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表示,很遗憾,日本很可能将重复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07 12:12 浏览量:2
历史的阴影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用一生警告同胞,军国主义的复苏从遗忘开始。
1935年,大江健三郎出生在日本四国岛的一个山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他还在国民学校读书。战争让原本富裕的家庭骤然衰落,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七十年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站在北京的讲台上,面容凝重地发出警告,日本正在走向孤立,日本民众对于历史的遗忘令他深感不安。
大江健三郎警告,日本正在往锁国的大道上狂奔,极有可能重复当年的历史。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离世,但他留下的警示却愈发显得紧迫而沉重。
童年经历往往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大江健三郎的成长岁月恰逢日本军国主义最为猖獗的时期,1941年他进入国民学校时,日本全国弥漫着狂热的法西斯气氛。
学校里随处可见宣扬“大东亚共荣”的宣传品,教师们不断向学生灌输崇拜日本“皇军”的思想。然而仅仅四年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沦为美国的附庸,这种强烈反差震撼了少年大江的心灵。
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大江目睹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深重苦难。战争期间,日本实施严苛的物资管制,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却被迫歌颂法西斯主义。任何异议者都被视为“叛徒”而遭逮捕。
战后日本经济崩溃,民生困顿。这些经历使大江成为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与那些“只反战败,不反战争”的人截然不同。在文学创作中,他始终着力突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期盼。
大江健三郎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日本政坛的右翼化趋势日益明显,多位首相公然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此展现自己的“右翼精神”。
靖国神社内的“游就馆”博物馆陈列着对历史的扭曲叙述,南京大屠杀中的遇害平民被描述为“化妆成百姓的中国军人”,“九一八事变”的侵略行径被美化为“进城寻找失踪的日本士兵”。
这些篡改历史的行径遭到亚洲各国的强烈抗议,日本政府却置若罔闻。
更令人忧虑的是日本的历史教育。教科书将侵略战争的事实模糊化,导致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的认知逐渐淡化。调查显示,近半日本民众支持右翼势力,对扩张军备、修改宪法持赞成态度。
大江健三郎对此深感忧虑。他深知法西斯主义的疯狂本性,也清楚日本的军国主义从未被彻底清算。他警告世人,要小心日本,这个国家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题为“我在暧昧的日本”的演讲,直指日本文化用暧昧表述遮蔽真实历史的问题。
大江健三郎坦言,日本现在仍然持续着开国120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正从根本上被置于暧昧的两极之间。经历过那些伤痕的大江健三郎,深刻明白这种环境下被撕裂的历史。
与之前获奖的川端康成赞美“美丽的日本”不同,大江健三郎更注重分析日本战后的“社会病”。他认为日本在反思侵略战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些无法用美丽辞藻掩盖。
当日本天皇要为其授勋时,大江断然拒绝。他坚持认为日本皇室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从未深刻反思。作为一名左翼作家,他本身也不认同天皇制。
晚年的大江健三郎发起成立“九条会”,汇聚九位日本知识界重量级人士,共同反对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的行为。
日本宪法第九条是战后和平体制的象征,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不以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然而近年来,日本当局越来越积极地挑战这一束缚,提出要修改甚至废除这一限制日本发动战争的条文。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右翼势力的野心日益膨胀。美国的默许态度更助长了日本右翼的扩张势头。大江健三郎敏锐地意识到,一旦宪法第九条被突破,日本将可能挣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束缚。
“九条会”的成立是他对日本未来的最后守护。通过联合知识界的力量,他试图筑起一道阻止军国主义复活的堤坝。然而随着2023年他的离世,这道堤坝失去了重要支柱。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的渊源深厚。早在1960年前后,他就曾访问中国上海,并与中国领导人会面。1959年日本爆发“安保斗争”期间,他积极参与运动,并在高潮时刻来到中国发表支持演讲。
2006年访华时,他专程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幸存者及学者交流,呼吁日本正视历史。
他公开将南京大屠杀列为20世纪三大人道主义灾难之一,严厉批评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大江对鲁迅的崇敬尤为深厚。他多次参观鲁迅故居和纪念馆,是鲁迅的忠实读者。他认为鲁迅对世界文学贡献巨大,鲁迅文学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理念。
大江与莫言建立了深厚友谊,两人多次共同出席文学活动。当莫言还未获得诺奖时,大江就预言他将在十年内获奖,这源于他对中国文学深厚内涵的自信,也体现了两国知识界珍贵的情谊。
日本战后未能彻底清算法西斯主义,为大江的担忧埋下了伏笔。与德国被分区占领、彻底清算战犯不同,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对战犯的清算力度明显不足。
东京审判中,昭和天皇在美国庇护下逃脱审判,许多右翼分子借此为自己开脱,甚至与美国合作逃避惩罚。
随着“战后一代”成长,侵略战争的概念日益模糊,许多人认为日本没有犯错,这正是日本政府历史模糊化策略的结果。
大江健三郎的警告源于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深知,只要有合适契机,未被根除的军国主义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如今,在日本右翼势力愈发肆无忌惮、美国默许纵容的背景下,他的忧虑正在显现出现实意义。
大江健三郎去世已两年有余,但他留下的警示仍在东亚上空回荡。
在东京,政客们依然络绎不绝地走进靖国神社;在学校,历史教科书上的战争记述年复一年地变得模糊;在国会,修改和平宪法的讨论从未停止。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他的回答简单而深刻,军国主义无非是政治家敛财的手段,却会给日本民众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句子常在现实中回响。大江健三郎的声音,已成为一面照见历史与未来的镜子。
资料来源,
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去世,曾6次访华,与莫言是忘年之交,视鲁迅为精神导师——半岛都市报
大江健三郎:在阴影处觉醒——来源:文艺报
破壁追光!大江健三郎的中国之行——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