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路扬的故事2.2

发布时间:2025-09-09 16:35  浏览量:25

路扬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

四、抗战中诞生的冀中军区第27团

1937年8月,永清县保卫团小队长朱占魁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1月初,该部被编为吕正操部人民自卫军第2总队,朱占魁任总队长。月底,被编为人民自卫军第3团第1营。年底,河北游击军司令孟庆山任命朱占魁为清(苑)蠡(县)高(阳)安(新)游击总指挥。

1938年1月,朱部收编其他杂牌扩编为冀中人民自卫军独立第1团,朱占魁任团长,政治主任崔文炳,特派员刘秉彦。

2月,朱部改番号为人民自卫军北上抗日先锋队,朱占魁任司令员,崔文炳任政治主任,刘秉彦任特派员。

1938年8月初,朱部将武清、安次两县游杂武装收编为独立第10团。8月底,独立第10团改为特务大队。

10月初,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成立,分区机关由独立第1支队机关兼,朱占魁任司令员。支队辖5个团级大队(第1~第4大队和特务大队)、3个营级游击团(游击第1、第2、第3团)及警备营、骑兵营等,共约1.6万余人。

特务大队即由原独立第10团改编而成,大队长曹玉振。大队辖3个营,共约1千余人。

11月上旬,特务大队在霸县整训了一个多月后,北上安次县南部,活动于永清、安次、固安等县一带。

1938年冬季开始,日军陆续从华东、华南战场上抽调兵力加强华北地区的守备力量,妄图把华北变成“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

冀中第5军分区地处敌伪华北统治中心的平、津、保三角地带内,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从组建之后,敌我双方的争夺就非常激烈,其程度要比冀中其他地区更加尖锐、激烈、复杂和残酷。

11月12日,日军第110师团出动2个联队及伪军共6千余人,配备2个战车中队,分五路围攻大清河以北的固安、永清、新城、霸县、雄县地区,开始对冀中发动“第一次围攻”。

11月中旬,5分区决定放弃霸县城,除司令部机关率特务大队坚持内线外,各主力跳到外线寻机歼敌,后勤机关则转移至大清河以南的高阳县东部。

11月下旬,特务大队获悉安次县城的敌人准备“扫荡”西固城村一带。次日8时许,300余日军奔袭而来,并首先开炮轰击。

这是特务大队组建后,第一次与日军交锋。面对强敌,部队丝毫没有退缩,他们顶着敌人炮击,沉住气,一直等敌人冲到村边,才集中火力突然射击,一举将敌击退。

此役,毙伤敌50余人,特务大队伤亡数人,第3营营长张佩佩牺牲。

12月初,特务大队连夜从安次县驻地出发,急行军20余公里,拂晓前将永清县韩村镇西南的一个伪军司令部500余人包围在据点内全歼。

12月9日,敌人的“第一次围攻”结束。期间,特务大队作战10余次,歼敌近千人,部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12月上旬,特务大队转移到大清河以南休整。

12月21日,日军第110师团出动1500余人,进犯安国、博野、蠡县等地,开始对冀中发动“第二次围攻”。特务大队奉命返回大清河北,挺进到平、津一带活动,配合主力作战。

1939年1月25日,日军第110师团、第27师团各一个联队,加上伪军共7千余人,对冀中发动“第三次围攻”。特务大队奉命在大清河北地区,配合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打击敌人侧背。

2月初,特务大队在新城县河西营一带,包围了叛军江东升部1个营。拂晓前发起进攻,天亮即结束战斗,全歼了叛军,缴获轻机枪数十挺、战马数十匹以及大批弹药。战后,特务大队每个连都装备了3至4挺轻机枪。

2月9日,日军第110师团约2500余人,进攻冀中南部的饶阳、武强、深县地区,开始对冀中发动“第四次围攻”,特务大队奉命继续在大清河以北地区活动。

当时,八路军第3纵队已经发展为5个支队、27个团级大队又12个营级独立团,总兵力达到6万余人。由于部队发展太快,新成分不纯,导致部队军政素质有所下降,战斗力减弱,部队迫切需要进行整顿。

1939年2月底,特务大队奉命与分区警卫营和“游击7路”一起开赴大清河以南,参加冀中军区的第一期整训。

3月初,特务大队渡过大清河,开赴文安县史各庄一带。

18日,日军第110师团、第27师团、独立混成第8旅团各一部,加上伪军共9千余人,配备2个战车中队,分七路合击大城、文安、任丘、肃宁地区,开始对冀中发动“第五次围攻”。

