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对毛主席投反对票,抗美援朝前向美国泄密的张东荪,下场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16 22:08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52年,有人提议把张东荪直接法办。
毛泽东只说了一句:“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养起来。”
这事听起来有些突然。
可如果往前看几年,会发现这不是一桩突如其来的政治事件,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步步走到悬崖边上的过程。
张东荪,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
北大教授,哲学家,文章写得好,人也正直。
他不是党员,但在抗战时期为共产党帮过不少忙。
留在日占下的北平,给地下党送药、传消息,还鼓励学生投身抗战。1941年被日本宪兵抓进去,关了半年多,四次试图自杀。
最后是因为他有名气,日本人想利用他,才放出来的。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学术圈,还是一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样子。1948年底,北平即将沦陷,傅作义想谈判,中共也不想打进古都。
这时候双方都想找个中间人,最好是既和国民党有关系,也让共产党放心。
张东荪就是那个合适的人。
1949年1月7日,他和周北峰一起作为傅作义的代表出城谈判。
三天后,和平解放协议签署。
毛泽东日后公开说:“北京和平解放,张先生应记第一功。”
那时候的张东荪,应该是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
但没过几个月,他就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
1949年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国家主席。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选举,所有人都知道毛泽东是当然人选,结果投票时却少了一票。
工作人员以为数错了,再核对一遍,还是少了一票。
是张东荪投的弃权。
为什么要弃权?没人知道确切答案。
有人说是因为毛泽东曾在一次会面中批评过他对外交政策的看法,他心里不舒服。
也有人说他始终坚持“中间路线”,不愿意完全站队。
但不管怎样,这票没投出去,注定让他在新政府的政治轨道上越来越边缘。
不过毛泽东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这事。
同年10月,还任命他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可问题是,张东荪这个人太理想化。
他总觉得可以用讲道理、讲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
他反对“亲苏远美”的外交方针,担心中国被卷入大国博弈。1950年初,朝鲜战争眼看就要爆发,他开始焦虑。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自称能“和美国说上话”的人——王志奇。
王志奇是谁?说白了就是个美国的间谍。
张东荪不知道。
他想通过王志奇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不想打仗,希望和平。
他甚至把一份政协委员名单交给了王志奇,还在上面圈了些“可能亲美”的人。
他以为这是一种沟通方式,是避免战争的努力。
可换个角度看,那就是在给外国特务传递国家内部信息。
王志奇后来被捕,口供里提到张东荪。
他交代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政协名单,还有一些他听张东荪讲过的政策倾向。
张东荪被调查。
他不承认自己是叛徒,但承认确实说过不该说的事。
他反复解释自己只是想避免战争,没有任何政治目的。
可是在那个年代,解释没什么用。
特别是在朝鲜战场已经开打、全国都在抗美援朝的氛围下。
他没被公开审判。
毛泽东的处理意见是“养起来”。
意思很明确:不杀,不放,也不再让你参与政治。
于是张东荪从此退出了舞台。
他还保留着教授身份,偶尔整理点旧文稿,写些哲学随笔。1965年,他搬到了北大东门外一个大杂院里住。
那年他过了八十大寿。
但“文革”开始后,他的日子到了头。
1966年,有人冲进他家,把书架掀了,东西抄了个底朝天。
有人骂他“卖国贼”,他一下子扑上去,要用头撞人。
那年他81岁。
1968年1月,他被捕,关了五年。1973年病重,才被送进医院。
临终前,他的妻子告诉他:“中美关系缓和了。”他听了很高兴。
那年6月,他去世,终年82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市志·人物志》,中华书局,2002年
费孝通,《回忆张东荪》,载《读书》1992年第6期
李洁非,《张东荪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事记(1949-1992)》,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