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城说巷 ▏如烟的南北柳巷(下)

发布时间:2025-05-23 11:38  浏览量:4

清乾隆年间,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厉鹗(字樊榭),从浙江来到扬州,与金农等诗书画界的大咖来往甚密,并得到大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厚待,留他寓居马府“街南书屋”。

厉鹗的学生汪沆从浙江来看望老师,游览扬州后感慨良多:“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享誉天下。浙西词派中另一大佬,也是厉鹗的家乡好友,清代著名诗人陈授衣,不久也侨居扬州,同样得到马氏兄弟的敬重,尊其为“最为老师”。陈授衣曾定居在南柳巷。厉鹗《立秋日作和授衣》诗写到:“柳巷南头诗老在,全家住久尚乡愁”。陈授衣与其弟陈皋在扬州,并称“二陈”。

清宣统末年,西方文化一些元素逐渐进入国内,在扬州时开药草行的老板朱立荪和凫庄茶社老板陈卓等商人名士发起“醵资”,在南柳巷南头,建起了扬州第一个城市公园,占地约10余亩。公园中部筑有一座三楹大厅,时扬州郡守嵩峋为大厅亲书“满堂春”匾额后,余兴未减,又撰写一长联:

春从何处来?恰楚尾吴头,尽流连永昼茶香,斜阳酒暖;

花比去年好否?正千金一刻,最珍重绿杨绕柳,红药当阶

可惜,公园过于时尚,不到十年,在民国十五年被军阀占为他用。在旧址盖的“公园旅社”以及附近的“公园桥”就因它得名。

明弘治年间,时人将原在两淮盐运司中的董子祠迁移到北柳巷中段西侧,同时在南柳巷与新盛街交界处树立“大儒坊”的石牌坊,并在南北柳巷的交界处东侧的路命名为“贤良街”。这些都是为纪念汉代大儒,时任江都诸侯王相国的董仲舒而建。到明正德年间,又将“董子祠”改为“正谊书院”,取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清康熙帝来扬赐书“正谊明道”匾额。咸丰年间受兵火影响受损,光绪七年(1881)重修。2008年扬州政府又拨资大修,是目前扬州保留不多明代建筑之一,现为汶河小学分部。大儒坊在1951年被拆,贤良街也在解放后改名为萃园路。

清初徽商曾在“正谊书院”附近建“务本堂”,作为徽商在扬州的议事、办公场所。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史多尊崇农业为本,而徽商却推崇“经商”为本,这是徽州人所处的家乡的地理环境相关。古徽州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地理环境决定了靠种田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来源,故徽州人大多数男孩从十一、二岁就被父母狠心派外去学徒经商,所以徽州人就产生了以“商”为本的理念。他们不仅在家乡建有“务本堂”,在外地为抱团取暖,也建“务本堂”作为类似于“会馆”的场所。而清在扬徽商又以盐商为主,所以在“务本堂”建好后,为方便来往于“盐察院”(今皇宫广场为旧址)与盐运司(今老市政府大院)之间,又在“务本堂”附近的小秦淮河上建起一座“务本桥”。

在董子祠对面,北柳巷里现还隐藏着一座约150平方米不大的基督教的真道堂,它是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扬州牧师董子坚所创建。解放后,由于规模较小,基本没有开展过宗教活动,多用于教会办公。北柳巷中一儒家书院,一神教教堂,二位“董先生”沿着历史长河,隔街相望,体现了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兼容。

明清时的南北柳巷为何“文旅”如此繁华?这与她的水陆并蒂的交通地域有很大的关系。水上,小秦淮河由军事上护城河变成城内游览观光的风景河。《扬州画舫录》记到“画舫马头有三,一在钓桥下,一在头巷、一在二巷”,“画舫二十有七,今增至三十有二”,“每逢良辰佳节,群棹齐起,争先逐进,河道壅闭,移晷不能刺一嵩”。这条水上游览线,从小东门桥到北水关左拐进瘦西湖,右弯至东关古渡。由于游船繁忙,常常堵“船”,尤其在小东门桥(南柳巷南头)到大东门桥(北柳巷北端),“移晷不能刺一篙”。而陆路南连埂子街商贸街,北接天宁门街的烧香拜佛地天宁寺,于是南北柳巷这条街区形成以娱乐、美食为特色的“文旅”繁华地。

明清时代南北柳巷的灯红酒绿的高光,早已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但“正谊明道”的儒家信念仍传承着扬州文化,正谊书院的学风仍沐浴着如今汶河小学垂髫的学童。“杨柳依依”扬州人的情结,仍在小秦淮河两岸所承载着,“昔我往矣”的情怀仍在南北柳巷徘徊。更令欣慰的是,如今扬州着力打造小秦淮河、南北柳巷区域的风光带。

烟花三月下扬州,怎能少了小秦淮河两岸的桃红柳绿和扬州市树装点的南北柳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