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挑战美国是历史性错误,若攻打台湾,将重蹈德日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5-05-14 23:31  浏览量:3

2023年美国媒体曾发出警告,称中国挑战美国是“历史性错误”,如果攻打台湾,将重蹈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的命运。这种论调听起来杀气腾腾、危言耸听,但细细剖析却经不起推敲。

将中国当前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与德日的战争扩张相提并论,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忽视了当今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

二战时期,德国在希特勒的主导下,推行极端民族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企图通过军事手段征服整个欧洲。

日本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鼓吹“大东亚共荣圈”,意图将亚洲变为其殖民地,从九一八事变到珍珠港偷袭,美国被迫参战。两国都依靠战争掠夺资源,以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结果在全球反法西斯力量的围剿下彻底失败,国家遭受沉重代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主动发动战争,更没有侵略他国领土。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靠战争掠夺,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经济建设、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

即便在领土争端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虽然敏感,但其本质是中国内政,属国家统一进程的一部分,不能与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扩张混为一谈。

今天的世界不是1940年代的零和格局,而是高度互联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全球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真爆发冲突,不只是中美两败俱伤,整个世界都将陷入经济与政治动荡。美媒拿过时的历史模板来理解当下局势,实为机械套用、误导舆论。

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经从“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阶段,转向了“全面竞争、有限合作”。经济、科技、安全、意识形态层层叠加的矛盾,使得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不断流失。近年来从贸易战、科技战到地缘政治博弈,再到台湾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双方步步升级,局势日益紧张。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已不再是“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模式,而变成了你死我活的“脱钩”博弈。

到2023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并继续封锁关键高科技领域,尤其是芯片、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战略技术。中国方面则加快“国产替代”,全面推进自主研发,涌现出一批国产龙头企业,某些领域甚至已形成“弯道超车”之势。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干预力度持续增强。2023年通过《台湾政策法》,强化与台湾的“非官方实质关系”,加大对台军售力度。

2024年美舰穿越台海的频率创历史新高,还鼓励盟友“协防台湾”,赤裸裸向中国施压。中国军方则不甘示弱,连续在台海进行环岛军演,模拟封锁与登陆行动,发出“动真格”的信号。

除了台海问题,南海、东海、朝鲜半岛、印太战略、北约东扩等多个领域也是摩擦点。美国正拉拢日韩、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等国家,试图构筑“亚洲版北约”,以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反观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稳住“全球南方”盟友,力图破局。

双方矛盾并非偶发事件,而是源于权力转移中的结构性张力。美国作为二战后的全球霸主,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本能地产生焦虑与敌意;而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势必在某些问题上不能退让。这种冲突不是情绪性的,而是体制性、结构性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西方舆论场上,常有人将中国的崛起渲染为“新帝国主义”“扩张主义”,实际上完全是误读中国战略动因。中国之所以坚定发展军力、反对“台独”、对抗美国打压,并不是要推翻现有国际秩序,而是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发展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GDP增长了数百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新能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这一发展路径,是在和平环境下完成的,因此格外珍惜和平红利。

但美国视中国为“最主要的战略对手”,不断设限围堵,尤其在台湾问题上频频触碰红线,这才迫使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上不得不展现更为坚决的立场。台湾问题不是地缘扩张问题,而是国家分裂问题。正如美国绝不可能允许德克萨斯脱离联邦一样,中国也绝不会允许台湾永远游离于国家版图之外。

从战术上看,中国并不追求短期内与美国全面摊牌,而是以“斗而不破”为基本策略,在斗争中积累发展优势。在军事上,中国强调“以战止战”“备而不用”,只有在“台独”突破底线时才会采取非和平方式;在外交上,则持续拓展“全球朋友圈”,避免陷入冷战式阵营对抗;在科技与经济上,则加快“国内大循环”和“自主可控”进程,稳住发展根基。

因此,中国挑战美国,并非源于争霸野心,而是出于国家战略安全与发展权的正当维护。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做了什么,而在于美国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手存在。

展望未来,中美关系依然面临极高的不确定性。虽然双方都不愿爆发直接战争,但误判的风险始终存在。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一旦出现“台独”急进动作,中国势必强力反制,美国若选择军事介入,冲突边缘就将被突破。

从政策层面看,中美两国仍有沟通与降温的渠道。2023年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举行面对面会谈,释放出对话信号;2024年中美外长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再次磋商,围绕台湾、南海等议题达成“继续沟通”的默契。问题在于,美国内部存在强硬鹰派势力,视遏制中国为压倒一切的国家利益,而中国民意也日趋强硬,要求对外强硬回击,舆论环境极不利于妥协。

短期内,台海局势或许将继续维持“高压对峙”的状态,但不太可能立即走向战争。双方都清楚战争代价巨大,也都在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寻找外交腾挪空间。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愿意调整其“以台制华”的战略错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现实基础。

长期看,中美必须构建“竞争性共存”的新框架。一方面要在高科技、产业链等领域竞争中“良性博弈”,另一方面也要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强化合作,例如气候变化、反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这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舆论层面的理性克制,避免被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抗所裹挟。

而美媒说的“中国挑战美国是历史性错误”,其实恰恰反映了美国难以接受现实的焦虑心态。中国不是德日,不搞侵略、不图扩张;中国不是为了挑战谁,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历史不该被当作政治工具随意篡改,中美要想避免冲突,就必须从误判中走出,从对抗中回归理性,找到共处之道,而不是再制造一个新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