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大股东减持大增 这样下去拿什么来树立牛市信心呢?

发布时间:2025-09-06 15:17  浏览量:25

周末统计数据惊出一身冷汗,据不完全统计,本周有247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有48只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增减持数量都有所增加,但减持的数量绝对是今年以来,包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最多的一周, 难免让人猜想本周三天的大跌跟大股东暴风骤雨般的减持有很大关系。

大股东为何迫不急待的公告要减持呢,这至少传递出三层意思:第一,大股东认为自己的公司股价高估了,他们对自己的企业未来并不是很乐观,所以借着股价大涨着急减持。第二,大股东或许急着用钱,第三。大股东从自身企业基本面出发,不认为市场会有牛市,当前的价格已经很高了,毕竟PPI连续负增长。

如果从企业未来发展而言,大股东们可能最有发言权。但就二级市场的股价来看,他们实际跟许多散户的认知没多大区别的,只是他们持股的绝对成本是很低的,即便本轮牛市中没有涨多少,他们的持股成本也翻了很多倍,所以也想着急于兑现。

同事告诉我一故事,他想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便向在该企业工作的一朋友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问问该企业是否值得投资者。结果朋友告诉他千万不能买,所以只好做罢了,结果现在股价涨了一倍多,感觉朋友欺骗了自己了,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多,并非被朋友欺骗,人家只是从自己了解的企业实际情况出发,而二级市场的股价短期并不会跟基本面有必然联系。

我想说的是大股东减持,短期内并不一定会造成股价下跌,有的不仅不下跌,反而还会大涨。同时大股东减持,也并一定代表对企业发展不看好,也并不一定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减持掉的资金基本上不会再回来了,而大量的大股东减持,导致二级市场供大于求,势必会毁掉牛市的根基。

刘纪鹏一直呼吁要严格限制大股东减持,他认为A股并非没有牛市,而是牛市刚一露头就可能被大东的减持给按下去了。普通散户也感同身受,大家对大股东减持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游戏的规则允许大股东减持,人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减持。

企业打着做大做强公司名义进行IPO,或许让大股东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财富的增值而缺乏企业家精神,这样的减持实际上就是财富转移。

一、上市公司的彩票经济学

中国4300万家企业中,A股上市突破5400家,说是“万里挑一”绝不夸张。这种稀缺性让IPO资格成为点金石——原始股东持股成本普遍低于1元,科创板新股开盘涨幅中位数高达178%的数据,意味着只要成功上市,创始团队瞬间就能完成数辈人积累不到的财富跳跃。

这种财富暴增模式催生出一批“带病闯关”的企业。不少企业上市前经营很好,很上市没多久就业绩变脸,许多企业 市前过度包装,顶着百倍市盈率发行,大股东解禁期刚过就减持套现,而公司上市后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这样的事情在A股中并非个例,所以必须加大监管的力度。

二、减持背后的制度性套利

当我们说“合法财富转移”时,本质是减持制度的无奈。不知道史上最严厉的减持新规还在发挥作用吗,为什么现在减持的这么多呢,如果大面积的减持,只能说史上最严厉的减持新规已不适合当下的市场。许多个股大涨之后大股东立马就公告减持,这直接导致每次板块异动都会迎来抛售潮。2024年光储板块反弹期间,57家上市公司披露减持计划,单周套现规模达240亿元,生生把行业景气周期成了股东提款窗口。

反观美股市场,游戏驿站大股东即使在2025年筹资现金流激增14.78亿美元的情况下,也未出现大规模减持,反而通过1.925亿美元经营现金流的持续注入,维持着资产负债率33.5%的健康水平。这种差异折射出底层逻辑的不同:成熟市场更强调股东与企业的共生关系,而A股仍在为制度性套利付出代价。

三、从提款机到孵化器的蜕变之路

规范减持绝非否定股东权益,而是要重建平衡。说明市场愿意给踏实经营的企业估值空间。而A股需要的正是这种正循环——当大股东发现持有股票比减持更赚钱时,自然会选择与企业共成长。

不妨设想这样的约束机制:对于上市不满五年的企业,大股东每年减持不得超过持股量1%,且减持金额50%需用于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的公司直接冻结减持权限。用制度把大股东利益与企业研发投入、市值表现深度捆绑,这或许比空洞的道德呼吁更有力量。

耐心资本的时代来临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当年宁德时代曾因大股东减持暴跌40%,但当其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突破38%后,原始股东们反而成了最坚定的持有者。这验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把心思放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上,股东与投资者才能真正站到同一条船上。当减持潮水退去时,裸泳者终将消失,留下的必是愿意与企业共同穿越周期的真正价值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