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的暗战:1951年辽东“海狼小组”特务案侦破记
发布时间:2025-07-25 14:30 浏览量:1
1951年4月的辽东半岛,桃花刚漫过鸭绿江的堤岸,江面上就传来不寻常的动静。安东县渔民老郑和往常一样起网时,发现渔网勾住了个奇怪的铁箱——打开一看,里面竟是用油布裹着的电台零件和几发美式手榴弹。这个发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辽东省(1949-1954)公安厅激起层层涟漪:此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胶着期,美军侦察机频繁掠过边境,这些装备显然不是普通渔民所有,一场针对中朝运输线的破坏阴谋已悄然逼近。
“海狼小组”的出现,是国民党保密局“南攻北扰”策略的产物。1950年冬,台湾方面通过潜艇输送12名特务在庄河沿海登陆,头目李茂林曾是军统青岛站行动组组长,擅长爆破与电台操作。他们潜伏在大连湾至安东(今丹东)的狭长海岸线上,以“渔行”“修船厂”为掩护,任务是“炸毁大东港码头、破坏鸭绿江铁路桥,配合美军仁川式登陆”。
这个小组的活动极具隐蔽性。李茂林规定“昼伏夜出、单线联系”,每个特务都有双重身份:有的扮成修补渔网的“老匠人”,有的装作从山东逃难来的“货郎”,甚至有两人娶了当地妇女以“上门女婿”身份扎根。更危险的是,他们掌握着一种“水下发报”技术——将电台密封在铁箱中沉于浅海,仅露出天线接收指令,这种方式曾让我方无线电监测多次扑空。
1951年3月,安东县公安局接到举报:大孤山附近总有“鬼船”在月夜出没,既不打渔也不装卸货物,却在码头停留片刻就匆匆离去。侦查员化装成搬运工跟踪,发现这些船只会在礁石上留下刻着三角符号的木牌——后来证实,这是特务与台湾潜艇联络的暗号,三角指向的方向,正是美军侦察机常经过的航线。
老郑发现的铁箱,成了案件侦破的关键钥匙。箱内的电台零件上刻着“US ARMY 1950”字样,表明是美军援助物资;而手榴弹引信的磨损程度显示,它们近期被频繁调试过。辽东省公安厅厅长许建国当即抽调20名骨干成立“4·12专案组”,并定下策略:“顺着海岸线撒网,让潜伏的‘海狼’自己撞上来。”
侦查员王大海的化装侦查颇具传奇色彩。他脱掉警服,换上打满补丁的渔民裤,带着老郑的渔船在附近海域“漂流”。第五天夜里,他发现远处礁石上有微光闪烁,悄悄划过去时,正撞见两个黑影在交换一个铁皮筒。当他假装起夜靠近,其中一人突然用闽南语喝问:“三更半夜不在船里待着,想偷鱼?”——这暴露了他们并非本地渔民(辽东沿海多讲胶辽官话)。
真正的突破来自“顺风渔行”的账本。专案组在检查这家由特务控制的渔行时,发现账目上有“每月初五、二十往‘石槽村’送咸货”的记录,但石槽村早已在解放战争中被炸毁。4月18日夜,侦查员埋伏在石槽村废墟,果然等到了前来取“咸货”的特务——打开担子才发现,所谓“咸货”是用油纸包着的雷管和炸药,上面还附着一张手绘的大东港码头地形图,仓库位置被红笔圈出。
4月20日凌晨的抓捕行动,像一场精准的“海上围猎”。当李茂林带着4名特务乘舢板前往大东港时,早已等候的公安艇和渔民自卫队的小渔船从四面八方围拢。特务们试图向深海逃窜,却被渔民们用渔网缠住螺旋桨。激战中,李茂林举枪顽抗,被王大海一枪击中手腕,而他怀里揣着的“炸毁鸭绿江大桥行动方案”,详细标注了桥墩结构和哨兵换岗时间——后来测算,若按此方案实施,至少会导致志愿军物资运输中断一周。
审讯李茂林的过程,揭开了更庞大的潜伏网络。这个曾在青岛制造过多次爆炸案的特务供认,他们在辽东沿海发展了8名“关系人”,其中包括大东港的一名仓库管理员和安东火车站的扳道工。“这些人不直接参与行动,只提供情报,”李茂林交代,“我们给仓库管理员每月5块银元,他就会在志愿军物资到站时,在仓库顶挂起不同颜色的灯笼。”
顺着这条线索,专案组在4月下旬又抓获了隐藏在普兰店的“修船匠”赵老五。这个表面老实巴交的手艺人,竟能熟练拆卸美式鱼雷引信——在他的船坞地下,搜出了12公斤TNT炸药和一份“美军仁川登陆配合计划”。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账本上记录着“5月1日交货”的字样,结合李茂林的供述,专案组判断:特务计划在劳动节当天,趁码头人流密集时实施爆炸。
案件的侦破,离不开群众织就的“天罗地网”。安东市渔民协会发起“护港运动”,2000多名渔民自愿加入巡逻队,每晚划着小舢板在近海警戒;石城镇的妇女们则成立“缝补组”,借着给“货郎”补衣服的机会,留意他们口袋里的可疑物品。正如许建国在总结会上所说:“特务以为大海能掩护他们的踪迹,却忘了渔民最熟悉每一块礁石的位置;他们以为伪装能骗过眼睛,却瞒不过父老乡亲的人心。”
“海狼小组”的覆灭,催生了辽东沿海的“立体防御体系”。专案组将案件中总结的“三查三看”经验(查船只来历、看夜间灯光、问货物去向)在全省推广,至1951年底,沿海各县共建立137个“反特情报站”,发展群众情报员8000余人。这种“专业力量+群众防线”的模式,让台湾特务的渗透成功率从1950年的37%骤降至1952年的9%。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运输线的保护。鸭绿江铁路桥作为志愿军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此前曾多次遭遇特务破坏威胁,案件侦破后,公安部门与铁路系统联合建立“桥隧保卫队”,在桥墩下安装监听设备,周边村庄的百姓轮流值守,确保列车通行安全。1951年下半年,经此桥运送的作战物资较上半年增长40%,为前线稳定提供了关键保障。
在庆功大会上,老郑捧着“反特模范”奖状,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这辈子打渔,没想到还能为志愿军护好家门!”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亿万群众在特殊年代的担当。当李茂林等主犯被依法处决时,大东港码头的工人们正在装卸一批新到的炮弹,汽笛声中,有人朝着鸭绿江对岸喊:“前线的同志放心,家里的门我们守得牢!”
这场持续两个月的侦破行动,不仅以抓获特务12名、缴获电台2部、炸药50公斤的战果载入史册,更验证了“人民战争”思想在反特领域的威力。那些藏在渔网里的电台零件、礁石上的三角符号、账本里的可疑记录,最终都成了特务们无法逃脱的证据——而由渔民、妇女、儿童共同筑起的海岸防线,比任何铁丝网都更坚固,至今仍在警示我们:国家安全的根基,永远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