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世祥:庭兰村喜遇“小八路”
发布时间:2025-09-18 23:48 浏览量:15
庭兰村喜遇“小八路”
王世祥
2025年9月12日上午,我去庭兰村小区拜访文友,进大门遇见同练太极拳的“师姐”胡女士,惊喜之余我说是来找文友商讨“小八路红色文化活动”策划方案的。无意中师姐说“我父亲就是小八路”。真是无巧不成书,我说要和她父亲啦啦呱。师姐指着身边的一座楼说先回家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让我稍等。不久手机微信来电,师姐的信息“我父亲刚起床,愿意与作家啦啦呱,欢迎!我下楼接你。”我给文友发微信说明情况,文友很支持说改日再商讨策划方案。我兴致勃勃的迎着师姐走去。
师姐亲切的向她父亲、母亲介绍我的情况,我恭敬地向老人家问好,寒暄过后,开始和老人家拉家常、进行热身,逐渐进入状态走上正题。师姐的父亲名叫胡顺登,1933年1月出生,今年92周岁。他高高的个头,清瘦的身体,面目白净,长脸型,两个大“福耳朵”,谈吐口齿清晰、精神矍铄、记忆力惊人,拄着拐杖“小碎步”行动自如。师姐的母亲今年89岁,也是行动自如,谈吐文雅,很有大家闺秀的仪态。我翘起大拇指夸赞师姐说守着两个“宝贝疙瘩”真是太幸福了。她开心的一笑,颇感自豪的说她是父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两位老人闻听此言甜蜜的笑了,满满的幸福感。这其乐融融、温馨的一幕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师姐的父亲出生于富商家庭,自小享受优越的生活,兄弟姐妹四个,他是最受父母亲宠爱的“小宝贝”,读了五年小学,聪明伶俐的他好学好问,跟着父亲练习书法、读儒学经典,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练就了一手好字。1944年下半年,驻临沭县的八路军在偏远山区办起了抗日小学,11岁的胡顺登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一位教员干部讲述了当时的全国抗日形势,并做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演讲,他幼小的心灵得到启发,受到震撼,他找到教员要求当兵打鬼子。教员也非常看好这棵好苗子,有心接纳但又考虑到他年龄太小,就以你家里条件优越你父母不同意你参加八路军为由谢绝了。他回家告诉父母要当八路军。爷爷是阔商、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开明人士,他们闻听小顺登要当八路军哈哈大笑,不但没有反对而是坚决支持。但当母亲的舍不下这个宝贝,说你小小年龄放着家里的好日子不过,去过裤腰带提留脑袋的日子干啥?提出种种理由以此阻挡。但坚定地抗日意念在小顺登的心中已深深扎根,坚如磐石。他说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老百姓哪有好日子过?到了11月底,连续几天阴雨连绵,十分寒冷,北风呼啸。有一天,他怀揣父亲给的十几块大洋找到教员干部,报名当兵。教员说这么冷的天你还出来,为啥不等天气好了再来呢?他的小脸蛋冻得通红,瞪着大眼睛,果断的说,冷天来就是让你们看看我的抗战决心,你们不能小瞧我。教员被感动了,破格录取了他,终如所愿成了一名最小的八路军战士。大家翘起大拇指夸赞他有志气,亲切的叫他“小八路”。在部队军训一段时间后,“小八路”刻苦学习杀敌本领,不怕苦累,要求到战场上与鬼子面对面搏斗。他的请求不但没有被大家看作笑话,反被战士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激灵大胆、爱好学习的“小八路”引起首长们的注意。1945年1月,他被选派到山东军区滨海第二军分区卫生处学习军医知识,分工攻读西医。1945年8月他被调到滨海第二军分区司令部卫生所工作。他虚心好学,抽空闲忙的啃书本,医学知识和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3月已是解放军战士的胡顺登被调到滨海第二军分区教导大队担任调剂员,独当一面。但大家还是习惯的称呼他“小八路”。1949年1月,16岁的“小八路”经过教导大队教导员马玉琦,大队长李振营介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教导大队年龄最小的中共党员。由此胡顺登成为教导大队唯一的集“小八路”和“小党员”于一身的解放军战士。1949年7月“小八路”跟随第二野战军(刘邓大军)第三兵团第十军开赴大西南,转战四川。他所在部队驻扎在泸州,他被选派成为第十军补训团医生助理。1950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从补训团毕业,被分配到川南军区内江军分区。1953年升为医师,能独立开方、操刀。不久担任主治医师,为部队医疗事业发展和支援地方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期间给“小八路”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黑水战役中为一位民兵队长治疗肩膀。
