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认清形势,苏杰生当面感谢中方,中国想要的,莫迪政府给得很爽快

发布时间:2025-07-16 20:53  浏览量:1

中联部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了印度外长苏杰生,就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此次访华行程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是五年来印度外长首次踏上中国土地。在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前,苏杰生在北京展开了一系列密集外交活动,先与外交部长王毅举行正式会谈,随后前往中联部与刘建超部长会晤。

苏杰生(资料图)

会谈中,苏杰生明确传递了印度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信号。他反复强调“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的定位,这一表述与去年喀山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共识形成呼应。印度外交高层如此清晰界定双边关系性质,在近年来的中印交往中实属罕见。

苏杰生特别对中方恢复印度香客赴西藏神山圣湖朝圣路线表达了感谢。这类人文交流的务实举措正在为双边关系回暖积累宝贵互信。

苏杰生此次访华背景特殊。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单边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给全球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印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关系走向牵动亚太乃至全球神经。

在与中国外长王毅会谈时,苏杰生清晰表达了印方的新立场。他提出要从长远角度看待对华关系,以两国建交75周年为重要契机,聚焦共同利益点深化合作。这番表态显示出印度对华认知的显著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苏杰生当面承诺“全力支持中方办好上合峰会”。作为今年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中国将主办这场重要多边会议,而印度总理莫迪有望借此机会正式访华。印方在这一关键多边平台上的配合姿态,传递出战略协作的积极信号。

经贸合作领域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84.78亿美元,中国继续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一数字背后是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也是双边关系最坚实的压舱石。

人文交流的冰雪正在快速消融。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向印度公民核发的签证数量达到7万件,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5%。曾经中断的直航谈判也已重回谈判桌,这些看似平常的往来渠道,实则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会见苏杰生时,点明了双边关系的深层意义:中印两国人口总和超过28亿,这两个毗邻而居的发展中大国关系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更契合“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期待。

苏杰生(资料图)

边境问题始终是中印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这次会谈中,双方展现出管控分歧的强烈意愿。苏杰生明确表态要“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这一承诺为后续谈判创造了有利氛围。

王毅外长在会谈中提出了更富哲理的解决方案:“中印关系的本质是如何和睦相处、相互成就”。他呼吁双方“择高处立,谋长远计”,坚持睦邻友好方向,实现“龙象共舞”。这种超越具体争议的战略视野,为破解边境困局提供了新思路。

从技术层面看,两国已恢复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副外长级对话等机制。这些专业沟通渠道的畅通,使双方能够有效“避免分歧成为争端,防止竞争变成冲突”,为边境局势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多边领域,中印找到了更具建设性的合作路径。两国领导人理念的相通性为协作奠定基础:中方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莫迪总理倡导的“天下一家”思想形成精神共鸣。

面对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时刻,中印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主张推动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苏杰生特别强调,印度坚持战略自主,奉行独立外交政策,愿与中方携手“推动建立多极世界”。这一立场与中国的全球治理观高度契合。

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中印承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双方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加强协作配合,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更能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为新兴市场国家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

印度外长苏杰生结束访华行程时,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两侧依然驻守着数十万军队。这些军人见证着中印关系从“加勒万河谷的冲突”走向“天津上合组织外长会”的曲折历程。

苏杰生(资料图)

苏杰生在北京承诺的“避免分歧成为争端,防止竞争变成冲突”正在经受考验。中印贸易额突破1380亿美元的现实让两国明白,28亿人口的发展需求远大于领土争议的博弈。

当印度香客重新踏上西藏神山圣湖朝圣之路,当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中国举行,龙象共舞的古老东方智慧正在改写西方主导的地缘政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