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记蚕事,丝路传丝香:中国蚕桑丝织业的千年演进与智慧结晶
发布时间:2025-08-01 22:32 浏览量: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树桑、养蚕、缴丝的国家自古圣贤总以“农桑并重”来概括民生衣食蚕桑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得到完善,并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成为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结晶。
桑”字在《诗经》的首诗中出现了次。有的生长在山上,有的生长在坡上,有的生长在低湿地,有的生长在河水旁,有的生长在庭院、宅旁,有的地方还形成了桑林。《诗经》中还将两个地方分别称为“桑野”幽风·东山和“桑田”。“桑野”是指野生桑树生长的地方,“桑田”是指人工栽培桑树的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还用“桑田”和“桑丘”作为地名。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桑田,蚕桑业生产的重点除了在黄河流域,也向更广阔的地区扩展,丝织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西汉时期,《祀胜之书》总结了培育地桑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将我国桑树栽培技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其方法是黍桑混播,“每亩以黍、格子各三升,合种之”,适时锄疏桑苗,使桑苗疏密合适黍熟收获时,桑苗已长得和黍一样高,这时就用锋利的镰刀靠近地面把桑苗割下来,晒干后,放火烧第二年春天桑根再萌发出新的枝条,其叶就可以养蚕了。
地桑与树桑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树桑叶片丛生,叶形较小,适熟叶少,且采摘不便地桑叶形较大,叶质鲜嫩,采摘省工省时。另外,树桑要连年剪枝,至少要第三年才可采叶饲蚕,而地桑次年就可饲蚕。由此可见,培育地桑对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养蚕历史之久,可从考古发现得到证明。1956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丝片、绢带,1958年江苏吴县梅堰镇出土的有蚕纹图样的黑陶尊,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一被割切过的蚕茧,这是我们祖先从事蚕桑活动的一个力证。
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统计,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有135。据研究,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
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祀蚕神。经大禹治水之后,洪水退去,广大的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都种植了桑树,并饲养了蚕。至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在养蚕技术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说文》中有关养蚕的字有“蚕,任丝也。”释蚕为任丝,是就蚕之作用而言。甲骨文中“蚕”字的写法像“虫”,说明原始蚕是野生的。蚕生长在树上,吃各种树叶,在完成其生长期后,便结成蛹,后化蛹成茧。故《说文》言“蛹,茧虫也。”“茧,蚕衣也。”《说文》中还记录了养蚕的工具“茜,蚕薄也。”“‘簇,行蚕募。”“簇”即供蚕做茧的麦秸丛。
据《礼记》记载,古代养蚕技术要点如下:1.建造专门的蚕室。当时蚕室高一丈一尺左右,蚕室的四周筑有围墙。2.有成套的蚕具设施。每年到了三月的养蚕季节,政府除了下达禁止砍伐桑树和拓树命令外,还要诏告人民在暖卵扫羽以前,必须把蚕架、蚕箔、采桑筐等蚕具准备好。
3.有浴种消毒的措施。母蛾产卵后,蚕种表面附有的鳞毛蛾尿等污秽之物往往是病菌窝藏之所。所以孵育蚕种前必须认真浴种,消毒防病,将蚕种放到洁净蚕室里加温暖种以前,还要进行一次洗浴。可以说,没有广泛种植的桑树,没有较高的养蚕技术,就没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丝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目前尚难确切地判明蚕丝生产的开始年代,但可以肯定,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考古学者在殷墓中发现了丝织品残痕,经研究,其中有的是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即绮,这需要有简单提花装置的织机才能织成。可见,商代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丝和丝织品的贸易。《诗经·卫风·氓》中描写了男女青年通过卖丝与买丝而相爱,又用桑树在一年中各个季节叶貌的变化来比喻他们爱情的发展,反映了春秋时期丝织业的发达和种桑养蚕的普遍。《尚书·禹贡》中提到了当时生产蚕丝和丝织品的地区,《诗经》、《左传》、《仪礼》等书中也多次提到蚕丝和丝织品。到了汉代,中国精美的丝织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曾使罗马的贵族为之倾倒。
缫丝是织造丝绸的第一道工序。秦汉时期,由于蚕丝用途日益广泛,对缎丝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沸水煮茧缎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明的,它是中国缎丝工艺上的一大革新。
用沸水煮茧才能抽出好丝,因为冷水浸茧缀丝,时间长且不易抽出优质的丝而沸水煮茧缀丝,既能使丝胶溶化快,又能使蚕茧外围的丝胶适度而均匀地膨润软化和溶解,减少其胶着力,能使茧丝依次舒解,减少落绪茧,避免成丝产生疙瘩,这对提高嘿丝质量,织造高质量的丝织品具有重要作用。练丝是对蚕丝的进一步处理和漂白。
殷代丝绸织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的平纹组织,经纬线大致相等。二是畦纹的平纹组织,经线比纬线约多一倍并由经线显出畦纹。三是文绮,地纹是平纹组织,花纹是三上一下的斜纹组织,由经线显花,花纹虽是简单的复方格纹,但已需要十几个不同的梭口和十几片综,这便需要有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
三种织物的丝线都是未加绞拈的或拈度极轻的,这表示当时已经知道缥丝,利用蚕丝的长纤维和丝胶本身的粘附力,不加绞拈便可制成丝线,以供织造丝绸之用。
据研究发现,殷代的织机就已有平放式和斜卧式。东周时代出现的织锦,在织法上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并且也表示我国当时已有了先进的织机。东周时期的平放织锦机,其两端已经安装上了可以旋转、调整的轴,以卷经线和织成的织物。
《诗经·小雅·大东》有“抒袖其空”。朱熹《诗集传》解释说“抒,持纬者出,机,受经者也。”“抒”是缠上纬线的梭子,“袖”是缠上经线的机轴,二者的轴端都安装有棘齿轴牙以固定轴子。这种可旋转、调整的轴子是我国首先利用在织机上的,机轴能旋转以卷经线和布帛,是织机上一个重要的技术改进。
中国的蚕桑丝织业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结晶,从《诗经》中桑田遍野的记载,到秦汉大规模桑田的兴起,从地桑培育技术的突破到复杂养蚕工艺的形成,再到商周丝织技术的成熟与织机的不断革新,一步步筑牢了丝绸文明的根基。正是这绵延数千年的积累,孕育了绚丽的丝绸,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不仅滋养了华夏民生,更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纽带,彰显着东方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卓越创造力。