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开始打压印度,印度为何成为国际“弃儿”?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5 浏览量:1
特朗普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25%的关税,总体税率将达到50%。印度随即对美国商品也实施了高达50%的关税反制措施,美印开始互撕。紧接着,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即将访华,有分析认为莫迪此时访华意味着印度外交转向的暗示。
回顾近一段时间的美印交往历史,美国曾不遗余力地向印度示好,吹捧印度,拉拢印度,甚至将印度视为其旨在围堵打压遏制中国崛起的印太战略的重要节点,不仅在军事装备上大力援助,推动经贸合作,还曾一度探讨过将印度纳入北约框架的可能性,美国对印度的重视程度让印度飘飘然,感觉自己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二哥了!然而,令印度没有想到的是,美国突然间就对印度采取了翻脸无情、打压遏制的态度,从亲如兄弟突然转变为视如寇仇,让印度上下百思不得其解,哇咦?
如果说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仅反映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分歧,那么美国同时向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伸出橄榄枝,则无疑是明确地向印度和国际社会传递出,印度被美国始乱终弃,又与巴基斯坦重温旧梦的重要信号。世界银行宣布未来十年内向巴基斯坦提供4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美国批准对巴基斯坦的F-16战斗机进行维护升级,特朗普总统更是亲自签署美巴石油开发协议,首期投资超过30亿美元。美国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在向外界宣布:在南亚地区,印度一家独大、横行霸道、嚣张跋扈的霸权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美印关系的这一变化确实令人无法理解,感觉有点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毕竟,印度凭借其庞大的人口优势和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两面通吃、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成为美国与俄罗斯等大国竞相拉拢争取的对象。印度人更是深谙此道,自我吹嘘,自抬身价,悠哉悠哉,待价而沽。美国更是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而俄罗斯则将印度视为绕开西方能源制裁的重要通道,以远低于卖给中国的优惠价格向其出售原油、天然气。印度则充分利用这种微妙的平衡,把“墙头草”的功能作用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接受了美国的军事经贸合作,又成为俄罗斯的重要能源客户,甚至还将加工后的成品油转卖给宣称不再购买俄罗斯能源的欧洲,从中赚取巨额差价,获得了实质性的好处。
然而,印度作为美国的“代理人”,在今年5月份印度蓄意挑起的印巴冲突中并未如愿以偿地增加美国在中美关税谈判桌上的筹码。相反,巴基斯坦却凭借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系统,虽然在中国只能算是三流水平的武器装备,却把印度打满地找牙、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印度在这次军事冲突中表现得如此低能与不堪,无疑让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在对抗围堵中国战略的统战价值与作用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或许有人不相信,一场局部的地缘冲突真的能对印度的国际地位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回顾历史,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地缘影响力不就是通过一场朝鲜战争的胜利赢得的吗?同样地,印度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实力来证明自己有资格获得更好的国际资源和地位。然而,美国扶持了印度几十年,印度不仅未能在军事上牵制中国,甚至被巴基斯坦打得一败涂地。印度如此表现自然让美国对其失去了信心,转而将目光投向巴基斯坦这个印巴冲突中的最大“赢家”。
因此,对于印度而言,面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唯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与硬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赢得别的国家的尊重和话语权。否则,即便拥有再优越的地缘位置和人口红利,也难以避免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命运,也难以上餐桌只能上菜单。在探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与经济合作前景时,印度所担负的角色确实有它独特而微妙的身份。原本,按照美国的战略构想,印度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位居全球之首,广阔的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加之长达8000公里的海岸线,似乎天生就具备成为中国制造业替代者的潜力,进而升级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商品的世界工厂。这一设想旨在通过产业链转移策略,有效打压围堵遏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象力远远大于执行力,根本难堪大任。
首先,从经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印度面临的挑战可谓艰巨。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尤其是电力供应的不稳定不确定,成为了制约其工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加之其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更是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使得印度在承接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产业链时显得力不从心。更为糟糕的是,印度的招商政策被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级杀猪盘”,外资企业在印度投资后往往面临重重困难,收益难以出印度回本国,导致全球范围内流传着“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讽刺口号。在这种投资环境下,外资大面积大范围撤离印度几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印度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更是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有力佐证。今年5月份,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仅为3500万美元,与前一个月相比暴跌99%,同比也大幅下滑98%。而整个2024至2025财年,印度的净FDI预计仅为3.5亿美元,与上一财年的100亿美元相比,降幅高达96.5%,刷新了历史低点。这一系列数据无疑给印度的经济前景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在军事层面上,印度同样未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实力,这使得美国在对华经贸谈判中不得不做出让步,延长了谈判时间。在此背景下,印度总理莫迪选择访问中国,寻求合作与支持,这一举动看似预示着中印两大东方国家可能携手共进,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简单。
表面上,印度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合作意愿,不仅莫迪本人时隔七年再次访华,印度还恢复了暂停五年之久的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发放。此外,在中国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开工之际,长期持反对态度的印度也选择了默许。这些行动似乎是在向外界展示,即便没有美国的支持,印度也能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并彰显其在大国外交中的独立自主性。然而,两个细节却暴露了印度的真实意图。首先,莫迪在访华之前先参加了由美国主导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这一军事联盟的核心目标正是围堵中国。其次,尽管访华行程安排紧密,莫迪却婉拒了参加中国9.3阅兵仪式的邀请,这一决定无疑表明,印度虽然试图做出亲近中国的姿态,但其根本目的仍是想挽回美国对其的支持。
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深知一个立场摇摆不定的印度并非理想的合作伙伴。更何况,印度在国家信用方面早已在金砖国家中失去了信任。作为金砖成员之一,印度一边享受着金砖组织带来的经济红利,一边却又频繁做出损害金砖国家共同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模式无疑让其他成员国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印度多次以维护“数据主权”为借口,拒绝参与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提出的建立联合反恐数据库的合作倡议。然而,在同一年,它却与美国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情报共享渠道。此外,当金砖国家积极推动使用本地货币进行结算时,印度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但随后却与美国签署了21世纪金融伙伴关系的协议,承诺将美元结算份额保持在75%。
像印度这样要实力没有实力,要诚信又没有诚信,要领导力又没有领导力,要执行力又没有执行力,只知一味贪婪说谎、索取霸凌的国家,又有谁会真心诚意地对待它呢?其行为无疑让人们对它的国际信用产生了严重的质疑,成为国际“弃儿”几乎成为了印度的必然宿命。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但印度在地缘政治上投机性霸道做法与经济利益上贪得无厌的复杂考量与算计,使得这种合作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未来,两国能否建立起真正稳固的伙伴关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实践去检验。而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独立的判断,对于中国政府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