特务大队保护军区后勤机关突破敌人合围,转移至高阳、蠡县、肃宁三县交界地区。

4月23日,八路军第120师和冀中军区集中了7个团的兵力,在河间县齐会村一带围歼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第2大队800余人。战斗期间,特务大队和分区警卫营联合作战,在齐会村以西35公里的大团丁一线阻击东援之敌。

24日拂晓,驻蠡县日军出动500余人驰援齐会,在大团丁一线遭到特务大队的阻击。特务大队依托村落顽强抵抗,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伤敌100余人。

4月底,特务大队与“游击7路”、分区警卫营一同转移至饶阳县苌留庄,参加军区第一期整训。此时的各部基本情况为:特务大队,大队长曹玉振,总兵力约1千余人;“游击7路”,总指挥王凤岗,总兵力约500余人;分区警卫营,营长张榜华,总兵力约300余人。

整训期间,三支部队奉命合编为新的特务大队,并按照八路军正规部队的模式进行整编。以原特务大队为基础编成大队机关、直属分队和第1营;以原“游击7路”主力为基础编成第2营;以原警卫营为基础,加上“游击7路”一部编成第3营。

整编后,特务大队辖3个营和1个直属队,共1800余人。红四方面军干部杨秀昆杨秀昆调任大队长,红二方面军干部任杨子华调任政委,副大队长王凤岗、参谋长刘成章、政治处主任蔡荫培。

整编后,部队立即进行了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整训工作。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专门给大队排以上干部讲了话,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政治部主任孙志远等也经常来看望部队,每周作一次报告,全大队深受教育和鼓舞。

初步整训后,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军政素质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1939年初,冀中军区机关转移至武强县北代村一带。

3月,敌人开始向饶阳、肃宁地区增兵,军区命令刚完成整编的特务大队,在驻地苌留庄一线构筑工事严阵以待。特务大队遂以第3营在村北,大队部和特务连在村西,第2营在村南,第1营在村东为预备队。

苌留庄位于军区驻地西北25公里,是奔袭之敌的必经之路,地形十分有利,除村南有一片坟丘外,四周均为开阔地。

5月的一天拂晓,饶阳、肃宁等地敌人出动1000余人奔袭军区机关,进至苌留庄一线时,遭到特务大队的阻击。

敌人向村北发起猛攻,第3营依托既设工事,连续打退敌多次进攻。敌人受挫后,又向村西发动进攻,遭到大队部和特务连的迎头痛击。敌人又转向村南发起进攻,被第2营击退。

至21时,特务大队完成阻击任务后主动撤出战斗,敌人也把尸体和重武器埋在村南坟地里退回据点。

此战,特务大队共毙伤敌400余人。

战后,特务大队转移至武强县大尹村和小范村一带继续进行整训。整训期间,副大队长王凤岗指使其部属百余人开小差,而后借口收容流散人员自己也返回了大清河北。

6月中旬,特务大队第一期整训完成。为检查验收部队的整训成果,军区政治部派组织科长郑依保率工作组进驻特务大队,组员有薛原、路扬、赵景琛、古极等十余人。

6月下旬,薛原接刘济民任团政治处主任,路扬接任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赵景琛接任第3营教导员,古极接任第2营第6连指导员。

6月底,军区判断敌人有可能于近期西渡滏阳河突袭军区机关,命令特务大队在滏阳河以西布防。特务大队遂以第3营在西岔河村一带作为第一线沿河堤布防,以第2营做纵深配置,第1营作预备队。

6月的一天下午,滏阳河东岸之敌出动700余人,在东岔河一带渡河奔袭冀中军区机关。

敌人渡河后,即遭到第3营的顽强阻击,敌人立即调整兵力,企图合围第3营。第2营奉命跑步增援,赶到后迅速抢占北面河堤向敌侧翼发起进攻。随后,第2营与第3营并肩作战,将敌阻于河堤之内。

激战4小时,敌人被迫在天黑后退回河东据点。

此战,毙伤敌近百人,特务大队伤亡40余人。

7月,冀中地区连续大雨,敌人趁机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上多处掘堤放水,造成了冀中前所未有的大水灾,受灾面积多达30余县,占根据地总面积的90%,淹没良田17余万顷,200余万群众受灾。特务大队在军区统一领导下,投入了抢险救灾。

