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分正邪,何言万恶淫为首?孝乃义务,怎说百善孝当先?

发布时间:2025-08-10 08:05  浏览量:2

(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这两句谚语我们耳熟能详,且笃信者众多。笔者本来也是笃信者之一,但当我看到有至孝之人也会成为罪犯、淫心无出其右的皇帝也会被奉为明君时,我对这两句谚语的认同感便轰然坍塌。

“万恶淫为首”原本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一句俗语,语中的“淫”,是指行为过度、不节制。后来,人们将“淫”转指为男女关系泛滥,将“淫邪”认为是道德伦理之首恶。清代王永彬于1854年成书的《围炉夜话》将“万恶淫为首”与“孝”联合表述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王永彬在书中释曰:“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可以看出,王永彬对“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的解释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他把谚语中的“孝”偷换成“仁孝”,又把其中的“淫”偷换为“邪淫”,故其解释无法证明“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是正确的。

(一)“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当先”不符合社会现实,实属伪命题

(1)关于“万恶淫为首

把此俗语常挂嘴边者难道不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世俗?既然结婚,则难有不淫,此人之常情,为何一概而论地把“淫”视为万恶之首?

①如果“万恶淫为首”是对的,那么,天下至恶之人应该非妓女莫属。可是,为生活所迫的妓女也可以称之为“万恶之人”吗?

②如果“万恶淫为首”是对的,则封建帝王无一不恶——有几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世人的淫心、淫念、淫行有谁能甚于皇帝?

③如果“万恶淫为首”是对的,那么,除太监外则难觅不恶之人。即便是太监,虽无“淫能”,难说无有“淫心”。如此说来,在“万恶淫为首”的逻辑下,世上几乎没有不恶之人。

④“淫”若为万恶之首(排名第一),那么,杀人越货的江洋大盗在“万恶榜”上应该排第几?

(2)关于“百善孝当先

①孝,我们中华民族强调了几千年,在无比强大的舆论监督下,不孝之子成过街老鼠,孝成为民众的普遍行为。可是,在这浓厚的孝氛围下,善人并没有越来越多,这充分证明,孝对善的影响作用实在不敢恭维。

②庄子笔下的“盗亦有道”是有事实依据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几乎都是当时主流社会公认的“盗”,但他们中,鲜有不孝之徒。就是说,对父母不孝者,盗亦耻之。但是,按照王永彬的说法,他们的孝本应该让他们做到“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的,但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盗呢?

③独夫民贼蒋介石对他老娘的孝心毋庸置疑,但他却屠共如麻;他手握二十万东北军重兵,却让辽阔的大东北沦丧于区区一万多日本兵之手——蒋介石这个孝子,他的字典里可有“善”字吗?在《塘沽协定》中,蒋介石把华北大片国土拱手让给日本人;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淹死多少百姓,让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蒋介石在乎过吗?这也叫“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吗?

④“孝”是爱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表现,它乃人子之本分、之义务。把分内之事、人子之义务擢升到百善之首的高度,这是不是对“善”的一种贬低呢?

⑤“善”是与“恶”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世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凡善人,是非分明、宅心仁厚、忠厚老实、真诚坦率‌、不吝钱财、不图回报……佛教更是言简意赅地将“善”定义为“利他”,毛主席则进一步诠释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区区一个“孝”,怎能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之德相提并论?竟然还谓之“百善之首”?

⑥世间之人可区分为善人、恶人、常人(介于善人与恶人之间的普通人)三类。如果有人说“我不想做善人只想做个平常人”,那么,他就可以不孝顺父母了吗?

⑦有道是“忠孝不能两全”。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有难以计数的仁人志士刚成年就撇下父母双亲参军入伍去抵抗侵略者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牺牲了,再也没有机会在父母身边尽孝了。试问:在“孝当先”的百善榜上,没有尽过孝的他们能否榜上有名?又该排第几呢?

(二)总之,“淫”,若非邪淫,也谈不上什么恶;“孝子”也并不都是遵法守规的模范,也有人会罪恶滔天。所以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根本就是伪命题,着实应该改一改了。窃以为可以改为:“万恶贪为首,百善诚当先。”理由如下:

(1)关于“万恶贪为首

佛有“三毒”之论,曰“贪、嗔、痴”——“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的不知满足的追求、控制、占有等欲望;“嗔”是指由厌恶或无端而产生的愤恨、恼怒、仇视的心理和情绪;“痴”亦即“无明”,是指众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浑噩状态。可以肯定地说,世上所有的恶行都可以归咎于“三毒”。而“贪”又为“三毒”之首,故曰“万恶贪为首”。

因为贪图生理上的愉悦,所以见色而起淫心;因为贪图物质上的享受,所以见财而生盗意;因为贪图中枢神经的兴奋和社交成就,所以就贪杯以致成了醉驾犯……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与“贪”字扯上关系。

(2)关于“百善诚当先

①“诚”与“信”在古代汉语中是互训同义词,可互换使用,亦可联合而为“诚信”,是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当然也是善之本。若有疑意者,请看诸子百家圣贤之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亦然——“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失足可能复立,失信永难挽回”【富兰克林‌】;全世界各国的法律也都把“诚信”奉为“帝王原则”。

②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诚意,任何的善行都是虚伪的:

例如孝敬父母,如果心不诚,表面做得再光鲜漂亮也难以称之为“孝子”;

例如布施,如果把对他人的施舍常常挂在嘴边,生怕受施人忘记,这样的“善举”可有诚意可言?这样的善根本就是假善。

③还有,所有的涉财违法犯罪,哪一个不是因为没有诚信?

例如做食品加工生意,如果心怀诚信,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非法添加剂?甚至连敌敌畏、甲醛、硼砂等食物违禁品都可以添加到食品里!

例如电信诈骗,哪怕心存一丝诚信,他还会去诈骗吗?

所以说,“百善诚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