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城说巷 ▏如烟的南北柳巷(上)

发布时间:2025-05-22 16:20  浏览量:4

南柳巷、北柳巷形成于明嘉靖后期,它南接埂子街、北连天宁门街,构成了明清时期扬州城南北向的主要干道。与埂子街一样,是明嘉靖年间向东扩建新城时疏浚小秦淮河清理淤泥堆积而成的埂道。初称“杨柳巷”,后到明弘治年间,因在北段建董子祠、南段树大儒坊,而将其中段毗邻东侧的一条街命名为“贤良街”(今萃园路),于是贤良街南段改为南柳巷、北段便命名为北柳巷。而北柳巷这段因堆土较高,形如脊背,故扬州人亦称龙背。

巷名溯源

关于“杨柳巷”的得名,坊间传言,是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攻进扬州城时,发现一妇女左手牵一男孩、右手抱一啼哭的幼童,慌不择路,询问后得知,牵的男孩是侄子,哥嫂在兵乱中双双身亡,怀中抱的是她的幼子,无奈中在逃难。赖文光见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折路旁柳树枝,吩咐妇人插在自家门上为记号,予以保护。妇人回家告知街坊邻居,家家纷纷折柳枝插在门上,因而躲过灾难。后人遂将这条街称“柳巷”。

实际上,这是一则美丽的误会。“南北柳巷”在明代就已存,太平天国发生在清后期,时间根本对不上号。而且这个“桥段”在其他城市中称“柳巷”名的,也早有类似的版本。如太原的柳巷,只不过主人公是嫁接在明初的常遇春身上。实际扬州城原本就有“柳巷”,就是今天柳湖路的前身。

据学者考证,之所以时称“杨柳巷”,是因当时疏浚小秦淮河后,在两岸遍植杨柳树,两岸垂柳成荫,于是将岸边的这条路取名“杨柳巷”。

扬州人对杨柳情有独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扬州段的两岸栽种的就是杨柳树。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亲自在平山堂上植杨柳,并筑“柳堂”,若干年后他离开了扬州,仍念念不忘,在其《朝中措·送刘仲原出守维扬》词中写道:“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清时为迎接乾隆南巡到扬州,扬州的盐商在瘦西湖岸边修一长堤,堤旁尽植杨柳,取名“长堤春柳”。三朝阁老阮元致仕后,在其祖地公道珠湖筑堤防水患,广植万株杨柳,并取名为“南万柳堂”。如今扬州人更是将杨柳树与银杏树同列为市树。

商业盛况

明清时代,埂子街是商贸中心,而北延的南北柳巷则是扬州城最为繁华的“文旅”集中地。尤其是南柳巷一带,酒肆、茶社、书场、美食、客寓、妓院众多,在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有名有姓的名妓就有数十人之多。

明末清初,“北安西亢”的山西平阳人、大盐商亢嗣鼎在南柳巷中段西侧,沿小秦淮河边修筑“亢园”,房屋百间,扬州人称“亢百间”。规模之大、延绵之长、房间数量之多,时在扬州名列第一。据说某次亢嗣鼎吩咐自家戏班排演洪昇的《长生殿》,为戏班置服装和部分道具,豪掷四十万两白银,出手阔绰,挥金如土。亢园落户,让南柳巷更加繁华,酒肆茶社纷沓而至,沿岸(街)勾栏妓院鳞次栉比。

康熙末年,财大气粗的亢嗣鼎去世,不久“亢百间”就易主他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到:“合欣园,本亢氏家园旧址,改为茶肆,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开市为林媪,有女林姑,清胪窥牖,软语倚闾,游人集焉,遂致富”。原来“亢园”被林氏母女改为茶社,起名“合欣园”。林氏母女善于经营,待客周到,且茶社的“酥儿烧饼”富有特色,食客趋之若鹜,林氏母女也发家致富。《扬州画舫录》又记道“林媪去世,林姑不知所终,茶肆关闭后,合欣园被改为客寓”,客寓有客栈之意,但也含有房客长期租房居住之意。如今“亢园“在南柳巷仍有部分房屋存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此办过广陵印刷厂。

在南柳巷头沿河边靠小东门码头附近,有家做羊肉的特色小吃店,《扬州画舫录》的记述颇为有趣:“就食者鸡鸣而起,茸裘毡帽,耸肩扑鼻,雪往霜来,窥食膎,探庋阁,以金啖庖丁,迟之又久。先以羊杂碎伺客,谓之小吃;然后进羊肉羹饭,人一碗,食余重汇,谓之走锅;漉去浮油,谓之剪尾。狃以成习,亦觉此嚼不恶,惟不能与贪眠者会食。一失其时,残杯冷炙,绝无风味”。意思是,冬天来这家羊肉店品尝的客人,需在鸡鸣时,冒着严寒起大早过来,面对座无虚席的食客,闻着扑鼻的香味,看着食客享用羊杂汤、羊肉饭,不禁垂涎欲滴,且羊汤、羊羹饭那“重汇、漉油、剪尾”做法独特,想要尽快吃饭的,还需塞小费给厨师。约朋友同来,最怕贪睡的朋友错过时辰,冷的羊汤、羊羹饭就失去了味道。从酥儿烧饼、羊汤羊羹等,可以看出当时南柳巷一带餐饮、美食之名,茶社、酒肆之胜。

文人雅事

南柳巷不仅仅是游人、食客当时的“网红打卡地”,也是文人骚客的“雅聚”、“风流”常来的场所。扬州盐务总商江春的外甥,著名诗人、书画家林道源约了一帮诗友,去小秦淮河岸南柳巷苏高三的名妓楼馆去“雅集”。苏高三有侠名,其馆中有人写联句称道“愧他巾帼男司马,饷我盘餐女孟尝”。林道源等相约到净香园校射。

苏高三看众人射后,便挽起衣袖请射,说罢舒臂张弓,连发三箭,箭箭中靶心,满堂喝采。事后,林道源之子作诗以记。结果引起了扬州诗友一百多人诗和,连林道源的表弟,内阁大学士阮元也忍不住作诗相和:“走上花裀卷翠裘,亭亭风力欲横秋。眉山影里开新月,唱射声中失彩球。好是连枝揉作箭,拟将比翼画为侯。何当细马春愁重,银蹬双双著凤头”。

还有苏州的文人邬抡元擅长吹笛和填词作曲,在南柳巷的客寓合欣园落脚,办了个“艺术培训班”,吸引众多名妓慕名而来,请他传授声乐,名噪一时。扬州各妓馆所唱的词曲,几乎都出于他之手。乃至于扬城的妓女、妓院都尊称他为邬先生,民间百姓呼为乌师。清康乾时期扬州方言书《扬州话》(亦称《飞跎子传》)的作者邹必显,先居在北柳巷附近的姜家墩(今讲经墩),后移居到南柳巷沿河的二敌台附近。所谓“敌台”,时扬州旧城前,在作为护城河的小秦淮河沿岸设置用于军事的“瞭望台”,据史料记载,从小东门至大东门沿线共设有五座,分别叫头敌台到五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