8月上旬,冀中军区制定了第二期整军方案,决定在各军分区扩编主力团。8月下旬,特务大队结束了整训,奉命返回大清河北。

特务大队回师途中,路过位于蠡县南部的第120师师部时,受到了120师的热烈欢迎。贺龙师长亲自接见特务大队全体官兵,并在驻地举行了盛大晚会,第120师政治部的“战斗剧社”演出了新创作的三幕话剧《齐会之战》。

随后,特务大队开进高阳县孟仲峰一带,准备渡过白洋淀返回第5军分区。

第二天清晨,特务大队击退了前来进攻的敌人。黄昏,在第4军分区的协助下,全大队分乘数百条船只陆续出发,一夜之间渡过百余里宽的水面,从安新县赵北口上岸返回大清河以北。

8月底,特务大队奉命开赴永定河两岸活动,连续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在永清县老幼屯战斗中,击退了600余敌的多次进攻,毙伤敌100余人。在新城县毛公寺战斗中,毙伤敌120余人。

1939年9月,在平西参加整训的5分区1大队和在大清河南整训的分区特务大队都回到了大清河北。

随后,5分区部队进行全面整编。八路军第3纵队独立第1支队兼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政委周彪、副司令员阎力宣、参谋长肖新槐,政治部主任钱应麟。下辖三个主力团和教导大队、警卫营等直属部队及5个游击大队。以分区特务大队为基础编成27团,团长杨秀昆、政委杨子华、副团长王凤岗、参谋长史振州、政治处主任,路扬任团总支书记;以2大队为基础编成29团;以1大队为基础编成32团;直属地委领导的地方武装冀中区第5游击总队,下辖两个独立营、特务大队和6个县大队。

至此,冀中5分区建立起了有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军事体系。

9月,5分区展开交通战,各县军民在主力部队掩护下,把公路挖成交通沟。破路从根据地逐渐推向游击区,一直挖到敌人据点附近。日伪白天抓民夫填沟,抗日武装则利用夜晚掩护群众挖沟,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10月8日,驻新城、固安、永清、安次等县的日伪军6000余人,开始对新城、固安、霸县、雄县结合部的5分区中心区进行长达20天的大“扫荡”。分区三个主力团先在内线进行村落防御战,而后以32团在内线,27团、29团转移至外线作战,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这次“扫荡”。

11月,原游击7路指挥、27团副团长王凤岗叛变投敌。

12月7日,27团1连在新城县张僨营伏击“扫荡”的敌人,歼灭日军小队长以下50余人,炸毁汽车一辆,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16支。

16日,日伪军6000余人,配备大炮30余门,汽车100余辆,坦克、装甲车20余辆,、飞机数架,对5分区中心地区开始进行长达半个月的大“扫荡”。第5军分区决定避免内线作战,主力跳到外线,向敌侧背和交通线出击的作战方针。

12月27日,27团保护冀中军区政治部代主任卓雄带领的工作团40余人,在雄县神堂村抗击配备火炮20多门、坦克3辆、装甲车5辆、飞机两架的日伪军2000余人的围攻。敌人发起了多次疯狂进攻,并施放了毒气。

27团指战员则依托房屋院落,顽强抗击敌人,从清晨8时一直打到晚上20时,敌人停止进攻。

晚22时,27团分东、西两路突出重围。

此战,毙伤敌金田大队长以下45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击毁坦克一辆,缴获轻机枪两挺。27团伤亡250余人,政委杨子华受重伤。

1940年1月7日,27团进入永清、安次北部和宛平、大兴南部,协助地方武装开辟新区。

2月1日,日军调集3000余人对新城、雄县、固安、霸县交界地区进行“扫荡”。11日,27团在永清县辛屯遭日伪军800余人突袭,团政委覃继先、参谋长史振洲、政治处主任薛原等牺牲,团长杨秀昆率部突围。

由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永清、霸县东部和安次地区逐渐变为游击区,分区主力部队难以在该地区活动。

5月初,27团、32团调往涞水县境整训。5月上旬,27团团部和第1营在涞水县车厂镇遭日伪军突袭,1营保护团部突出重围,毙敌80余人,自身伤亡100余人。

不久,32团、27团先后从路西返回大清河北。

6月6日,27团在永清县东张庄伏击从韩村、曹家务等据点出动之敌500余,激战5小时,歼敌100余名。战斗中,有35名伪军击毙日军10人,战场起义。

8月1日,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改称第10军分区。

8月20日,华北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冀中部队全面出击。27团参加了交通破击战,破毁公路、铁路,伏击敌人军车。

