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用时仨月的太原战役用了六个月,其中彰显了毛主席的超凡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31 16:06  浏览量:27

一九四八年七月中旬,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取得晋中战役的胜利后,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徐向前将军率领第一兵团及其它参战部队,乘胜追击晋中溃逃之敌,进逼山西太原。

中共中央军委、毛主席得知晋中大捷及战后我军动向后认为,“太原已成孤立,我军有提前夺取太原之可能”。故而,要求徐帅所部于太原附近地区休整,并努力做好攻占太原的诸项战备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工作中的毛主席(图像)

于是,徐帅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边集结、整训部队,边搜集汇总、分析研究太原守敌的有关情况。

继而,他主持制定了在包围、分解、弱化敌军的基础上,一鼓而下太原的作战方针。同时,对战役的发起、结束的时间做了初步计划,分别为一九四八年十月十八日、一九四九年一月。

详细的作战方案形成,报请中央军委、毛主席批准后,徐帅立即组织部队,着手实施。

就在徐帅率军积极备战之际,太原守军中的九个步兵师于十月二日,气势汹汹地涌出太原南门南下。一路之上,他们肆意劫掠民众物资,攻击我军。

中央军委、毛主席获悉这一敌情后,同意提前发起太原战役。随之,徐帅指挥部队,经过十月五日到六日两天的作战,歼灭了南犯我军之敌军的两个师。

英勇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图画)

毛主席接到战报后,立即高兴地电告徐帅:

你们现有良好机会,可以全歼南面及东面之敌,得手后敌必震动。望你们乘胜扩张,逐一全歼外围之敌,占领一切机场。”

徐帅遵令而行,率部经过十一个昼夜的英勇奋战,突破了太原南面的敌军防线,占领了其南部机场,打开了太原城东面的敌军防御体系的缺口,并以火力控制了其北部机场。

十月十七至十九日,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又攻占了敌人的城外防御要地牛驼寨。

二十一日,敌军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一再全力反攻牛驼阵地。为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军暂时撤出了牛驼。

十月二十六日起,我军再次向太原城外的敌军发起强攻,经过十九个昼夜不间断地勇猛攻坚,夺占了牛驼、小窑头、淖马、山头等敌军外围阵地。

太原战役激战正酣之际,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另一部根据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指示,准备与即将胜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示意图(图示)

鉴于此,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暂停太原战役。

这是因为,如果我军过早地打下了重镇太原,会让固守北平(北京)等地的傅作义集团感到孤立无援。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弃守京、津等地域,向西方、南方或西南方向逃窜。

这样的话,一则不利于我军就地大量歼敌;二则会给围攻太原的我军增加作战难度。

因此,毛主席指示徐帅所部,尽力攻占太原外围军事要地,掌控敌军的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后,停止军事进攻。对敌作战,改为政治攻势为主,劝导敌军缴械投降。

如果太原守军冥顽不化,不放下武器,那就将其围困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份时,再择机重新发起战役

徐帅同意并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去推进对太原的军事、政治行动。占领或控制了敌军在太原的南、北机场及西铭临时机场后,我军进入了围而不打的作战状态,积极向太原守军开展政治劝降活动。

正在讲话的徐帅(图像)

至此,我军发起的太原战役的第一阶段,以歼敌三点四万余人胜利结束。

时间进入一九四九年,歼敌五十二万余人的平津战役结束之后,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第十九、二十兵团和东北野战军之炮兵第一师,奉中央军委、毛主席之命,于一九四九年三月底进抵太原前线,参加太原战役。

这时,为使太原战役中的我军各参战部队能在统一指挥下作战,中央军委成立了以徐向前为前委书记的战役总前委、以徐向前为司令员的战役前线司令部。

参战部队到位,指挥系统完善、健全后,太原战役的第二阶段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正式打响。

此时的太原守敌,不仅进一步整编、补充了部分正规军,还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他们把自己原来的东、西、南、北四大防御体系,演变为北、西、南、东北和东南五大防御主阵地。

根据敌情,徐帅排兵布阵,分路出击——

胸有成竹的徐帅(图像)

太原城东北部,我华北野战部队第二十兵团的一个军西进,彻底占领了新城以南的北机场;另一个军沿汾河两岸向南攻击,切断了北机场以北之敌的退路;参战的西北野战军之第七军的一个师,配合第二十兵团一部攻打黄家坟之敌。

太原城西部,我华北野战部队第十九兵团和晋中军区部队的一路,切断了汾河以西敌人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另一路,切断了双塔寺敌军与太原城的联系。

太原城东南部,我华北野战部队第十八兵团(即原来的第一兵团)之一部肃清了双塔寺以南、以东的敌军,占领城南的面粉公司等地。

我军其它各部,也都坚决按照太原前线司令部的命令,立足自己的作战地域,无畏无惧地攻击垂死挣扎的敌军,相继夺占敌人的剪子湾、仓库区、黑土港、大东关等阵地。

敌我双方激战至四月二十二日九时,随着敌人之双塔寺和黄家坟两个孤立据点的被我军攻克,太原城外的十三个师的敌军全部被歼。

无路可逃的敌军(剧照)

接着,在国民党太原守军残部一再拒绝接受我军提出的按“北平方式”解决太原问题的劝告,一意孤行,顽抗到底的情况下,我军于四月二十四日五点半钟,兵分十二路,从太原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同时发起总攻。

截止当日上午十时,太原守敌被我军全部解决,古城太原又回到了人民手中。

综上所述可知,原本计划三个月完成的、共计歼敌十三点八万余人的太原战役,实际用了六月的时间。其中的原委,上文已交代清楚。

不过,有一个问题,有必要继续聊一下。那就是,太原战役从“提前”发起到“拖后”结束的这一过程中,昭示了毛主席那高超的军事战略艺术。

太原战役尚未发起时,毛主席基于客观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军“有提前夺取太原之可能”。在敌情发生变化时,又果断同意前线“提前”发起战役,并主张“乘胜扩张”。

运筹帷幄的毛主席(图像)

这,都是为了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力争尽快歼敌夺城。

战役进行过程中,为了避免太原战役与平津战役相互影响,尤其是太原战役的持续进行可能会影响到我军在北平、天津等地大量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毛主席决定暂停太原战役,使其“拖后”进行,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提前”与“拖后”之举措,充满着机变、灵动的超凡智慧!

主要参考文献:《历史巨人毛泽东》、《解放太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