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莫迪,中印关系传递哪些新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01 17:07 浏览量:33
8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会见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印度总理莫迪。(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
2025年8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天津会见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印度总理莫迪。这是继2024年喀山会晤之后,中印两国领导人又一次正式面对面交流,也是莫迪自2018年武汉非正式峰会以来的首次访华。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印度是两大东方文明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是全球南方重要成员,肩负着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振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莫迪在会见中同样释放积极信号。他表示,印中关系重回积极轨道,边境保持和平稳定,即将恢复直航,这些成果不仅惠及印中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印中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共识远大于分歧,印方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两国关系。
双方的清晰表态说明中印关系正在经历“重启再出发”。事实上,此次天津峰会的积极氛围早有铺垫。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达成包括“重启各类政府间双边对话交流机制”“尽早恢复中国内地和印度直航航班,同时修订两国民航运输协定”“2026年继续开展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自治区神山圣湖朝圣并扩大规模”等十项成果,为天津峰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印度方面也已恢复中国公民旅游签证受理。这是数年来首次恢复该类签证申请,标志着中印人文交流的逐步恢复。
两国领导人还表示要携手推动世界多极化,在国际事务中增强多边主义的力量。这展现出两国愿意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多边平台,向世界释放稳定与合作的信号。
双方可以利用天津峰会,在至少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可期待、可落地、可持续的合作清单,努力将政治共识转化为制度性合作。
第一,推动多边与双边良性互动。天津峰会不仅是落实去年喀山会晤共识的延续,更是为中印关系“再校准”的契机。双方若能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协调,实现多边议程与双边合作的同频共振,将有效增强中印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加强安全合作的制度化。当前,中印已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机构框架下开展合作。下一步,双方可从“共识”走向“共训”,在反恐、反毒、打击跨境犯罪等领域探索建立定期联演与情报互通机制,推动地区安全合作走深走实。
第三,拓展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新空间。确保直航航班尽快开通,优化航线衔接,使更多民众和企业直接受益;持续完善签证便利措施,促进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借助交通便利和签证便利,在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实现务实合作落地。
第四,厚植人文与地方合作根基。文明互鉴是中印关系的长远支撑。双方已商定2026年在印度举行中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未来可推动文化、教育、媒体、医疗、青年互访、地方省邦合作等一批具体项目落地,使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两国民众。
第五,共同引领全球南方合作议程。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印应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减贫减灾等议题上提出“全球南方方案”,并在上合组织、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多边平台协调发声,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话语权,扩大双方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既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又是中印两国建交75周年。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做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是双方的正确选择,完全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然而,这一进程并非没有挑战。在当下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贸易壁垒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印关系仍需更多政治智慧与战略定力。边境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互信仍需在经贸与人文交流中不断积累。
天津峰会既是中印关系的“新起点”,也是对双方能否将政治共识落地为合作机制的“新挑战”。只要坚持互为伙伴、不做对手,中印完全有能力把上合组织从“对话平台”升级为“合作引擎”,为两国28亿人民谋福祉,也为全球南方注入稳定和发展的力量。
本文作者何岸是浩瀚智库秘书长,曾任中国驻印使馆一等秘书,长期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活动。
本文为《中印对话》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
抖音| 印度妮哈和她的朋友们
官网|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邮箱|contact@chinaindiadialog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