐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改进而来。新的战列巡洋舰将配备上8门日本海军秘密委托维克斯公司研制的14英寸的主炮,而且将狮级位于舰舯部的炮塔挪到了舰艉,大大改善了这个炮塔的射界,并减小了炮口暴风对上层建筑的损害,不仅如此该舰的航速也将超过世界上以往任何1艘同级别舰,设计为27.5节。
计划建造的8艘战列舰则被称为扶桑级,依照英国方面设计的金刚级的蓝图由日本设计师自行加以战列舰化改进而来,是一种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庞然大物,其吨位就当时而言可谓世界之最,这些战舰同样装备研制中的14英寸巨炮,但总数将达到12 门之多,在火力上也是独步全球的,这些战列舰同时将拥有足够好的防护能力以抵御同级别火力的打击。
1910年早些时候,日本国会开始就“八·八舰队”的各建造预案开始进行表决,最早审议通过的是第一批建造2艘战列舰的预算拨款,然后又在次年初通过议案批准建造新型战列巡洋舰4艘。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安排海军决定先开工建造战列巡洋舰。
由于没有建造同类型超级战舰的经验,也同样对己方建造如此先进的军舰的相关技术缺乏信心,金刚级的首舰“金刚”号决定交由英国船厂制造。1911年1月17日,“金刚”号在维克斯造船厂安放下第一根龙骨,而来自于日本各个船厂的技术骨干力量将睁大眼睛观摩整个建造工程,并将建造大型军舰的完善技术带回日本….继“金刚”号之后,11月7日二号舰“比睿”号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动工,维克斯公司的技术人员为建造工作提供了全程技术指导。次年3月11日,经周密准备,扶桑级战列舰的首舰在吴港海军工厂的船台上安置下了龙骨。到了1913年3月16日,金刚级的三号舰“榛名”在川崎造船厂铺设龙骨,次日三菱造船厂内四号舰“雾岛”也正式开工建造。而早就通过预算的扶桑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山城”号,则一直拖到1913年11月才在横须贺造船厂动工。
建造中的“金刚”号战舰,著名的维克斯MarkJ型主炮,这种大口径主炮也成为了今后所有日本大口径舰炮的母本
对日本海军来说,尽管从明治维新起就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而且进步不小,但是比起英美这种老牌的工业强国来说依旧差距巨大。在金刚级的四舰中,在英国船厂建造的首舰“金刚”号的质量明显好于日本在本土船厂自行建造的另外三艘,即使有英方的技术人员指导也是如此。同首舰相比,“比睿”、“榛名”、“雾岛”3舰的结构强度要差不少,船体寿命比“金刚”号低约20%左右,而且其水密性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至于日本依照获得的狮级战列巡洋舰蓝图、自行加以战列舰化的“本国造”扶桑级战列舰问题就更多了。首先由于这是全世界第一艘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船舶,加之日本方面建造技术和经验不足,因此水密性能堪忧;其次全舰主炮安置方位过密,齐射时炮口暴风会横扫全舰;第三点,也是最叫人吐血的是当舰体舯部两个炮塔以一定角度射击时,炮口上迸发出的暴风会立刻扫掉另一炮塔上方的6米基线测距仪……总之扶桑级问题多多,充分说明了在大型船舶制造技术上盲目跃进会遇到数不清的麻烦和问题。
当1915年上半年第一批开工的4艘战列巡洋舰全部建成的时候,全世界都为日本的海军实力骤增而侧目。金刚级4舰的完成使得日本海军一下子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队,这一点甚至让英国皇家海军都羡慕不已,在同德国公海舰队对峙的紧张时期,英国曾经提出过要租借这四舰,但是被日本政府断然拒绝。差不多就在同一时候,8艘战列舰中的第二批两艘的建造也获得了日本国会的批准,不过日本人也意识到了扶桑级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对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改进。最明显的改动是舰舯部的2座炮塔被改为了“背负式”布置,从而大大改善了这2座炮塔开火时产生的炮口暴风对上层建筑物的影响,同时舰身水密性的问题也得到了改进,主机改进后航速也略有提高。
这8艘战舰的陆续建造和服役,标志着日本海军开始走向它的全盛期。但是与同样在拼命扩展和建设的美国海军相比,无论在财力、技术以及环境上都是处于劣势,而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德国(相对日本而言)更是在努力将一艘一艘更强大、先进而且高速的战舰送下船台,更何况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强、最快的新型“高速战舰”--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那么现有的战舰也就无法长久保持技术和性能上的先进性。有鉴于此,日本人的心思又开始活动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压倒所有一切国家尚在建造乃至设计中新式战列舰的强大战列舰,为了作到这一点新的计划战舰必须装备有前所未有的“40公分”(“40公分”是火炮名称,而不是计量单位,实际达到410毫米,也就是16.1英寸)口径的主炮。
于是日本人又像上一次“八·八舰队”计划一样,修改了后续战舰的建造计划转而设计更强大的战列舰。
随着“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次修订,搭载新近完成的“40公分三年式”主炮的战舰也完成了最终设计。这型战列舰被命名为长门级,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安装有16英寸级别主炮的战列舰。从外型上看明显有仿照伊莉莎白女王级的痕迹,相同的长艏楼船型、一样的上层建筑物布局(包括主炮配置和桅杆位置),后来成为日本战列舰最大识别特征-高耸的塔式桅楼也特别扎眼。
金刚级战列舰上层建筑物特写,这还是该舰尚未改装时的样子
该舰彻底放弃了毫无用处的冲角艏设计,转而采用能大幅提高适航性能的飞剪艏。同英国皇家海军的伊莉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相比长门级更重视航速和火力,26.5节的试航最高速度和410毫米(所谓“40公分炮三年式”的实际口径)口径使她能在建造的哪个年代傲视群雄,但是仅12英寸的侧舷防护虽然对于同级别航速的战列巡洋舰来说属于重装甲,但是相对于日本海军先前建造的那两级战列舰来说毫无改善;水平装甲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以抵御从越来越远距离上射来的大角度落弹的打击。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长门级战列舰的在其装甲防护设计上汲取了美国海军最新的“重点防护”概念,虽然水平装甲依旧按照传统被铺设到了艏艉,但是艏艉非致命部位的垂直装甲被全部取消了。两艘战舰于1917年8月28日和次年6月1日分别在吴港海军工厂和横须贺造船厂开工。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呢……
- 上一篇:定了!完成招标!泉州东海万象汇马上动工!
- 下一篇:文汇·观众席|百合芬芳 清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