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伤亡数万,德国仍“溺爱”以色列?战争反思,德日走向两个极端
发布时间:2025-08-05 02:16 浏览量:1
最近因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事,美西方阵营罕见地炸了锅。
一边是美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态度不同陷入分裂,在欧洲内部,德国也坚持与英法等国唱反调,闹得不可开交。
以色列持续在加沙地区制造人道主义危机,让西方世界民间舆论都看不下去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 7 月 24 日宣布,将在 9 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7 月 29 日,英国首相府发表声明称,如果以色列不采取实质性行动结束加沙地带惨状,并承诺实现长期可持续和平,英国将在 9 月联合国大会开幕前承认巴勒斯坦国。
7 月 30 日,加拿大总理卡尼也表示,加拿大计划在 9 月联大上承认巴勒斯坦国。
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 7 月 31 日发表声明说,葡政府将与总统及议会各政党进行磋商,讨论是否在 9 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美国官方的态度倒是一直保持死硬,始终坚持支持以色列。
31 日,总统特朗普还表示,在承认巴勒斯坦国一事上与英法持不同意见,明确显示出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不愿改变其在巴以问题上的传统立场。
甚至对说要承认巴勒斯坦的加拿大加大了关税谈判压力。
在欧盟内部,对于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态度也不一致。
目前已有 11 个欧盟成员国正式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其中西班牙、爱尔兰、斯洛文尼亚在马克龙表态后,立即表达了支持。
而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却保持沉默,这些国家基于现实利益等因素的考虑,已多次在欧盟内部和联合国的表决中选择了亲以色列的立场。
再来说说各执一词的欧洲,与德国在对待以色列的态度。
英国、荷兰和挪威等国已开始制裁被视为极端主义者的以色列官员,而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的大学倾向将以色列排除在 “地平线欧洲” 研究与创新计划之外。
而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对制裁以色列态度消极,不过德国由于其在欧盟中的体量和影响力,被认为是阻碍制裁的核心因素。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直接批评德国。
刊登了题为《德国成为欧盟制裁以色列的最大阻碍》的文章,称面对加沙的战争和饥荒,德国掌握着欧洲能否采取行动的钥匙。
但德国一直不承认巴勒斯坦国,不重新审视《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不实施制裁。
迄今为止,德国一直拒绝加入其他国家向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施压的倡议。
28 日,欧盟委员会曾提议对以色列采取一项最低限度的惩罚措施,即暂停其参与 “地平线欧洲” 科研资助计划的部分内容。
德国在这场辩论中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也未站在其他支持国家一边,但外交人士称德国对整个过程泼了冷水,它是这场讨论中最重要的国家。
经济与历史因素可能是德国“死保”以色列态度的主要原因。
德国与以色列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2024 年德国从以色列进口的天然气已占其总需求的 13%,双边贸易额价值 720 亿欧元。
德国的军工复合体也与以色列有利益往来,如莱茵金属公司能照常向以军提供装甲车零部件。
德国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有其历史因素。
由于德国纳粹政权曾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德国感到有义务将捍卫以色列视为一种 “国家理由”,这种无条件的义务甚至可追溯至上世纪 50 年代德国对以色列的外交和军事支持。
说到历史因素,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最近《南京照相馆》的大火。
进而思考,德日两国国家在战争反思上走向的两个极端。
日本是不承认战争罪行,德国是反思反省极其彻底,对以色列和犹太人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
德国对战争罪行反思反省极其彻底。
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对本民族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承认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有义务进行道德和物质的赔偿。
1970 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双膝跪下谢罪,1995 年,科尔总理又跪在以色列一座纪念碑前重申德国的悔罪。
德国还将每年的 1 月 27 日定为纳粹受害者哀悼日,并且从未停止对逃匿纳粹战犯的缉拿以及向战争受害者进行国家赔偿。
在德国,任何对二战罪行进行歪曲、掩盖或淡化的企图,都会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反击,并且依法治罪。
德国将捍卫以色列视为一种 “国家理由”,在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对以色列倾尽全力的给予支持,对以色列和犹太人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
而日本却不承认战争罪行。
日本政府不承担发动侵略战争对世界,尤其是对亚洲人民造成惨重伤害的历史责任,突出表现在否定侵略战争的性质。
1994 年,内阁法务大臣永野茂门称 “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多位日本首相、大量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每年 8 月 15 日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政府还拒绝对 “慰安妇”、强掠的劳工等进行战争赔偿。
日本右翼势力极力狡辩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编造出诸如“南京被攻占时只有20万人口,何来30万人死难”等离谱言论。
战后日本文部省也多次通过审定历史教科书的方式,歪曲二战历史,掩盖、粉饰其侵略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