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唯一入场券,为何是美国赏赐的汽车工业?
发布时间:2025-09-09 11:30 浏览量:24
说实话,谁能想到,还没几年呢,日本经济第三的位置就被德国抢去了。别看有些人还在感慨日本美景、动漫片和精致吃食,实际上一些关键的数据早都在“暗流涌动”。十年前,人均GDP德国就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日本。其实,这背后折腾的不是别的——就是日本那一条根基最深的工业命脉:造车。没有汽车,日本根本成不了什么发达国家,更别提一路冲进世界经济前排。有人说,日本经济巅峰,基本上就是日本造车史的一幅大画卷。
不过,这事儿绕来绕去,怎么都得提到美国。说句心里话,日本汽车工业成名之前,那可是美国人一手带大的“孩子”。你要是翻翻民国时代的老报纸,那些年头,在日本街头跑的汽车,八成都是美国牌子。美国的福特刚在本土大发了财,大把的汽车品牌——大多数人只听过几个,其实像哈德森、纳什这些公司也都眼馋海外市场。欧洲那边,德国人搞戴姆勒、搞奔驰,玩得风生水起。至于亚洲,其实没人太关注。那时印尼、菲律宾,别说汽车,甚至机床都凑不齐。但日本不一样,虽说穷粹点,但受西方影响深,有一批懂技术的手艺人,就是缺点资本、缺点野心。
倒是美国人先不耐烦了。1929年有了大萧条之后,谁都不敢碰美国国债,福特、通用这些家伙却跑到东京和大阪搞起了合资,把工厂开进日本,一开始还挺热闹。美国人教日本人怎么装配流水线,也不嫌弃那些小作坊,一头雇了不少当地工人。其实那年月,从福特到克莱斯勒,谁都打得挺精明:资本主义这点事,就是合则两利,有利出分歧。而日本人,白捡了“免费师傅”,也慢慢琢磨出自己的门道。
但世事难讲,刚起步两年,风向就全变了。1930年代后期形势紧,世界瞎折腾——日本本土民族主义咕噜咕噜发展,政府迷上了“大东亚”圈子。美国那点资本变成了“国家安全的隐患”,一纸《汽车制造法》下来,外资全赶出门。跟今天外企撤厂挺像,但那时候可没人打趣什么“民族品牌”。其实这操作挺烫嘴的,当时日本还没做好自己独立造车。可国家安全是摆在桌上的,谁敢跟上面说“不”?
结果反倒是这场赶走美国人的运动,让本地企业意外抢到了机会。要说丰田和马自达,那年头都是“小门小户”,没多少自己的专利。后来日本开战了,民用车也不用管,丰田做卡车,日产要么造坦克,要么跑去给军队造点别的。企业咋想的没人知道,起码战后头几年,谁也不敢冒头说“我们要转型民用消费品”。内心最怕的还是美国,“清算”两个字太重。
美国二战完了又回来了,这次拿着支票站在门口。其实也不是说美国人有多仁慈,而是面前那苏联“铁爪”伸得太长。美国本来想拆了日本,不叨扰世界,但一看到斯大林那套操作,立马改主意,把日本当反共桥头堡。只不过,日本都快成废墟了,工人失业一半,工业产值都掉到谷里。要重启经济?你得找个能喂饱上千万工人的产业,而造车不光自己吃得撑,还能带动钢铁、橡胶、化工,横看竖看都是合适买卖。
这回美国人可“聪明”了,不让福特、通用这些自己的巨头回来抢市场,反而帮着日本政府,放权给当地那些还在捡钢铁皮的厂子。通商产业省、日产、本田……这一波,很多本地品牌都是在那几年“东风”吹起时冒出来的。美国人觉得还不够刺激,还动用朝鲜战争这个“契机”,大笔大笔的军车订单砸向日本。别说日本自己造车,就是做轮毂、车灯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就这样,短短几年,日本的汽车厂子囤积了技术、攒足了“原始资本”。不过说白了,哪有那么顺利?朝鲜战争一停,军工流水线也都懒得再造军车。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锤定音的新转折,日本造车的好日子恐怕就早早结束。美国人又开始玩大棋。这一回,不是“小买卖”——而是让日本借着“关贸总协定”的名头,搅进全球贸易的圈子里。
那是1950年代的事了,日本想出口东西,却处处碰壁。英国、澳大利亚、印度……谁都怕日本“再来一次经济侵略”,出口纺织品加高关税,汽车根本不许进。可美国死活把日本推到GATT里头,嘴上说是临时会员,心里却指望日本能趁机学几招国际规则。有个怀特爵士,嘴巴上还想既让美国满意,又能让别的西方老头开心,可后来发现自己成了帮忙栽树的园丁。
日本刚进GATT那几年,还不是靠造车吃饭,纺织品才是“老大哥”。但是,这个临时会员身份有点意思。日本可以对自己的汽车提高关税,别人在意,但规则在手,谁也说不准。纺织限制可以认,汽车关税却死活不让步。本地消费能力一上升,夹着关税“保护伞”,汽车厂子订单全是自己人。
家里谁要是有辆丰田,六十年代那会儿能在邻居中抬头挺胸。日本车企照单全收,日子一天一天好转,到1965年还敞开进口——但外来车企一打眼,发现为时已晚。此刻日本车企已经做到了“规矩制定者”,再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娃。1961年赶上意大利,65年赶超了英国和法国,直接成了世界汽车生产第三大国。68年又把德国踩下去了,只剩下头顶的大佬美国。
老美其实心知肚明,这些“强敌”本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如果放到今天,类似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早在七十年代美国就该对日本下狠手了——起码限制进口、打压日系品牌。但事实不是这样。彼时的日本,政策已经把汽车写进国家战略。掐断汽车等于掐断整个国家经济。美国却反倒口口声声推销自家大排量、大轿车,还给日系车开了路。真要说这背后有啥逻辑,恐怕还是地缘政治厉害。
偏偏造化弄人。七十年代,全球发生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一飞冲天。美国的大车开不起,日本的小箱子车趁机在欧美流行。丰田和本田成了美国家庭的新宠。销量翻了35%不止,欧美厂子一时全线退缩。到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居然超过美国,GDP也勇坐世界第二。
不过,日本的巅峰其实才刚刚开始。美国人后知后觉,1980年才掀起贸易战,对进来的日系车百般刁难。至于最后谁赢谁输,谁主沉浮?那是后来的故事。
所以说,卷来卷去,无论是美国教“徒弟”变“老师”,还是日本自己靠小排量车拿油危机做文章,有时候命运给的路数,真不是规划出来的。你问当年日本车企老板是不是都懂这些“时代风向”?恐怕他们自己也时常忐忑——谁料得到,从帮人打工,到让全球都低头,变成了历史那样一种怪有意思的轮回。
至于日本从此还能走多远,会不会有下一个“拐点”?没人能打包票。可一个小岛国家,靠造车搅动世界半个世纪,说出去多少让人心里头默默感慨:世界大潮,哪个晴天是早早写好的剧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