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战”不是终战,日本要改历史?
发布时间:2025-08-06 16:37 浏览量:2
(烈隐大米已上线!臻选特等五常大米,颗颗饱满,口口回甘!
据日本共同社8月4日报道,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正在举行展出“终战”前后公文书的特别展。其间,8月8日至21日将展出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原件。日本这次把诏书的原件展出,到底是因为什么?不怕丢脸吗?
先说个关键事实,日本今天叫它《终战诏书》,但这是日本右翼美化过的名字。在1945年它的正式名称是《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是指日本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署表示接受中、美、英、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在中文里,“终战”的意思是战争结束,可在日语和日本史观里,这两个字是救命稻草,是用来替代“战败”与“投降”的避雷针。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通过广播向全国宣布“战争结束”,用的就是这份后来被称作《终战诏书》的文件。但请注意这份即将公开的诏书原件全文没有“无条件投降”四个字。没有承认侵略,更没有提中国、朝鲜、东南亚的受害者。反而说“时运不济,局势不利”,好像只是打麻将输了两把。还强调是为了“世界和平”、“拯救子民免于涂炭”,全文读下来反而是日本为了和平做出了重大牺牲。
这套政治语言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数千万日本人从一开始就相信,他们不是侵略者,是为了保全民族、主动结束战争的“和平缔造者”。换句话说,“终战”是日本民族心理的洗脑起点。
从军事角度看,1945年8月的日本已经是病入膏肓。当时东京大阪被空袭,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日本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几乎被烧成平地。加上苏联对日宣战,百万红军从东北压向关东军。日本石油储备不到两个月,军舰出港一次就可能没油回港。最重要的是粮食断供,饿殍遍地。
在这种绝境里,他们完全可以在8月6日广岛被炸当天宣布投降,至少能救下长崎几十万人。可为什么拖到15日?
因为那几天的关键谈判,不是在考虑“怎么救国民”,而是“怎么保天皇”。如果接受无条件投降,日本担心战后盟军会像对德国那样审判并处决最高领袖。于是他们反复斟酌措辞,把“投降”改成“终战”,在波茨坦公告接受文里加上“不损害国体”也就是保留天皇制。
而当时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转向对苏冷战,同意保留天皇,甚至让麦克阿瑟帮忙洗白昭和天皇。就是把所有战争责任推到“军部暴走”。这笔交易成了战后日本政治的基石,而“终战”这个词,就是这场交易的结果体现。
战后80年,日本几代政府在国际场合总是摆出一副“我们是和平国家”的模样。比如宪法第九条禁止发动战争、大谈“只走和平发展道路”、文化输出里充满“反战”“人道主义”主题。
可你只要问一句“那你们教科书上是怎么讲南京大屠杀的?”、“慰安妇问题承认了吗?”、“731部队的罪行写了吗?”他们就开始扭捏推脱,甚至干脆删改历史。
这就是“终战”叙事的毒性,它允许日本在表面拥抱和平的同时,逐步抹去加害者身份。甚至今天的年轻人会真心相信,日本是战争的受害国(被原子弹轰炸,被苏联占岛),而不是发动侵略的罪魁祸首。
讽刺的是,作为真正受害国的中国,才是终结日本战争的关键。
日本的诏书里从不承认,中国的抗战才是拖垮日本的主因。1937到1945,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的陆军。太平洋战场的美军能一路反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在中国泥潭里出不来。苏联能在1945年8月迅速击溃关东军,也是因为那支军队早已被中国战场的消耗打空。
如果没有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日本哪怕被原子弹炸,也有可能在亚洲大陆继续死撑。
可今天的日本展览里,这段历史几乎被抹去,只剩下“原子弹受害者”这条主线。
这种选择性失忆,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二次侵略。
“终战诏书”原件亮相,看似是日本直面历史,实际上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历史再造。它让日本人忘记了自己是侵略者,让世界接受他们是和平的,让昭和天皇从战犯名单里消失,这种政治语言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不是感慨历史,而是想告诉每个中国人:真正让日本结束战争的,不是诏书上的政治语言,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这才是他们不敢在展览里写出的历史真相。
咱们烈隐五常大米已经上线!听风的蚕特等五常大米,天赋黑土育,一口香糯甜!大家可以尽情品尝!
(感谢大家的喜欢和赞赏!创作不易,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听风的蚕自营烈隐产品已上线,需要的可以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