1941年2月上旬,27团奉命到平西参加冀中军区第三期整训,时间为三个月。

8月21日,为配合北岳区反“扫荡”,10分区司令员朱占魁、政委帅荣率27团从涞水县返回路东雄县、容城、新城、定兴一带,但终因活动困难又返回大清河西。

29日 ,冀中军区各主力团分别编为野战团(甲种团)和基干团(乙种团)两种,野战团辖3个营和2个直属连,基干团辖5至7个连,地区队(丙种团)辖3至5个连。

11月27日,第10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和政委帅荣带领警备1连从铁路西回路东,在清苑县大李各庄遭敌合围,帅荣率部突出重围,朱占魁被俘。

12月初,周彪任第10军分区司令员。27团奉命编成机动部队,随同冀中党政军机关活动。从此,27团脱离10分区建制。

1942年5月1日,日军集中3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2个联队共5万余兵力,对冀中区发起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敌人的此次“扫荡”,共分为3个阶段:5月1日至10日为第一阶段。敌分兵多路向冀中边缘区推进,稳进稳扎、增建据点,逐步向中心区压缩;5月11日至月底为第二阶段。在完成对冀中中心区分割后,敌人分区合围和“拉网扫荡”,在空军配合下,采取多梯队、多层次、大纵深配置,逐步搜索和推进,逐步压缩包围圈,遏制冀中军区部队机动和转移,并组成突击兵团,对冀中区突围部队实施奔袭和合击;从6月初开始转入第三阶段。敌完全控制冀中心区后,发起全面“清剿”,搜捕冀中区党、政、军工作人员,摧毁抗日政权,建立伪政权、伪组织,增建据点、修筑公路、挖封锁沟,以达到“确保占领”的目的。

由于根据地已被细碎分割,冀中各军分区基本都只能独立作战。

5月2日,27团奉命掩护冀中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向冀南转移。

敌人在第二阶段“拉网扫荡”中,未能捕捉到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遂分兵追击突围至滹沱河以北的冀中区部队,同时以第41师团接替原已疲惫部队。这时,冀中区党委和军区误认为“扫荡”敌人开始撤退,命令已转到外线的各分区主力部队,返回中心区反“清剿”、恢复根据地,以致再次被敌包围,均遭受重大损失。

6月4日,按照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示,冀中区党委和军区决定以部分地方基干团和游击队就地坚持反“清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迅速转向邻区。

6月12日,冀中区党委和军区机关率27团转至冀南根据地的南宫、威县间史掌村时,突遭敌1500人合围。27团坚守阵地18小时,毙伤敌200余人,自身伤亡128人,掩护冀中区党政军机关胜利突围,转移至冀鲁豫边根据地。此时,冀中警备旅等部也已转移至冀鲁豫边。

至7月初,冀中区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作战272次,毙伤敌1.1万余人,但自身损失也十分严重,军区部队减员达46.8%,群众伤亡和被捕超过5万人,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多小块,形成“格子网状”,大部沦为敌占区,部分变为游击区。从此,冀中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困难的阶段。

11月中旬,转移到太行区的冀中区党政军机关和27团,由司令员吕正操率领,跨越正太铁路返回晋察冀边区,与程子华率领的冀中区党、政、军临时机构会合。警备旅和32团留在太行区,后转隶129师建制。

1943年1月,晋察冀军区开始精简整编。冀中军区部队除警备旅和32团已经拨归129师建制外,余部缩编为17、18、22、26、27、29团等6个小团和11个地区队。由于冀中地区斗争环境残酷,6个团无法返回冀中,暂时编入了北岳军区。其中27团共700余人,编入北岳军区第11军分区。

1943年8月,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第17、18、22、26、27、29团开赴晋西北。同时,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撤销。原冀中军区警备旅和32团也脱离129师建制,到达晋西北地区。

冀中军区部队到达晋西北后,立即投入到晋西北秋季反“扫荡”斗争中。

五、抗美援朝

建国后,路扬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第19兵团奉命到达津浦铁路的山东兖州、泰安、滕县一线集结待命,准备入朝作战。