黑水县处于四川西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心位置,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交通闭塞,易守难攻。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重庆、成都溃败的大批国民党残兵败将逃到黑水县,在大山里驻扎下来。刚开始敌军头目派出小股“虾兵蟹将”到乡下抢粮抢物资,老百姓深受其害。后来从湘、贵等地逃到这里的大股土匪也加入到国民党残余部队中,形成近五千人之众的反动武装。他们竟明目张胆的攻打县城,戕害百姓,破坏生产。军阀、大土匪头子沆瀣一气,公然叫嚣配合台湾的国民党反攻大陆。面对猖狂到极点的国民党残余和土匪,我解放军川南军区根据中央和西南局指示,决定发动剿匪战役。1952年7月,剿匪战役打响了,敌人凭借复杂的地形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些顽固的反动势力被彻底消灭。
“小八路”回忆道,他所在部队开赴黑水县参加剿匪战役。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战地救护队的担架班班长受了重伤,肩膀被炮弹皮撕裂一大块皮肉。担架班长也是随大军南下的山东硬汉子,他咬牙坚持,不下火线。他对卫生员的劝说不当一回事,大大咧咧、挥手一笑,说咱山东人怕啥?三大战役我都经历了,受伤无数次,照样来到黑水县。但炎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臭虫泛滥,对伤员来说是次生的严重危害,如果伤口感染、受伤部位很快就会溃烂,甚至丢掉性命。担任临时主治医师的“小八路”立即找到这位班长,严厉的批评教育,乡情促使他大发脾气,一步不拉的紧跟着,硬拽着班长进入战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小八路”亲自为这位班长清洗伤口、开刀。手术后日夜守护着,不让班长挪出病房一步。急躁的班长心里挂牵着担架队,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返回战场。“小八路”也使出绝招,晚上把两人的手脚用绳子捆在一起,想出病房没门。班长被医师们救死扶伤的精神感动了,积极配合治疗。一个月后伤病痊愈返回剿匪前线。“小八路”也因长期和伤病员接触受细菌感染得了肺炎,他不得已含泪离开心爱的医疗岗位,转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身体逐渐康复,但留下了终身残疾。后来担架班长得知如果不是胡医师拼命相救,胳膊早就被锯掉了。我问这位班长是山东哪里人?姓什么?“小八路”思考片刻,摇摇头,说实在想不起来了,印象中不是姓王就是姓刘,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作为主治医师只管开刀,为抢救伤病员日夜连轴转,有很多医师、护士累倒在手术台上。
1958年4月“小八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加入到转业的队伍中,毅然带着家人奔赴遥远的大东北,在黑龙江萝北县安家落户开发北大荒。他带着家人拼命工作,善始善终完成开荒任务。由于繁重的开荒劳动,他体力透支,肺炎复发了。党组织和部队首长把革命情谊和关怀带来了,批准他回山东老家安家落户,接受治疗。1959年他带着家人回到山东,被安排进入医疗条件较好的淄博矿区医院接受治疗,康复后,又走上医疗岗位,扑下身子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0年。1969年他被调到博山铝土矿担任保健站副主任,一直从事医务工作,至到1984年12月离休。
我说,您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八路”摇摇头遗憾的说,可惜没有上过战场,都是在后方做平常事,对革命对国家没有贡献。我听此言如鲠在喉。多么谦虚诚实的老人啊!我说,您在后方抢救伤病员就和在战场上一样,您11岁就毅然离开富商家庭当了八路军,参加革命,成了中尉军医,16岁加入共产党,火线抢救伤病员,带病开发北大荒,这就是最大的贡献。您是最了不起的人,您是最可爱的人。我看着桌子上的抗战纪念章和中尉肩章,立即用手机拍下这些包含着胡顺登老人毕生心血的珍贵财富。我激动地和“小八路”合影留念。
握别“小八路”,一路上思绪翻飞,回家后迫不及待的奋笔疾书,写下这篇文章。相信庭兰村喜遇“小八路”会成为作者甚至是文字工作者们敬老爱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的一个历史见证。
2025年9月16日 于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