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31未上映遭大量抵制,到底碍着谁了?

发布时间:2025-08-07 18:45  浏览量:1

很难想象,一部描述抗战时期日寇暴行的电影《731》,在还未上映之前便遭到数百万国民的集体举报。

这部旨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影片,遭到抵制的理由无非是血腥画面不适合小孩子观看,影响目前中日关系,甚至还有一些历史虚无者否认731部队的暴行。

抗日战争结束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可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死不悔改,试图通过教科书修改、靖国神社参拜等手段系统性淡化侵略历史。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竟也出现了呼应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声浪。

这一切不禁让人追问:电影《731》到底碍着了谁?为何揭露历史真相的尝试会在自己的国土上举步维艰?

答案或许隐藏在跨国资本的利益链中,在文化渗透的暗流里,在集体心理的创伤深处……

“有些真相,必须用血肉之躯守护”——导演赵林山在《731》定档声明中的这句话,无意间揭示了这部电影面临的残酷处境。

从2024年7月宣发开始,这部耗时7年筹备、5年制作的影片就深陷舆论漩涡,原定2025年7月31日的上映计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影片以1933-1945年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活体实验、细菌战研发为主题,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折射集体苦难,大量场景基于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史料还原,包括许多反人类暴行。

据史料记载,731部队直接杀害的受害者超过3000人,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逾20万!

然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引发了意想不到的抵制浪潮。抵制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家长认为影片画面过于血腥,担心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创伤;二是某些舆论指责影片“煽动仇日情绪”,影响中日关系;三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直接否认731部队暴行的真实性。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抵制言论呈现出高度组织化的特征,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内容雷同的批评,甚至有自媒体散布影片因举报而“取消上映”的谣言。

吊诡的是,这场抵制风波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场域呈现出镜像般的矛盾。日本右翼势力通过“史实争议”、限制发行等手段施压影片,其政府至今未正式承认731部队罪行,在教科书中将其淡化为“防疫给水部队”。

而中国部分民众却以“保护儿童”之名,要求遮蔽这段历史真相,与当年731部队销毁证据、掩盖罪行的逻辑形成了令人不安的呼应。

这种“双向配合”使《731》的上映困境超越了普通的文化审查范畴,导致抵制电影《731》的声浪在2025年夏天达到高潮。

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三条相互交织的暗线,成为抵制《731》的关键力量,它们分别是:日本右翼的国际否认体系、国内精日分子的文化渗透,还有中国民众的历史创伤后应激反应。

日本右翼的历史修正主义机器在抵制浪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二战后,731部队骨干通过向美军提供活体实验数据换取豁免,其罪行被系统性掩盖。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酷日本”文化战略对外输出经过净化的历史叙事。2023年度对华文化项目资助高达58亿日元,重点支持“历史叙事重构”。

具体到《731》案例,日本方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反制措施:要求将片名中的“731部队”改为“旧日军防疫部队”,通过驻华使馆向广电总局提交备忘录干预审查,甚至好莱坞六大制片厂在美方压力下联合施压电影节组委会。

国内“精日势力”构成了抵制网络的第二重阴影。近年来,从紫金山日军军装摆拍到教科书插画争议,精日分子美化侵略历史的事件频发。《731》抵制风波中,部分账号以“孩子家长”身份伪装,实则传播亲日言论。比如,前央视主持人王志安等公众人物加入抵制阵营,公开声称影片“煽动民族仇恨”。

更隐蔽的是学术界的“洗白”产业链,有大学教授在日方资助下发表论文称“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客观上推动了医学进步”,还有学者引用日本右翼编纂的《大东亚战争全史》质疑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

这些“专家教授”通过学术话语权解构民族集体记忆,为抵制运动披上了“理性思考”的外衣。

在这两重要因素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普通民众的创伤回避心理构成了抵制《731》的第三重维度。部分中国家长真诚担忧影片中的人体实验场景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这种保护本能值得尊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往往不愿谈论创伤事件以避免痛苦。这种心理机制在民族层面同样存在。然而,这种“保护式屏蔽”与日本教科书淡化暴行的做法异曲同工,都在无形中助长了历史修正主义的气焰。

值得注意,跨国资本的利益链为这三重阴影提供了物质基础。日本经团联下属的“日中经济协会”每年向中国影视行业注入超20亿日元投资,通过股权渗透影响创作方向。

2024年某视频平台购入日本731题材动漫改编权,与《731》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因为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数据至今仍被日本医药财阀使用,影片若引发国际关注,可能对相关企业造成舆论压力。

总而言之,电影《731》引发的争议恰恰证明,那段黑暗历史依然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心理中奔流不息。当中国家长因担忧孩子心理受创而抵制影片时,日本右翼政客却年复一年地参拜靖国神社;当专家教授主张淡化历史伤痕时,日本教科书正系统性删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内容;当中国资本为商业利益回避敏感题材时,日本医药企业仍在隐秘地受益于当年的活体实验数据。

这种对比不是要制造对抗,而是提醒我们——记忆的防线一旦松动,历史的黑暗就可能卷土重来。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刺杀骑士团长》中写道:“历史不是过去,而是现在深处流淌的暗河。”

电影《731》的导演赵林山,为了这部电影倾尽所有,耗时11年,抵押房产筹资,亲自前往日本取证,查阅大量日本国立档案馆、美国战后档案,收集日本老兵忏悔录音,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有铁证支撑。

他的坚持和付出,就是为了让历史发声,让后人铭记。主演零片酬出演,团队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实景拍摄,他们不顾艰难险阻,只为还原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只可惜,他们的努力却遭到了多方的抵制,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

因此,电影《731》未上映遭大量抵制,表面上是一部电影的命运之争,实则是一场关于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与正义良知的较量。

它阻碍了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罪行的企图,碍着了那些试图破坏历史记忆、混淆视听的势力。但我们不能让真相被掩埋,不能让历史被遗忘。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期待《731》能够冲破重重阻碍,与观众见面,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