11月下旬,兵团在兖州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听取了朱德总司令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会后,路扬组织宣传部制定和颁发了《赴朝作战原则》,包括遵守政治纪律守则9条、团结守则10条、优待俘虏守则7条。

1951年2月,第19兵团入朝作战,路扬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1年4月,第19兵团奉命担任西线主要突击任务,路扬协助政治部起草了《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会》。

22日拂晓,第19兵团各部经一夜急行军,进抵临津江北岸一线各预定的集结地域。当日黄昏,第19兵团全线发起攻击。

临津江宽百米左右,受海潮的影响,江水时深时浅。当时,江水没有完全冰冻,部队必须涉水渡江。江对岸敌人依托坚固工事,封锁了江面和江北诸要点及通路。

战斗打响后,第63军187师4个团冒着敌人炮火,越过数道铁丝网,踏入齐胸深的江水,仅一个多小时就胜利突破了临津江。

23日拂晓,第63军全部渡过临津江,穿越15公里山路,控制了江南制高点,割裂了英29旅与美3师的联系。

第64军渡江攻占了长坡里、高土洞一线后,遭到美1军担克群的封锁和飞机的轰炸,进展缓慢,兵团遂令第二梯队第65军投入战斗,但部队遭到敌炮兵、航空兵火力的袭击,伤亡很大。

激战三天,第19兵团终于突破敌人阵地,向敌纵深发展。

26日,第19兵团夺取道峰山,27日进占议政府。

至此,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5月16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开始,第19兵团奉命担任钳制西线美军的任务。

至22日,部队粮弹将尽,转入防御。“联合国军”则利用志愿军补给困难、急需休整的弱点,集中4个军13个师的兵力,死死咬住志愿军后卫部队,65军伤亡很大,63军奉命前去支援。

尾追之敌有4.7万余人,配备多种火炮1300多门、坦克180余辆,有空中支援,而63军仅有2.4万余人,全军包括60炮在内仅240门,敌我力量悬殊。

战斗激烈,防守高台山以南255.1高地的188师563团8连58人,浴血奋战四昼夜,打退敌人15次进攻,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伤敌800余人,被兵团授予“特功第8连”称号,连长郭思志荣立特等功,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563团1连2排8人用刺刀、枪托和木棒毙伤敌100多人,打光子弹后,决不投降,毅然跳下悬崖,3人摔伤、5人牺牲。

第63军、65军奋战13昼夜,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志愿军调整部署赢得了时间。

第五次战役后,64军在五个月的防御中,在高旺山和马良山歼敌6230多名,俘敌64人。

在粉碎敌人“绞杀战”中,63军组织步枪密集对空射击,打下一架敌机。通过三个多月的冷枪冷炮和小分队活动,毙伤敌1239名。

1951年秋,路扬调任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初夏,63军奉命移驻扎成江以西地区,加强西线防御,防止敌人从西岸登陆。

1953年3月,路扬与傅崇碧、杜瑜华组成第63军三人检查组,对全军进行包括政治思想上的摸底检查,随后召开检查汇报会,总结出了战术上积极的、不规则的、分散整备、集中一点和多路连续伏击的作战方法。

抗美援朝期间,路扬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保卫开城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决定签字。10月,63军回国。

回国后,路扬先后任第63军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1967年,路扬接任肖向荣的军委办公厅主任一职。

肖向荣被打倒后,路扬由第一副主任升任主任,他的名字开始在报纸上频频出现。

期间,路扬利用掌管京西宾馆和总参5所的权力,把这两个地方变成了保护老干部的据点。当他获知《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在河北被打成反党分子的消息后,冒险让冯志夫妇藏在自己家里,但冯志担心连累战友,执意要回去。路扬竭力挽留,冯志不听,结果回保定不久后就被整死了。

1968年3月“杨余傅事件”后,路扬受到牵连,遭到打击迫害,被撤销职务。1969年降职到河南省军区任政委,控制使用。

1972年,路扬被当成了林彪线上的人,遭到诬陷入狱,成了中央专案组的审查对象,被秘密关押在北京近七年,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有一次,路扬被审了几天几夜,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他为了避免泄露机密,影响上级和战友的安危,咬破自己的舌头,满嘴流血,也拒绝回答非法的审问。

1974年7月,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平反后,路扬却依旧被关押着,粉碎“四人帮”后也未能出来。

1978年10月,在老首长杨得志和叶剑英干预下,路扬才获得了自由,他已经被关了6年8个月。

1983年2月,路扬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