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为何五小时被日本打崩?

发布时间:2025-08-09 12:05  浏览量:34

黄海波涛之上,大清旗舰定远号305毫米主炮发出怒吼,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水师提督丁汝昌从高处重重摔落,重伤不起。

开战第一炮,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就失去了指挥官。

1894年9月17日中午,黄海大东沟海域,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

世界海军界曾普遍认为,这支清朝舰队将取得胜利。

可五小时后,北洋五艘战舰沉没,日舰无一沉没。

这支清廷耗费巨资打造的舰队,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海军”。

1888年成军时,总吨位超过日本,主炮口径和装甲厚度都令人生畏。

六年后,它为何在短短半天内崩盘?

北洋水师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和“镇远”,曾是亚洲海军的骄傲。

它们装备四门305毫米巨炮,装甲厚达304毫米,日本舰队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击穿它们的装甲。

黄海海战中,两舰承受数百发炮弹却屹立不倒,甚至引发后来列强,争相建造大炮巨舰的军备竞赛。

然而表面的强大,掩盖了致命的技术代差。

北洋水师成军后未添置新舰,主力舰龄普遍超过十年。

而日本海军在1888年后疯狂扩张,新购了“吉野”、“秋津洲”等先进巡洋舰。

吉野号航速高达23节,比北洋最快的战舰还要快30%以上。

火炮技术的差距更为惊人。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150多门速射炮,每分钟能发射5-6发炮弹。

而北洋水师仍使用老式后装炮,每分钟仅能发射一发。

整个海战中,日舰发射炮弹约1.2万发,北洋仅发射2000余发。

火力密度上的悬殊差距,决定了战场态势。

更令人气愤的,是炮弹质量问题。

北洋许多炮弹“击中敌舰却不爆炸”,因为里面填的是沙土而非炸药。

开花弹则因使用黑火药,威力远不及日本采用的下濑火药。

战至关键时刻,定远舰主炮只剩练习弹可用。

北洋水师并非一直松懈,在英国教官琅威里任职期间(1882-1890年),他“终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甚至在如厕时“犹命打旗语传令”。

北洋水师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官兵纪律严明,训练严格。

琅威里因与清军将领冲突被迫离职后,情况急转直下。

至此,训练变成“故事虚行”,打靶时“预量码数,设置浮标”,只为“演放整齐”。

官兵不再终日住舰,晚间“一船有半”上岸居住。

军舰主炮上晾晒衣裤,甲板散落剩饭,连来访的日本军官东乡平八郎都为之侧目。

黄海海战暴露了指挥系统的脆弱,战斗伊始,定远舰飞桥被主炮后坐力震塌,提督丁汝昌重伤。

由于未设备用指挥系统,整个舰队顿时陷入混乱。

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各舰各自为战,阵型瓦解。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始终保持完整队形,信号通畅,“如在操演中”。

当旗舰松岛号重伤时,司令官伊东祐亨立即将指挥权移至桥立号,指挥链从未中断。

这种组织能力的差距,在生死搏杀中成为决定性因素。

燃煤问题,暴露了北洋水师背后的体制性腐败。

开平煤矿本该供应优质无烟煤,但总办张翼为牟取暴利,将好煤倒卖,给舰队提供劣质碎煤。

黄海海战前五天,丁汝昌还在苦苦哀求:“煤仍多散碎”,恳求供应合格燃煤。

动力不足导致舰队航速下降,机动性大减。

军舰锅炉普遍老化却无钱更换,本应定期更新的设备“锅炉器官本皆旧朽”,因经费被层层克扣,只能带病作战。

而日本拥有强大的造舰和维修能力,受损战舰能迅速恢复战斗力。

更触目惊心的,是间谍活动猖獗。

日本间谍渗入清军高层,甚至李鸿章的亲外甥张士珩都卷入间谍案。

北洋水师的部署、舰船状况等机密情报,源源不断流向日本。

而另一方面,清政府对日本海军发展几乎一无所知。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北洋水师官兵在海战中,展现了令人敬佩的勇气。

英国《布雷赛海军年鉴》统计显示,黄海海战中北洋火炮命中率约2%,是日本舰队(0.5%)的四倍。

日本战舰中弹位置多在舰尾、烟囱、水线等要害部位,证明北洋炮手训练有素。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体重伤后下令撞击日舰吉野,不幸中途爆炸沉没。

镇远舰主炮命中日舰松岛号,引发弹药爆炸,使其瞬间丧失战斗力。

定远、镇远两舰在被五艘日舰围攻下,仍坚持战斗五小时,最终带伤撤回。

当北洋水师在威海卫被围时,岸上陆军“一哄而散”,将炮台丢给日军。

日军调转岸炮轰击港内军舰,导致北洋水师腹背受敌。

而清军陆军坐拥先进武器,却在白刃战前“丢弃步枪一哄而散”,让丁汝昌苦等的援军永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