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映场场爆满,《黑太阳731》讲了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4 06:38  浏览量:1

首先恭喜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央视新闻发布,排面拉满,看来不会再有任何障碍了。

虽然九一八不是暑期档、不是国庆档,但《731》自带热点,有档期就不愁卖。而且退出暑期档,也给了《南京照相馆》《东极岛》这两部题材类似的电影,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大家都是赢家。唯一的忧虑就是——你最好别烂。虽然电影《731》错过7月31日,但另一部描写“731部队”的老片这天在香港重映。

那就是一代人童年阴影,1988年上映的《黑太阳731》。说起这部电影,幕后故事很多。

比如说这是一部被香港定为“三级”的电影。可能也是唯一在内地上映过的“香港三级片”。导演牟敦芾也很神,拍过不少大尺度的猎奇电影。这些幕后内容有空的话,我们倒是可以单独聊一篇。

这样一部如雷贯耳的《黑太阳731》,豆瓣评分人数只有两万五千多人。很多人并不知道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们可能小时候看过电影,但只记得其中的恐怖画面,故事已经完全没印象了。如今,要么是找不到全片,要么是没有勇气重温。如果你对电影的故事又好奇,又担心害怕,不妨随着我用文字来做一个剧情回顾。

电影开篇就是一组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遗址的画面,提醒观众片中的内容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强行建立伪满洲国。为搞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做了很多准备。其中最惨无人道的就是专门研究细菌武器的“731部队”。

参谋本部任命医学博士、石井滤水器的发明者,军医中将石井四郎回归,成为731 部队长。同时还招录了一批少年队员,作为部队未来接班人。他们被要求公休时间必须换好便装才能上街。就算遇到日本宪兵盘问,也不能透露身份,可见项目的机密程度。少年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观众视角,为我们展现实验室多么的恐怖。

在石井四郎的欢迎仪式上,他指出之前的研究工作太细腻了,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工作就是尽快研究细菌武器投放到战场上,其他的都不用考虑。为基地里后边的大量实验做了铺垫。

当夜,三名少年队员为了捡回被教官扔掉的玩具球,潜入动物实验的禁区。他们发现了一个满是老鼠的房间,正是日军用来研究鼠疫病毒的。看守很快被了他们,带头的少年星野在逃窜中被电网电死,玩具球从他的衣服里滚落出来。而石川则侥幸活命。

实验室又送来了一批百姓,石井亲自前往地下解剖室。他们给被害人注射了三次鼠疫细菌,都没有病理变化。所以干脆做了活体解剖,看身体机能又什么异样。石井四郎非常赞赏,说实验突破需要连续使用“实验材料”,不仅要活的,还要健康。

另一个房间,教官指着中国人问少年队员“这是什么”。说“中国人”或者“坏的中国人”都会被教官一顿暴揍。教官说这些是“马路大”,是烧火的木头,是实验材料。“马路大”是日语“まるた”(maruta)的音译,原意是“圆木”。在侵华日军“731部队”的语境里,是对细菌实验受害者的侮辱性称呼。

被困的中国民众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一个有文化的眼镜男说,要千方百计收集资料,要让外界知道这里发生的惨剧。可另一位壮汉却想与日本人正面冲突,还给了眼镜男一拳,说他是孬种。这其实是两种理念的冲撞,但本质上都是爱国的。有趣的是,这样的场面好像经常在我的评论区里出现。还是希望大家针对电影,理性讨论。

说回囚室里,一个女人抱着枕头,目光呆滞。有人告诉日军,那个枕头是她的孩子。原来她才刚下火车,孩子就被日本人丢进了雪堆里活埋。失去孩子以后她就精神失常了。

她被选中,放在野外做冷冻实验。日本人反复往她的手臂上浇水,直到手臂被彻底冻住。女人一开始还痛苦尖叫,随着时间已经失去了知觉。这段戏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观众对着镜头可以说度日如年,生理心理都备受折磨。导演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观众对当年的受害者共情。

零下35度冻伤10小时,再放进15度的水中。军医当着少年队员的面直接将女人两个手臂的皮肉都剥了下来。

另一个男人的冻伤实验,是双手被氮气速冻。军医再用棒子将他的手直接敲碎。但比起刚才的女人,他已经算“幸运”了。至少是“速冻”,没有经历那10个小时令人绝望的折磨。

晚宴上,一名日本绘画家激动的告诉少年队员石川,“马路大”也是人。这名绘画家的主要工作是把实验过程和人体结构给画下来。因为很多的实验需要有色彩,黑白照片不能准确传达实验的内容。之前就有这名绘画家在走廊里呕吐的交代,是731部队中极少数人性尚存的声音。石川也有些动摇,因为他们少年队曾在实验区外认识了一个中国的哑巴小孩。经过了一番接触,他自然感受到,中国人和日本人没什么不同。

731部队最为重要的项目是鼠疫实验,他们想要培育出比普通鼠疫超60倍的极强鼠疫菌株。这里提到德国人也在利用犹太人做类似的实验,希望能借鉴一些经验。得到的回复是,德国人的实验进度跟他们比差远了。暗示若论残忍,德国人比不过日本人。

1945年夏初,日军在各条战线节节败退。日军士气低落,物资匮乏,败局显露。

而石井四郎却认为,日本帝国的存亡取决于731部队。只有打细菌战才能战胜飞机大炮。他研制了可以高效释放细菌武器的陶瓷弹并加紧实验。

减压舱内,随着日本人慢慢调整压力,实验对象痛苦倒地,身体开始膨胀。内脏都从体内胀出。

接下来是毒气实验。一对白俄母女和一只白鸽被放进毒气室活活毒死,而日本人就在毒气室外观察和记录数据。这也是影片的一个特点,场景切换往往是并列的关系。故事推进很少,却会花很多的笔墨去描述实验具体内容。

少年队石川听从长官差遣,将他认识的中国哑巴孩子带进实验室。没想到等待小哑巴的是残忍的活体解剖。画面在小哑巴的内脏和他的脸之间来回切换,极其残忍。与之相对的,时候日军对于实验成功的庆祝和赞叹,简直毫无人性。

石川将小哑巴的尸体运去焚尸炉,他的信念终于崩塌了。

另一边,石井四郎把一只猫扔进了老鼠堆里,并做了一番演讲。大概意思是说,小老鼠能吃掉猫,那细菌跳蚤也能战胜飞机大炮。这其实是整个731部队的基本理论。拍摄这个场景动用了真猫,也真的把猫杀死了。影片还使用了很多其他的非常规拍摄手法,比如真的拉来十几具尸体做拍摄。这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监狱发生了暴动,眼镜男被乱枪打死。石井四郎震怒,因为损失了太多的实验对象。

壮汉似乎理解了眼睛男的观点,要尽量活下去,把这里发生的惨剧传递出去。在安达野外的试验场,壮汉挣脱束缚,还给很多同胞松绑。日军冲了过来,与他们在试验场上展开厮杀。最后只有一个小男孩活了下来,他被石川和绘画家藏在了尸体堆里。

此时日本本土传来消息,广岛长崎被炸。苏军也向日本宣战。731部队被要求撤离。石井四郎本打算让所有人员自杀。但迫于手下压力,只给他们发放了氰化钾毒物。如果被俘必须自杀,不能泄露731部队的秘密。

日军撤离前开始了最疯狂的销毁行动。

建筑被炸,实验对象被杀,资料被烧毁。军医觉得应该带一些资料,结果被石井击毙。石井自己却偷偷带走了最核心的实验资料。

日本军人、家眷、少年队在一个雨夜撤离。幸存的中国小男孩被伪装成日本人混入队伍中。却还是被发现,没有幸存。

最后火车缓缓离开,影片结束。

片尾字幕更是绝望:1945年8月11日至15日,撤退专用货车共发车十五次。他们几天后抵达了日本。石井四郎在1945年12月回老家千叶县的途中,被美军捕获。但1946年他与美军达成协议,用“研究成果”作为交换条件,逃避了“战犯”审判。1946年6月,哈尔滨因731部队遗址残留的老鼠跳蚤细菌传播,发生鼠疫。1947年4月10日,美军通知苏军,石井四郎等人下落不明,731部队不能作为“战犯”处理。1951年,石井四郎抵达朝鲜战场。1952年1月28日至2月17日,朝鲜战场再度出现细菌武器。1959年10月9日,石井四郎于千叶县病逝。其他731部队成员则隐散日本各地。而被他们谋害的中国、朝鲜、苏联人民达到3000余人。

故事就是这样,我们再简单聊几句这部电影。《黑太阳731》的风格介于严肃和猎奇之间:既没有胡编乱改,将故事过度娱乐化。

比如1973年香港出过一部叫《女集中营》的抗日题材电影,其中内容可想而知。电影又没有彻底走正剧风格,而是把酷刑拍得惊悚化、奇观化。这是电影的卖点,同时也加身了主题的批判力度。剧情比较薄弱,是跟随石井四郎的视角把731部队做的缺德事过了一遍。基本就是把很多实验给视觉化,有股“纪录”风格,又与纪录片完全不同。

人物也没什么刻画,有成长的角色大概只有少年队的石川一人,且着墨也不多。但这又不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电影。场景搭建、美术风格、摄影机位、演员表演,都有着丰富的设计和可解读空间。也难怪这部几乎没有故事线的三级电影能在豆瓣取得8.0的高分。

最后说两个小点。很多人说这样的电影会破坏中日关系。我想说“责任全在日方”。但凡日本向德国学习,态度端正一点,也不至于是现在的情境。第二个点,这类尺度比较大的电影,即便是爱国主题,也谨慎带太小的儿童观看。每个娃的承受能力不一样,家长做好评估量力而行。有些电影的压抑程度,大人都要纠结一番,可以等孩子大点再看。虽然之前说过这个观点,也被很多人喷,但我的想法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